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原本是超凡入圣的事业,有一分恭敬,即有一分道德,想要自修有得、深入佛道,则必须要行仪审慎。
学任何技能,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佛所学的,是一种离苦得乐的解脱能力,同样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日课诵,通过诵经、持咒、念佛等功课,不断熟悉和掌握佛法的教法和证法理论,进一步带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心行的训练。如果不懂得学佛的含义,不知道要修什么,收获是有限的。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
001
礼 佛
礼佛是以恭敬心表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和感恩,并以真心忏悔业障,发露自己在过去所造的种种罪业。经上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
礼佛三拜的含义:一是折伏骄慢心;二是见贤思齐;三是忏除业障。正确地礼拜佛菩萨,可以带动身口意的虔诚庄严,使人诚实、温和,好像稻穗因成熟而下垂一样,增长功德。
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002
礼 忏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忏悔过去的错误,决心改正。
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
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
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
003
课 诵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
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
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
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
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
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
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004
烧 纸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
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
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
005
抽签、问卜、扶乩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这在戒律中有明确规定。
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
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供稿 | 慧翔
资料来源丨《大冶广王寺》
编辑丨清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