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和生活中的“不顺”由何而来?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旅行   2024-10-05 08:01   山东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许多事业从开始到结局,终免不了受到种种障碍,学佛修行也是如此。


修学佛法,求证至高无上的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释迦牟尼佛都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何况是我们呢!在这生生世世的修学道路上,艰难程度比任何世间事业都要大,自然免不了受到层层的障碍。这些障碍总括来说,可以分为三大类:报障、业障、烦恼障。



学佛和生活中的“不顺”

由何而来?



1

报 障


报障的报,就是果报。所谓报障,就是受到果报上的障碍。佛经上说修学菩萨道有三途八难,这都是报障的注脚。


八难包括:畜生、饿鬼、地狱、北俱卢洲、长寿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众生在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中轮回,三恶道的众生遭受着极苦的果报,缺乏智慧,无从听闻佛法;天道中的众生则享尽五欲之乐,浸淫其中,难以自拔。可是乐极生悲,一旦天福享尽,五衰相现,又会堕落恶道中受苦。六道中三途恶道和天道是世间极苦与极乐的两个极端,却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苦乐困扰着无法修学佛法,多少岁月就在轮回迷失途中空过。唯有人道具有苦乐参半的境遇,既有思考的智慧,也有坚毅的力量,可以说是修学佛法最理想的一道了。


可就算生而为人,也不一定有机会听闻佛法,仍是有重重的障碍,第一便是出生地方上的障碍——北俱卢洲。在佛法的世界观里,我们所处的这个小世界可以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中并不是全部都有佛法的流传,如北俱卢洲人寿千年,衣食富足,又无苦报,可惜没有佛法。若是生到那里,根本无法学佛,岂不遗憾?


再来是时间上的障碍——佛前佛后。在佛未出现世间示现成佛以前,和距离佛涅槃后很久的人,都不知有佛,自然也就无法修学佛法了。幸而得到人身,更幸而生在娑婆世界的南瞻部洲中,佛虽不在,但离佛世还并不太远,有佛法的流传,那么是不是就一定有机会学佛呢?并不是如此,若是不幸生而残疾,如盲聋喑哑之人,眼不能见则无法阅读佛经,耳不能听则无法听闻佛法,口不能言则无法提出心中的疑问请教高明,这都是修学佛法的障碍。更有一种最最可怜的人,稍稍具有世间的聪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世智辩聪,自以为是,固执己见,贡高我慢,也不会得到佛法的受用。综上所说,把所有的众生统计起来,能够学佛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这就是我们所说三障之中的果报障碍——报障。



2

业 障


为什么会受到这些不利的果报呢?是因为业障的关系。业字大致可以理解成行为,业障就是造作种种行为所导致的障碍。谈到行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过思考而表现于身、口、意三个方面的举动,所以也称为三业。这身口意三业若是往善的方向走,就是善业;往恶的方向走,就是恶业,例如杀、盗、淫三种身业,妄言、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和贪、嗔、痴三种意业,都属于恶业。恶业使我们堕落三恶道,这是容易了解的。可即便行善,若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落于有漏的善业,也只能使我们得到人天果报。前面说过,人天道上仍旧免不了遇到修行的障碍。这就是业行对于正道的障蔽,故称业障。



3

烦恼障


善与恶的业行,又是受到什么支配呢?这就是烦恼障。所谓烦恼,指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就是众生心理的种种病态,包括了六种根本烦恼和二十种随烦恼。就以六种根本烦恼来说,它们分别是:贪——对于世间名闻利养等五欲境界贪恋不舍;嗔——遇到不顺意事生起怨恨与不快;痴——是非不辨,事理不明;慢——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疑——对真理心存怀疑,难以接受和相信;恶见——对事物持有错误的认识。其中恶见又可以分为固执实我的身见,偏执于断常的边见,拨无因果的邪见,非果计果的见取见和非因计因的戒禁取见。恶见虽然是见地上的问题,对于修行者却是十分可怕的,因为任何修持若无正见,非但得不到圆满的结果,反而会步向邪道。



以上便是学佛者所面临的三种障碍。我们已经了解到起惑(烦恼障)、造业(业障)、受苦(报障)的三障生起次第,那么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从烦恼障下手。在佛教看来,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根本在于我执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发心者不妨从以下这七种心念做起:



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



1

惭愧心 


对于惭愧的感受,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可一般人都把惭愧心错误地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攀比上。例如人家儿女婚宴摆了二十桌,自己若是不能超过他摆上二十五桌或三十桌,便深感“惭愧”;又如捐钱做善事,别人一千八百地捐出来,我出于“惭愧”,虽无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这些出于“惭愧”而攀比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心也根本不是真正的惭愧心。


佛教所说的惭愧心更多的是见贤思齐之心,古人说“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释迦牟尼佛也勉励大家要有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的志气。佛陀虽然万德庄严,也是由我们凡夫众生修持而成的。既然人人具有佛性,释迦太子是人,他能够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发起惭愧心,就要向佛陀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跟他一样,也有成佛说法度众生的一天。这么一来,回望生活中许多琐碎的执着,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从中逐渐脱离出来去追求进步。



