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时光,瞬息万变,轮转无情。
但在灵岩寺,厚重的历史凝固成建筑、石塔、碑刻、泉流、庄严罗汉以及传唱至今的诗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千百年来方外人的佛门故事。
灵岩寺墓塔林的厚重深沉,是沉默千年的祖师,肉身消失后的精神长存。行走其间,祖荫护佑下的千年道场,一座座墓茔就是一部用生命书写的修行之书。
或许你曾驻足其间,但未曾知晓,这其中有一座宋代古塔名曰“海会塔”。
而海会塔背后的故事,即是900多年前灵岩祖师的一片悲心所成。今天请跟随小编的脚步,穿越历史,走进这座宋代海会塔,瞻仰祖师菩萨的悲心大用。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北方丛林为数不多现存至今的千年古刹。在寺院众多的名胜古迹中,墓塔林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东晋到清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在灵岩寺修行,这些高僧圆寂后,弟子一般会采取建塔的方式来埋葬和纪念,这就是墓塔的由来。
目前尚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石质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为我国第二大墓塔群。巍巍墓塔群,从风雨中走来,从历史烟尘中走来,矗立在古刹之中,蒙祖德护佑,道场庄严,灯火相传。
建塔人妙空净如:
为无力埋葬遗骸者建造
妙空净如祖师所修建的海会塔
净如(1073一1141),号妙空,又号方山老拙,俗姓陈,福建侯官人。自幼不喜茹荤,十七岁礼积善寺长老落发,后于福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听闻饶州荐福寺道英弘法传道,前往依之,得受道英法印。荐福道英得法开元子琦,是黄龙慧南的再传弟子。妙空传临济宗法门,“贵机用,唯棒喝可语言”。
政和四年(1114)灵岩寺住持缺人,由当地官员劝请,两街僧录司认为净如堪当此任,于是由净如住持灵岩,赐紫衣。
净如祖师在任期间为灵岩寺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祖师对墓塔林的修建完善不遗余力。宣和六年(1124年),宋齐古自福建造五百罗汉像运至灵岩,工程量浩大、占地面积不小的罗汉像亦是妙空法师在任期间安置。
不仅如此,妙空法师亦竭力守护寺院财产,当时周边乡民侵占典卖寺院土地,妙空法师据理力争,状告乡民,于阜昌二年,由长清县巡检现场勘查,勒令乡户将侵占土地归还寺院。
宣和五年(1123),妙空法师主持修建海会塔,在《海会塔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了祖师当时修建海会塔的一片悲心:
“堂头妙空禅师,唱导之闲,独念当山从来先亡后化,积骨遗骸。有力则叠石累茔,星分垅亩;孤穷者,暴露坑涧,灰烬狼藉,殊无以表丛林义聚之义。”
妙空法师因睹当时亡僧随山埋葬,有财力和徒孙的僧人,则立碑立传,叠石累茔,为后人所瞻敬供养,而那些孤穷的僧人,则“暴露坑涧,灰烬狼藉”。感念于此,祖师发心起海会塔,为那些无力营造碑塔僧众打开了一个“入塔为安”的方便之门。
《海会塔记》的碑刻
建塔缘起于寒食之日,塔铭中记述了当日的情形“师躬率众飨祖师率堵之左,忽恻然为怀,即日芟草定基,揆作海会之塔,庶几聚其散殢以合为一,且便后来顺寂有归。”
寒食节之日,妙空法师令众割草定塔基,集聚散落遗骸,以使得灵岩僧众无论先亡亦或后逝者,无不摄归安养。海会塔为无力埋葬遗骸者建造,得到了当时寺人的支持,众人皆称善,筹资而起。海会塔起于寒食,七月十五落成,前后历时四月余。建成后,寺院上下营办供食,持香烛作佛事葬往者。
一座众僧纳骨塔在妙空祖师及众人的悲心之下由此而起。900年后的今天,一座塔所显现的祖师慈心大用,绵延至今。
你能找到这座塔吗?
