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文萃( 八十三)】​谦逊礼让说“让”

文摘   2024-11-26 21:32   山东  


谦逊礼让

说“让”

   
让,形声字,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解字》中曰:“让也。相责让。从言襄声。”“让”本义为责备,指的是彼此相互指责,随着时间的推移,“让”字更多地用于表达避让、谦让、退让等意,这一变化仿佛是在诉说,“指责”并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谦逊礼让”方是实现和谐共赢的正解。“让”的含义转变后,与千百年来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礼”相契合,“礼让”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所推崇。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们在遇到问题、处理事件时,应当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在行为上做到谦让,在心态上保持宽容,方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言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充分赞扬了水能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的品质,并进一步指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深刻揭示了“不争”是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应当走出一味地追求占有、征服,真正意识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怀着谦逊礼让之心,做到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成就自在逍遥的境界。
三皇五帝时期,帝位通常由德才兼备的贤者继承。尧年老时,为了选好继承人,便让深得人心的舜摄政,在看到舜取得显著政绩后,主动退位让贤。舜继位后,同样延续了这一做法,选择让有治水功绩的大禹继位。尧和舜等领袖能够主动让贤,不但成就了佳话,更保障了部落的持久发展。春秋时期,齐桓公欲拜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果断拒绝,并劝说齐桓公放下旧怨,任命能力胜过自己百倍的管仲为相,最终齐桓公听取了他的意见,重用了管仲。鲍叔牙的这一谦让,“让”出了一位千古明相,并使得齐国迅速发展,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可见,从大局出发,做到谦逊礼让,不仅是个人优良品德的体现,更是国家之福。
谚语有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因出使秦国时成功维护了国家利益,被赵王赐予上卿之位,位在廉颇之上。这一任命触动了廉颇的傲骨,他认为蔺相如仅凭不烂之舌不应超过自己,故而屡屡对蔺相如发难,蔺相如则从大局出发,以退让和回避的策略应对廉颇的挑衅。后来廉颇被蔺相如的宽容与大度所打动,亲自上门负荆请罪。自此,两人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推动赵国的繁荣稳定。这一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让”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充分地考虑到言行的后果,适时地做到退让与回避,往往能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最终实现共赢。
对为官者而言,谦逊礼让同样是十分可贵的品质。明朝著名政治家于谦在担任地方官时,面对地方豪强欺凌、压迫百姓的现状,没有选择以暴制暴,而是放下身段,以谦和的方式对豪强说清利弊,在耐心沟通后,地方豪强也愿意退后一步,不再滋事,于谦为民而让,维护了社会稳定,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与爱戴。清朝乾隆年间,刘墉与一位同僚因意见不合产生了争执,刘墉没有选择硬刚到底,而是主动退让一步,邀请同僚共进晚餐,席间以平和的态度继续讨论,最终两人达成共识,不仅化解了矛盾,更成为朋友。从于谦和刘墉的故事可以看出,为官者想要处理好同僚关系、解决好民生问题,同样需要秉持谦逊礼让的精神,以“让”消除矛盾于无形。
谦逊礼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百姓推崇,民间也流传下来不少佳话。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吃梨,总是习惯拿小的吃,将大的主动让给其他人,这一礼让的行为被世人所称赞,“孔融让梨”这一典故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正面教材被后世传颂。南北朝时期的王泰,同样以他的谦让之举,温暖了人心。当祖母将枣子和栗子分给众多孙辈时,年幼的王泰并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争抢,而是选择最后再拿,展现了兄弟姊妹间应有的和睦与礼让,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推梨让枣”的故事告诉我们,家人之间相互理解一些、谦让一点,家庭的矛盾就会少一点,美好就会多一点。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吴家和张家曾因占地问题争论不休,张家写信给大学士张英后,张英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给予回应。张家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家人也被感动,同样退让三尺,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专程来到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情况,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的日常交往还是社会治理中,都应当用好“让”这一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促进和谐的法宝,真正使“相互礼让、以和为贵”成为社会的风尚。
“让”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治理效能的要素。党员干部要争当“谦逊礼让”的表率,将“让”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群众所需所盼,主动让利于民,将资源下沉,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并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谦逊礼让的理念,让礼让文化推动社会治理迈上新台阶。在与民相处时,更要怀着“小学生”的谦卑,以宽广的胸怀,做到以民为先,在“为群众多想一分,为群众多退一步”中收获群众的肯定,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昌乐县委组织部郭宸汐、冯小虎,原文刊发于中国组织人事报

昌乐党建
昌乐县党员教育服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