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禁武令”,人们可能会想起中国历史上一些禁武,比如清初(清代对民间武术的态度为前紧后松,如少林寺,前期采用禁止和经济压制的方式打压,后期少林寺向朝廷示好之后,朝廷的态度又改为鼓励,见:忘掉武侠影视和小说,告诉你最真实,完整的少林寺千年历史),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日本近代,有两次非常明确的禁武运动,武道的命运也见证了日本近代从辉煌走向疯狂,又从毁灭中重新复兴的历史。
第一次禁武——来自全国吉祥物,天皇
经历过残酷的战国时代后,加上幕府将军的亲自倡导,日本武术大兴,今天的日本武术流派大多也是从这时流传下来的。据有关记载,江户末期弓术有51个流派,剑术有718个流派,枪术有148个流派,柔术有179个流派(空手道,这时还不存在……),再加上其他马术,游泳,炮术,薙刀,居合和忍术等武术流派,日本武术流派多达1300多个。
明治维新,武士的奋战迎回了天皇,“大政奉还”,然而天皇来了,武士的末日也到了。
末日的到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上的特权消失。
1868年以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各方力量借“大政奉还”之名,成功发动了明治维新运动,末代江户幕府将军被迫退位,闲居京都的明治天皇入主东京。明治政府采用了“殖产兴业”“版籍归还”“废藩置县”三大政策,开始全面欧化的进程。武士作为一个阶层被废除了,本来属于“士农工商”四民阶层中的管理层的武士,失去了生活依靠,明治政府给不同等级的武士一些安置的费用(一般为十几年的俸禄),一批武士作为实业家抱着对主君忠诚的心境来忠诚于明治政府,将所得的安置费全部投入生产,殖产兴业,而不善经营的一部分武士,将政府发放的安置费花完之后,就不知道如何营生,生活陷入了困境。而此时作为武士阶层教养象征的武术也处于几乎消失的边缘。
当时的日本在全盘西化中极为崇洋媚外,连军队佩刀都禁止日式,改为西式,后来细长的刀身在与二十九军的格斗中吃了亏,才终于全部换回更结实的日式军刀
明治天皇因维新而名垂日本史,但他本人却成为部分激进政策的牺牲品,明治后来患上糖尿病,因为医学学欧洲,新的德医御医将原来的汉医视为糟粕,拒绝了汉方里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用糙米和萝卜饭代替精米进行治疗的方案,结果天皇死于糖尿病并发症
榊原键吉是江户幕府末期将军身边的武士。“王政复古”江户政权和平移交明治政府后,末代幕府将军带着家眷和身边的人员撤离了江户城,移居到静冈县,每年有明治政府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好景不再。微薄的政府补助,无法维持将军府庞大的支出,一批武士和仆人相继离开主君另谋生路了。榊原键吉也是拖家带口的中层武士。在静冈呆了不久,衣食不济,跑回江户。当时一个武士的回忆有一定的代表性:失去政府的俸禄后,四处寻找维生之计,于是向朋友借钱置了人力车,可是连续三天顾客稀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只得另谋生路了。回到江户的榊原键吉自己生活困难,看到许多先前的武士朋友的困境,就向明治政府当局申请,准备以公开的武艺表演方式赚点生活费用。
从榊原键吉当时的申请文书中可以看到他的想法:“击剑会表演概略:一,表演一年两次,在晴天时段延续十天,搭建临时小屋,隔成几部分。有的作为舞台,也有作为后台,表演者候场用……三,表演时将自己的学生分为东西两方。使用枪,剑,薙刀等器械进行对抗。四,采用一本判定,三次决胜负,天中比赛两次,有‘行司’(裁判)判定,比赛判定后,双方服从,不做议论。不论华族士族还是平民。入场观者如同观看相扑,需要支付一点入场费,用以犒劳剑士和作为击剑会的费用。
为了吸引观众,还邀请了女性剑客参加对抗,后来又请了持薙刀的女子来对抗持竹剑的男剑客以博取观赏者的喜好。