海会塔位于祖师塔的东侧,坐北朝南,塔平面呈方形,石构塔基座由四层方形大石板叠筑而成,并且自下而上逐层叠涩收进。
“基土为穴,甃穴作圹,圹分为三:中安住持,东安僧徒,西安童行。”
塔身中部有三个方形洞口,中间洞口可投置住持遗骨,东侧则投僧众骨骸,西侧投放童行骨骸,塔尖呈葫芦状。塔记刻于塔阴。
目前看到的海会塔,地表上方为正方形石质基座,分三层依次向上收束。塔身是由数块大石板拼砌而成,正面和东、西面开半圆形小拱洞,下为扩穴,塔身背面嵌铭石,详细记载了建塔过程等。
塔檐是用一块大石板直接挑出,再叠涩收进三层石,其上置八角形石板,作为塔刹的基台,基台上置覆莲、宝珠、仰莲及刻有卷纹的宝瓶,以构成塔刹。整个塔造型简洁、庄重。
左侧图片乃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的海会塔,此照片概为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此塔照片。
历经百年风雨,海会塔基本保持了原貌,从百年前的照片能看出,当时海会塔后面就是山坡,由于山雨冲刷泥土已将塔座掩盖的只剩两层。近年维护而使全部塔座露了出来,最下层塔座由两层增加到四层。
何为“海会”:
海纳贤圣 塔存高风
“海”在佛经中有众多的意思,海会是佛经中的常用譬喻,指佛教圣众会合之处。德行之深与数目之多,譬如大海。《华严玄疏》卷一曰:“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
“海会”用作墓的总名时,取海众同会一穴之义。故海会塔也叫“普同塔”,指众僧的纳骨塔。
《泰山志》称南方佛寺又将海会塔称作“普同塔”,实则不仅南方佛寺,北方如济南历城神通寺亦立“灌师辈普同塔”。普同塔除了存放亡僧的灰骨,还可作为放置僧众衣发之处。
《海会塔铭》的书法价值:
绝似景龙观铭
左为《景龙观铭》,右为《海会塔铭》
《海会塔铭》在《山左金石志》,《济南金石志·长清石》一卷中均有记载:此刻正书二十八行僧祖英撰书书体圆劲绝似景龙观铭。二志中将祖英撰书之《海会塔铭》与著名的《景龙观铭》相媲美,可见其书法功力之精湛与深厚。
《景龙观铭》
景龙观铭乃刻于唐代名钟景龙观钟上的铭文,该钟铸造于唐景云二年(711),又名景云钟。原悬挂于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上。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钟身正面有铭文一段,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292字,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文为骈体,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唐睿宗的书迹不多见,故此铭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
《海会塔铭》
有魏正光迄今圣宋,绵历年余八百,寺号之更迁,人物之臧否以致隆窳,不可悉数。逮夫规式皭然,缁侣云委,土木备举,殿阁一新,无如今日。堂头妙空禅师,唱导之闲,独念当山从来先亡后化,积骨遗骸。有力则叠石累茔,星分垅亩;孤穷者,暴露坑涧,灰烬狼藉,殊无以表丛林义聚之义。宣和癸卯寒食,师躬率众飨祖师率堵之左,忽恻然为怀,即日芟草定基,揆作海会之塔,庶几聚其散殢以合为一,且便后来顺寂有归。于是举众欢然,叹喜师勇于有为而作利益事,乃佥请醵金,请助其费。六月初一基土,为穴作圹,圹分为三,中安住持,东安僧徒,西安童行。七月十五告成,预令报谕,徒季收剑弃掷。二十日,营办供食,严持香烛,与合寺之众作种种佛事,迎而葬之。已往者既获安其地,后来者亦乃均其利,举家靡不相庆曰:“吾侪像教独善其身,为目前计者倒指皆是。今堂上老师作利益事以垂永久,非愿力广大,悲智圆融,何以能此。”咸请书其岁月。监寺比邱祖英谨题。
参考文献:
马丛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编辑|慧圆
摄影|明栎法师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