2

恐怖心 


众生最怕的就是死。可实际上有情的生老病死、无情的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怕也无用。可怕的是死亡到来时将要向何处去,也就是将来会得到什么果报,对此前景的不能把握才最令人恐惧——害怕死后会堕落恶道,害怕将来世中无缘亲近佛法。


我们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就是指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够了解各种恶果的形成并非没有来由,而是由过去所作恶因招感来的。菩萨惧怕恶果,就需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一举一动都不敢有丝毫的差错;众生恰恰相反,平日行为并不善自检点,等因缘成熟遭遇不幸时才呼天喊地抱怨不公,千方百计地想要逃避自己造作的恶果,又如何能够逃得掉呢?


所以学佛的人想要在菩萨道上前进,必须学习菩萨的这种怖畏之心。所谓“有所畏惧”,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畏惧天神的惩罚,也不是如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误会的畏惧诸佛菩萨的责怪,而是畏惧因果昭彰、自作自受的道理。进而常常警惕自己,能够依照佛法去思惟、行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学佛的障碍自然也就能够渐渐消除。



3

厌离心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月圆终有残缺时,世间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不定中。看似坚不可摧的器世界尚且是沧海桑田,如《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个四大组合而成的假我又岂能长久保存呢?所以《维摩诘经》把我们这个身体比喻为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等种种不实之物。多少皇族富翁英雄豪杰,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年,多少娇艳美貌的少女,到头来还不是白发龙钟,乃至白骨一堆吗!


了解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又如梦幻泡影,更想到对这些无常事物产生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痛苦,正所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短暂的、无常的富贵荣华、青春美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唯有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安住常寂光中,才是真正的自在与永恒。由此出发,便会对这个并不可爱的世间生起厌离之心,就不会执着权势、贪爱五欲,就不会事事计较,那这世间种种的障碍对于能够看破、放下的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障碍了。正如庞居士所说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4

发菩提心 


若只具有前面所说的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那充其量也只是小乘行者,唯有相信“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道。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是道,求真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求正觉的心就是菩提心。概括来说,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就叫做魔业。忘失尚且如此,倘若根本未发,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可见,若没有菩提心的依据,所作的一切善业都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但对修学佛道无益,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我们既然要破除学佛修行路上的障碍,就必须要发菩提心。



5

冤亲平等心 


众生对于所爱者会生出欲取之心,对于怨恨者会生出嗔恚之心,这都是分别心在作祟。有了分别心,自然对爱者贪取无厌,取不得就行盗;对怨者恨之入骨,必须除之而后快。可是按照佛法的道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如此,就要学着生起平等、孝顺、慈悲之心,渐渐消弭人我彼此的分别,怨亲平等,远离贪爱和嗔恚,更进一步向佛陀学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发挥真正的博爱和无限的慈悲。由平等心而生慈悲心,以此慈悲之心作为菩提心的支柱,便不会再造作恶业。没有恶业,自然也就能够无所挂碍而得自在了。


6

念报佛恩 


释迦太子放弃尊贵的王位,以及荣华富慧、娇妻幼子,为的是给我们众生在生死问题上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悟道成佛后还经过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谈经,应众生的种种根机而宣说种种法门。这还仅仅是就他这一生在娑婆世界的示现而言的,更不要说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发心是多么的慈悲,又是多么的伟大!


如今,我们有这种福气接触到佛法,当然应该感念佛陀的恩德。那究竟怎样才能报答佛恩呢?一般佛弟子的想法,认为供佛、拜佛、念佛,这就是报恩了。实际上佛陀并不在乎我们对他的礼拜,更不贪求于我们供养的东西,他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依照他的教法,真实修持以趣向解脱,得到真正的受用,乃至将佛法传播出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众生,这就是每部经在最后所说的“依教奉行”


如此,则“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虽然还是旧时的人,但学佛前的暴躁变为和顺,吝啬变为大方,凶狠变为慈悲,把旧日所有的坏气息完全改掉,更培养出优良的品格,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



7

观罪性空 


了解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愚痴无明,再加上亲近恶友等因缘而造作的,今日既然了知是非善恶,就必须虔诚地忏悔,并立志不再继续造作,正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到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则过去无知造作的一切恶业也都没有实体,正如古德所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念佛、参禅、持咒、修学止观等心地法门所成就的智慧观罪性空,用惭愧水洗除种种贪爱垢,才能够得到将来成就的果实。


任何大事业都不是一时可以成功的,修学佛道更是大事业中的大事业,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级一步地迈进。此生我们有幸生而为人,诸根具足,得闻佛法,更有明辨是非的头脑,已经减少了很多果报上的障碍,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从事以上所说七种心的修持,更进一步去消除业障、烦恼障,以期生生世世都在菩萨道中前进,最终从迷失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资料 | 灵隐寺

图片/网络

编辑丨清尘

山东大灵岩寺
山东大灵岩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鲁(2022)000010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