讲座回顾 | 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

文摘   2024-12-14 19:43   广东  


2024年11月24日下午,应我系邀请,北京大学陈苏镇教授在海琴六号A326作题为“两汉魏晋的宫禁格局与宫廷政治”讲座。本次讲座为我系第七届中西古典文明节系列讲座第三讲,由吴滔教授主持,于薇教授、野口优副教授、杨晓东助理教授、李彦楠助理教授出席。





讲座伊始,陈老师通过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两本书回顾了学界以往对于两汉魏晋宫禁格局的认识。他借由《汉书·王莽传》中“安汉公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这条材料,引出本次讲座——在“宫”和“省”两个区域外,还存在“殿”。殿是一个比宫小、比省大的区域。接下来,陈老师从四部分展开论述。









1


第一部分是殿式建筑的布局。陈老师根据秦汉史籍所载,结合经学文献和考古材料勾勒秦汉以来殿式建筑空间结构。陈老师指出,皇家建筑式样包括殿、台、阁、观等。他结合示意图和考古发现介绍殿式建筑布局,这类建筑是一个个独立的院落,包括殿、室、房、夹、箱、阶、庭、闼、门等部分。秦汉殿式建筑中,殿是最重要的空间。室、房、夹、箱及殿前之内外庭院也各有功能。



2


第二部分是西汉的未央宫。未央宫有七个宫门,东、北、西三面各两座,南面一座。宫门由卫尉属下的宫门司马负责守卫,又称“司马门”。其中“北司马门”和“东司马门”最重要。北司马门是未央宫正门,又称“大司马门”,也称“北阙”“公车门”,大臣出入未央宫主要经由此门。东司马门又称“东阙”,诸侯王入朝皆由此门。宫门之内称“宫中”。宫中机构有御史大夫寺、卫尉寺、东织、西织等,宫中宿卫由卫尉统领的卫士负责。殿墙之内称“殿中”,其中前殿、宣室殿和承明殿最重要,在文献中出现次数最多。前殿用于皇帝即位、立皇后、拜三公、大丧等重大礼仪活动。宣室殿用于皇帝亲自处理较重大事务,举行规模较小召见。承明殿用于皇帝日常办公理事,尚书、侍中、谒者等机构在承明殿外院“廷中”。此外,玉堂殿用于待诏者侍值,高门殿用于大夫侍值。殿中宿卫由光禄勋属下的郎官负责,警卫等级更高。西汉前期崇尚无为而治,多由丞相处理政务,政治中心在宫外。汉武帝当政后以承明殿为中心的机构官员增多,逐渐形成殿中决策机构。武帝晚年多居禁中,任用宦官为“中尚书”,负责在“禁中”传递文书。武帝死后,霍光及霍氏子弟掌控尚书。宣帝为夺回朝政主导权,有意绕过尚书,任用弘恭、石显在“禁中”处理政务,中书宦官权力扩大。



3


第三部分是东汉的南北宫。东汉洛阳宫有南宫和北宫,其中又各有“东宫”和“西宫”,构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北宫之“东宫”以德阳殿为前殿,其后有章德殿等建筑;“西宫”以崇德殿为前殿,殿前有金商门。南宫之“东宫”以云台殿为前殿,其后有玉堂殿等建筑;“西宫”以嘉德殿为前殿,殿前有九龙门。西汉皇帝居未央宫,太后居长乐宫,太后临朝时入居未央宫,权力重心始终在未央宫。东汉皇帝例居“东宫”,皇太后皆居“西宫”。东汉时皇帝亲政和太后临朝两种状态转换,表现为最高权力在“东宫”和“西宫”之间切换。这一格局为小皇帝即位,太后临朝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提供方便,也影响外戚干政局面形成和宦官势力发展。



4


第四部分是魏晋的洛阳宫。东汉洛阳宫毁于汉末战火,魏晋洛阳宫在东汉北宫废墟上重建,东西宫制废止。禁中位于太极殿以北,东上閤和西上閤是连接殿中和禁中的两道门。汉代光禄勋负责殿中,少府负责禁中,至魏晋禁中事务不再由少府负责,而转归光禄勋。黄门、掖庭、暴室等职仍用宦官,但另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取代中常侍、小黄门。负责禁中宿卫的冗从仆射也改用士人。这是防止宦官干政历史重演采取的重要举措。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参与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与陈苏镇教授热烈交流,并针对变宫问题、考古资料与文献如何配合使用等话题进行提问,陈苏镇教授进行了详细解答。




最后,吴滔老师代表我系向陈苏镇教授赠送了纪念礼物,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案:汪星雨

排版:苏秦慧

初审:李彦楠,胡婉茜

复审:吴滔

终审:万忠娟

中山大学珠海历史学系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院系信息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