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EGBM发布了一支非常提气的短片,迅速在网上流传,不夸张的说,这支短片的气势可谓用纪录片拍出了电影大片的气势,而且恐怕是任何电影都难以比拟的。特别是我军战士以冷兵器,顶着敌人的弹雨(石弹)强行攻山,将外军击退的画面,真的如史诗油画一般壮美。
而史哥也想到了那句很俗气但很真实的话:不要以为这个世界只有鲜花美食,你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帮你负重前行。
借机重发一篇旧文:《让战神戚继光给三哥讲讲:我国悠久的冷兵器打架传统艺能》,喜欢就点个赞再走吧。
一直想写这篇文章,而最近正好有一个契机——在边境发生了点事情,阿三跑到我军实控线内搞事,然后先动手的三哥就被打了
阿三在边境阴秋秋的搞事也不是一两年了,于是没吃什么亏的三哥就一直没完没了。
但这次明显兔子发力了,于是三哥吃了大亏。为什么吃了大亏,据印度人自己说,一是解放军这边战术得当,还使用了经典的“围点打援”战术,在利用地形上也占据了优势,二是准备了称手的冷兵器(增援的印军也携带了同样的兵器)……不过,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武艺……为了打架,兔子明显做了大量针对性的训练。
非常像这次:中国曾派专业武术队赴边境与苏军打群架
比如,恩波的格斗俱乐部的20名队员就被授予了雪獒高原抗击队的称号。也可以看到,恩波他们的选手也一直在进行兵击(可能包括全甲)方面的训练
这个视频:兵击训练。据可信的消息,示范的两位教练就是中国某兵击组织的选手。
难得有这么一次中国人民对冷兵器打架这件事产生了这么大的兴趣,那么史哥非常高兴的借此次机会,请出史哥的偶像,也是史哥眼中的中国古代武术家第一人,来给大家,包括三哥讲讲,中国人四千年冷兵器打架的心得体会~让大家充分了解,为啥在冷兵器打架这方面,兔子是如此的得心应手……
押井守的《宫本武藏:双剑驰骋之梦》,值得一看
首先:选兵。
戚继光选兵,首重质朴:
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但看面目光白、形动伶便者是也。奸巧之人,神色不定,见官府藐然无忌者是也……乡野老实之人者,黑大粗壮,能耐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此为第一。
二重胆气(一胆二力三功夫,战场上更是这样)
惟素负有胆之气,使其再加力大、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又求之不可得者也。然此辈不可易得,思其次,则武艺尚可以教习,必精神、力、貌兼收。
戚继光“捧红”了义乌兵,戚继光之后,明军将领纷纷去义乌招兵……
然后,选好兵后,如何分配兵种、武器。也就是说,如何根据不同的士兵,教以不同的兵器武艺:
如藤牌宜于少壮便健,狼筅长牌宜于健大雄伟,长枪短兵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皆当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苟一概给之,则年近四旬,筋力已成,岂能以圆径二尺之牌、而跪伏委曲、蛇行龟息、以蔽堂堂七尺之躯;伸缩进退出没、以纵横于锋镝耶?若狼筅长牌等,授之以少年健儿,则筋力未成,岂能负大执重,若老成之立于前行,以为三军之领袖翼蔽也哉?
……
次将有杀气、有精神、三十上下、长健好汉四人为长枪手;又长枪之次者二人为短兵。长枪用法多习学,非身手眼俱活者不可用。此器又专主于刺,故选授又贵于精中取精。
次老实有力、能肩负、甘为人下者一人,充为火兵,欲负锅裹之重,性下肯为同类所役。
因才施教啊,这就是名将和庸将的区别,年少敏捷的适合做藤牌手,年长力大的适合做狼筅手,这是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区别。戚继光要求最高的,是长枪手。连什么样的士兵适合做火兵,都写到了。
士兵选好了,开始练兵了,有的士兵本身会一些庄稼把式,有些能用,有些不能用,戚继光说:
其所习之法,又前后左右回头跳舞,双手平拿两头,所馀不过一尺。渠盖如此习之,及其平日在乡党争斗,每打必胜,遂自谓无敌。虽有他师教以别法,皆不听从。……反为所误。遂谓叉钯钅虏不可用,习艺为无益,有是理哉?……今之司教士之责者,须先一一随其土著之所习尚器艺,如善者,听之,而求其精;如非大所宜者,须先一一说破执迷之病,然后说我新制之利,待彼晓然,知旧习之不利,以慕我之利,然后督习。
现在可以练武了吧?不急。一胆二力三功夫,练武之前,先要练好体能。打仗,可能比打擂台对体能要求还高,因为经常要打一天……所以第一,是拉练。
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
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
好,下面开始练武。在地狱般的苦练之前,戚继光首先做好士兵练武的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练武的积极性,告诉他们,你们不是给我练的,是为你们自己的命来练的:
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尔。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也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况吃著官银两,又有赏赐,又有刑罚,比那费了家私、请著教师学武艺的便宜多少?