虽说入场费不便宜,但是能够亲眼观赏当代著名剑客的比赛,东京大批观众纷至沓来,根据《日本及日本人》杂志记载,第一天,击剑表演临时搭了演出专用的棚子,设置了一些看台,开演之前观众在围栏外等待秩序尚好,可是来的人越来越多,现场有点失控,费了很大气力将一部分观众挡在围栏外,第二天将小屋扩大了一些,可是从早晨开始表演场就像失火现场一样喧哗。失控拥挤观众将为击剑表演用的小棚都挤塌了。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击剑表演团体过多过滥,表演内容渐趋低俗化,观众也渐渐失去了开始时的热情,为招引观众,一些组织者在击剑表演中渗入许多取悦观众的噱头,有的模仿歌舞伎,有的喋喋不休的评论俸禄的削减,有的武士甚至不顾禁令带着刀横行于大街小巷。
这时先前对击剑表演持赞同态度的新闻媒体,开始对此进行严厉的批评。
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此种击剑演出玷污了日本刀的威名,高贵的剑客与街头艺人差不多了(废话,以前有人养着当然高贵了,现在没饭吃只好不高贵了……)。二是批评武士门再兴击剑只是个借口,参加表演的剑客只关心每日收入多少,伙食中是否有酒有菜,三是批评击剑表演本末倒置,本来应该是以剑技比高低,但是这种表演已经加入过多的媚俗成分。当年7月15日,大隈重信以大藏省事务总裁的名义以这样的击剑妨碍民众从事实业,对社会风气无益为理由,发布公告下令在东京地区停止这种表演。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废藩置县,各藩的武士失去了为之效力的主君,成为到处游走寻求生计的浪人,失去生活来源的武士浪人几十人几百人聚在一起,有可能成为反抗政府的武力集团。
1876年鉴于士族叛乱多发之时,京都知事植村正直发布了知事通令,将从事击剑者作为触犯国法的嫌疑人禁止,1880年又发布了“关于击剑技术无用之通告”,通告称,“近日常见之击剑盛行,查此与今日之文化格格不入,而且此举容易激发傲慢之心,并且动则伤及习练者之身,谚语曰,不成熟的剑术反伤自身,而且击剑将人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作为攻击的目标,又将呼吸之源的胸部,咽喉作为刺杀的目标,跳跃怪叫,实在有害健康,有碍观瞻。”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全面采用了西方的教育制度,1872年颁布了新学校令,大量引进欧洲体育竞技项目,国民学校中设有体育课,称为“体操”,开始占统治地位的是瑞典的徒手体操和器械体操,日本武术一度是江户末期藩校必习科目,但是在新式的学校里已经被新式体操所替代。
从1893年开始,不断有议员提出将剑术作为学校正课的提案。但是在十余年的时间内不断被否决。
1876年,明治政府颁布严厉的废刀令(之前的废刀为劝告性质),军人与警察官之外的人一律不许带刀,曾经有一段时间警察带刀也被取消,只能带三尺的木棍,后来发现,对犯罪者没有威慑力,考虑到政府权威的象征和实用性又恢复了警察带刀。而废刀令成为明治政府一系列“禁武”举措中最严厉的一步,也使旧武士士族忍无可忍,纷纷反叛,其中标志性的即是次年的西南战争。
废刀令,断发令在影片中都有体现
好莱坞大片《最后的武士》,即以西乡隆盛和西南战争为原型,涉及这段历史,但明显美化武士阶层,并非真正的历史。
西南战争中,武士叛军在人数,火力劣势的情况下(并非没有枪炮,只是组织落后),大量使用白刃近战的方式砍杀手执刺刀神器的明治新军,新军不能抵挡,无奈从警视厅招募了一批擅长剑术的旧武士组成拔刀队与叛军对砍,拔刀队的活跃闻名一时,其战绩可以说是日本武道复活的根源,让人认识到在警察中培养教授武道仍然有实用价值。
1881年。警视厅开始录用真正意义的武术教练,一些武道家被聘请为警官的教练或者被直接招聘为警察兼职,武术教练得到比较优厚的经济待遇。到1926年,警视厅有武术教师30人,剑道柔道各半。1885年还在济宁馆举行“天览比赛”(在天皇面前的比赛)。警视厅举办过多场影响很大的武术大会,最著名的击剑大会是1884年的“弥生社击剑大会”,全国各地的名家大部分都来参加了,有名的柔术大会是1886年6月的警视厅演武大会,在这场比赛中传统柔术良移心头流的名手中村办且与讲道馆的衡山作次郎长达55分钟的持久战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以平手结束。
日俄战争中,冷兵器武艺的重要性再次为日本人所认识,由于大量如203高地般的攻坚战,最后的胜负只能在对面肉搏时才能分出,面对欧洲拼刺第一,身材高大的毛熊,日本只有武士出身的士兵才能抵挡,战后日军对之前轻视白刃战的思想做了反思。
同时,武道训练所培养的“牺牲精神”也被日本人所发现,日本海军旅顺港战斗中,讲道馆出身,战死后被追赠为柔道六段的广濑武夫和汤浅竹次郎,作为当时日本的英雄事迹编入中学教科书。也使讲道馆名声大躁。
1911年,日本武道如剑道,柔道等正式进入中小学的教育课程,日本武术经过明治时期的“禁武”,至此重新恢复到比江户时代更加普及的程度。
1926年华盛顿裁军会议之后,柔道之父嘉纳治五郎在当时的体育竞技杂志中发表文章,说此次裁军是顺应时事的。虽然兵员的总数裁减了,但是如果国民的体力充分,气力旺盛,并且能伴随着体育教育达到出色的道德教育效果,一旦有变,在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出优秀的军队。这种意见在当时已经是主流。
第二次禁武——来自美国爸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武道完全沦为军部的工具。最大的武道组织武德会也完全被军部掌管。全面为战争培养武士道精神服务。
因此,在战后武道在日本遭到取缔,根据麦克阿瑟将军的命令,推进日本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建设,凡是与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暴力主义有关的秘密,爱国的结社和支部,全部废除,所以日本的大政翼赞会,在乡军人会,黑龙会全部解散,接着武德会也解散,整肃军国主义分子,剑道柔道的教师全部开除公职。
1946年8月文部省体育局长发出通告,武道活动全面禁止,武道一词也不能再用。
这时,以留学美国的笹森顺造为会长的学生剑道联盟的学长们,利用精通英语和接触美国人的机会,不断的与当局交涉解释,剑道的身体锻炼价值与竞技,娱乐特征,他还将祖传的“小野派一刀流”逐渐将技法进行改进,加速剑道竞技化的研究,并加以推广,到1948年5月,终于得到当局的默认开始组织战后的第一次剑道大会。由于战时的剑道与武道相连,剑道的名称仍然不被占领军的当局接受,剑道爱好者于是想出了一个苦肉计,在剑道原来的比赛形式上强调竞技体育化称为“扌堯竞技”。扌堯,就是竹制的剑。
在日本民间一些体育团体以民主自由为旗帜,展开徒手的柔道练习,柔道不像持剑的剑道具有阴森森的威严,一批美国士兵曾经有过练习柔道的经历,到日本后有兴趣寻找柔道的本源,有的占领军部队还请日本人到军营去教柔道。在战后初期物资非常贫乏的情况下,占领军给柔道教练一些食物作为酬劳。酬劳……
武痴林笑而不语:你也有今天……
还有一批爱好武道的日本人,以谋生为目的远渡欧美,一边谋生一边传播武道,虽然占领军下令禁止,但是爱好者们以各种方式抵制占领当局的禁止,明的不行,暗地练习,公开场合不行,私下的道场练习。武道活动,在日本几乎没有真正停止过。
本来,美国的占领军想要把日本的工厂生产水平保持在仅能维持日本国民生活需要的水准,并将日本产业的一半利润作为战争的赔偿金。只让日本保持250吨钢铁的生产能力。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人改变了主意,将日本作为资本主义阵营在亚洲的基地。先是作为供应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物资的生产基地,日本得到了发战争财的机会。1955年出现了被人们称为神武景气的经济繁荣,这时候力道山靠摔角表演打败美国摔角冠军鼓舞了全国的士气,所以后世有人建议将神武景气改称为“力道山景气”。
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国民急于从战败的颓废中振作,一股复苏传统精神的气氛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氛围下,日本武道的复兴也就顺理成章了。
至此,日本的第二次禁武令彻底结束。而如何复兴,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资料源:郑旭旭《从术至道——近现代日本武术发展轨迹》,编辑 史哥
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拓展阅读:
从朝鲜特种兵被抓聊聊“武艺”,这次我们就要当一回“军吹”(本期正片)
欢迎转载,文末请注明转载自“功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