练武,练成什么样?什么算好?戚继光有考核标准,写的清清楚楚:
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复以二十步内立木把一面,高五尺,阔八寸,上分目、喉、心、腰、足五孔,各安一寸木球在内,每一人执枪二十步外,听擂鼓,擎枪作势,飞身向前戳去,孔内圆木悬于枪尖上,如此遍五孔,止。
(这段要好好看看,比如枪法,看的是什么?一是套路,套路就是看功力。二是实战,两枪对决。三是战场冲刺。今天的中国武术,往往只停留在了套路上,套路绝不是没用,但只有套路是绝对没用的。)
试射,官尺八十步为式,把高六尺,阔二尺,每三矢中二矢为熟。
试狼筅,先令自使,看其身手、步法,次用枪对较。凡长枪哄诱不动,又能遮隔不入,为熟。
……
试刀,以能冲入钗钯,狼筅不及遮隔为熟。刀法甚多,传其妙者绝寡,尚俟豪杰续之。
一、试挨牌,每一人执牌面左,一人执狼筅面右,俱牌后遮严,分面立定。枪等杂艺,俱照鸳鸯阵立定。前设长枪一人为敌。俱锣响坐定,听吹孛罗起身,点鼓两处俱进,擂鼓吹天鹅声喇叭纳喊一声,敌兵执长枪,以枪高处戳入,牌身高起,阁枪头上过,阵内长枪伸出杀敌,急复原伍次;敌兵长枪戳脚下,牌兵用牌坐落,阵内长枪出杀敌,急复原伍次……如贼亦有数人前来,则长牌当中只顾低头执牌前进;左筅防左,右筅防右;左枪随左筅出杀,右枪随右筅出杀;左短兵防左枪进的老了救援,右短兵防右枪进的老了救援;藤牌乘二筅之势,於筅中滚出,以杀为务……
光有考核办法,没有奖惩是绝对不行的:
一、比较武艺,初试定为上等三则,中等三则,下等三则。再比,仍如原等者,不赏;进一则者,赏银一分;进二则者,赏银二分;超进一等,赏银五分。一次原等,免责;二次原等,打五棍;三次原等,打十棍;五次以上原等不进者,打四十棍,革退。如有不愿打者,每一次追一分,二次追二分,三次追三分,即付武艺考进之人充赏。
所以,戚家军就是如不想被长官打,就要拼命打对手,打赢了对手还能赚点小钱,岂不美哉?如此,人人苦练。
之前有一个著名的谎言:“戚继光说战场上武艺没有用,战场上就是万千人一起拿枪捅”,真是这样吗?其实戚继光说的很清楚,战场上不只是万人与万人战,也经常是散兵之间的互战,不只有“乱枪刺去”,也有类似于单挑的武艺(当然是兵器的):
戚子曰:不然,将所以督率乎三军也。三军之艺有正法,有花法。山林险阻,以数人而与数人战,一艺也;平原旷野,以万人而与万人敌,一艺也。是故艺一也,而不同者用也。山林险阻,敌寡我众,则人人得尽所艺之巧,进退转侧,各从其便……若数万人之敌,势如蜂拥攒队而前,一步不可挪移退跳,一人用进退之法,则后行傍行以为奔北,逐使万众夺气而走。主将不知诸艺之习,何以得知诸艺正法?是故为将者,不拘三军各色武艺,长短器具,必一习之,即不能皆精,必精其一、二技,而余技亦必习知其概。
个人武艺练好了,是否就可以去打倭寇了?不。戚继光的态度是:没有武艺是万万不能的,但武艺不是万能的。除了武艺,还要有号令,两者同等重要:
器械不利,以卒予敌;手无搏杀之方,徒驱之以刑,是鱼肉乎吾士也。器习利而无号令金鼓以一其心,虽有艺,与徒手同也。三军既熟悉吾令,则当精乎艺。艺与法令当并行而不悖者……
戚继光非常清楚,虽然苦练武艺,但是戚家军的武艺难及倭寇,因为倭寇是职业武士,从小练武,而戚家军训练不过一年。
倭寇以必死为念,且从童稚时即悬刀而习之,法甚熟,故利于短,大端短不接长,我兵必死之念,与习服之熟,与倭远甚……
即使练到和顶尖倭寇武艺一样,那么战场上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绝不是戚继光追求的,正如戚继光所说:
例如彼以弓矢,我亦用弓矢;彼以短兵,我亦用短兵;彼以马众,我亦以马众;器械军马相同,须对砍对杀,交手方分胜负,数万之众,堂堂之战,岂是待交手之后,方决胜负之物耶?须是未战已前,件件算个全胜,使他寸刃不得伤我,一交手便讨他些便益,乃为用众之道。
所以,以武艺为基础,更要用兵种配合,武器压制,军令森严,缺一不可,戚继光不断强调,要像岳家军一样,做到万人一心:
凡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夜看高招双灯,如某色旗竖起点动,便是某营兵收拾,听候号头行营出战……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凡军中,惟有号令,一向都被混帐惯了,是以赏也不感,罚也不畏。我今在军中,再无一句虚言与你说,凡出口就是军令,就说的差了,宁任差误底,决不改还……宋时北兵称岳爷军曰:撼山容易,撼他一个军难。只是个畏将法、守号令之验,如此则将也成名,你们也得成功,又保全了性命,多少好处。
为做到万人一心,除了训练、赏罚,还有严格的连坐法令:
(一队兵中有互相保护的责任)凡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俱斩。阵亡一人,即斩获真贼一级,八人免罪;亡一得二,八人通赏。哨队照例。
(刀手有保护和监督铳手的责任)往往敌在数百步外,即已打发,及至敌近,与大队齐来,却称火药放尽,铅子欠缺,或再装已迟,每由此而败……今当先将铳手交与杀手,临阵放不如法,违令先发,径听杀手割耳,回兵查无耳者斩。铳手若亡,杀手偿命……如无号铳,便敌到营下,亦不许轻放。若违令放铳打敌者,即一铳打死二敌,亦以违令诛之……
韩信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如何管理千军万马,让战场上人人死战?戚继光说:
任你几十万人,我所诛罚不过数人,不怕你几十万不着紧,此正节制。以一管十,以十管百,以百管千,以千管万,以简驭烦之法也……三千一营,都是一色旗号,比如一色白旗为某营,三部有中有左有右,临时远望一片白色向前,便知是某营冲锋。若少间,一片白旗不分左右中一齐退走,只拿本营内参游等将一二人来斩首示众,其余再不问他了。若是或左先动,或右先动,或中先动,只拿该部千总来斩了,别个就不问他了。”
“如前,抬营而退,必杀本营主将,主将不敢走,必然阵亡,阵亡了本营主将,其中军千总都拿来杀了,中军千总临阵思量起就,退走必问本营主将何在?若见主将不走,阵亡累他斩首,中军千把总就拚命护着主将,站在阵中。中军千总与主将才四、五个人,岂能支得敌兵,决然阵亡。其中军部下杂流,千总部下把总,退时必看本营千总何在,看得在阵上不走,各思我们走了,千总阵亡,我把总决是该偿命,寻思不如死在阵上,护着千总站住……旗总不走,队总怕阵亡了旗总,无功赎罪,也是杀了,必然护住旗总站住阵上。队总不走,阵亡了,只查队下九个兵杀了偿命,九个兵其见队总不动脚,那敢先走。如此推之,便是三千人,个个似刀在头上,却不是万人一心,万人齐力的妙方。故兵法云:‘强者不得独进,弱者不得独退。”
关于兵器,戚继光要求,兵器的每件兵器,将领都要亲自检验,每个兵种的武艺,将领都要掌握:
平时器技,必须主将件件服习,以兼诸卒之长。既习,则能辨。又须件件亲诣亲手看试过,方可付士卒,勿谓我有捷法,百件之中抽其一二试之。此是三军性命所系,国家地方安危所关。
戚继光的两部兵书,在南则《纪效新书》,在北则《练兵实纪》,在北方,戚继光面对的是蒙古精兵,军马器械勇武都超过中原士兵,如何以步克骑?戚继光写到:
敌马万众齐冲,势如风雨而来,枪身细长惟有一戳,彼众马一拥,枪便断折,是一枪仅可伤一马,则不复可用矣。惟有双手长刀藤牌,但北方无藤,而以轻便木为之,重不过十斤,亦可用。以牌蔽身牌内,单刀滚去,只是低头砍马足,此步兵最利者也。
(防止士兵因为“不舍得”砍敌军的马而落败)法云:“射人先射马,马仆贼自败。”往时只因爱他马,要得活获,故难取胜。你们看贼马头有三尺,人在马头高又五尺,我步兵冲在马头,尚有马头、马前足相隔,贼刀三尺,岂能到我身上,我只将众军联作墙般一堵,密密一字向前,用我长刀大棒,砍打马头马腿,马伤跌倒,此时贼被跌落,身方未转,就用大棍劈头打下,无有不死者。你杀得贼败,首级每颗赏银五十两,盔甲衣杖,那件不是便宜,何必要马,况一贼有数马,我欲杀者,贼身下所骑一马也,大势一败,以后马匹,那个不是你的,若临阵不先砍贼马,与牵取贼马者,俱斩首。千、把总以下故纵,同罪。砍伤马匹,战毕即如营前烧熟代饭。生存好马,俱与冲锋之人……
戚继光还亲自操枪和十八般兵器,示范“以步克骑”,主将勇武,众军士气高昂,难怪戚帅驳斥“将领不用练武论”了:
兵主即于公堂,命一官骑马执刀,自仪门驰道面前,兵主自持军士枪迎之,马高三尺,人在马上亦三尺,腰刀仅三尺,马颈且长三尺,果不及兵主身,而兵主枪锋已及马腹人喉矣。每一杀器,如此试之,诸将士欢哗踊跃,以为贼必可杀。
除了武艺、法令、兵种配合等,戚继光还非常重视士兵与将官的“心法”,使万人一心,在战场上发挥出全部潜力。
比如这段训话:
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就是军法漏网,天也假手於人杀你。
苻坚六十万,晋谢玄以八万败之。乌珠(兀术)拐子马,岳飞以五百人败之。汉武帝时用卫青、霍去病扫空王幕,我太祖用中山武宁王等尽驱元兵于沙漠,恢复中原。此亦为必不可战胜乎?卫青、霍去病、谢玄、岳飞、中山武宁王,抑神仙乎?抑是我辈之人乎?蓟镇必是大举,必要大战,大战之道在我,必要合十一路全镇之兵,合众人之心为一心,合众人之力为一体,除合众人之心力另说。
很多人说:没想到戚继光的书是白话文写的,其实,戚继光的文采很好,用白话文写是让士兵能听得懂。而写给将官的部分,就文言和注意精神力量的多,在“练将篇”中,戚继光将练将分为“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习兵法,习武艺,爱士卒,明恩威,严节制”等二十余篇。可以看到,戚继光的练兵,练将,和现代军事的精华是完全相通的,比如近代由国共两党共同创立的黄埔军校,就非常注重类似的精神训练,校门口就写着“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真正看懂了《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你就能明白“武艺”究竟是什么,也就明白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史上很多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藩,李秀成,蒋介石,毛泽东,都如此推崇戚继光,并从中获益菲浅了。
因为篇幅所限,今天就谈到这里,如果觉得本文有用,请点一个“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欢迎转载,文末请注明转载自“功夫史”
欢迎加入功夫史聊天群:加微信gongfushijun,各地分群后台回复“我要加群”
商务合作:后台回复“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