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doctorx666丨作者:柳展雄 西柳展
这些知乎er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提这种类型的问题。
其他历史人物不提,鲁迅要是活到今天,凭智力完全能碾压各路大V。
中小学语文课之梦魇·Treeman
迅哥即便不拿出文科老本行,在理工科方面,当个果壳科技类博主,绰绰有余。他涉猎的领域包括:侏罗纪时代的恐龙、镭和铀的放射性强弱、古华夏的炼铁术是不是从古巴比伦传来。
在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之前,鲁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Geek青年,沉迷于科幻小说,各类自然科学都有系统学习,成就点包括:编著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矿产的著作,以及最早的性卫生健康教材,还解剖过20多具尸体,可谓多才多艺。
在多数中国人还在读四书五经的时候,鲁迅就已经超越同龄人,他所在的学校资质跟国际接轨。晚清开展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不少新式学堂。
18岁那年青葱少年迅哥,考入了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按照现在的规格来讲,矿路学堂相当于国际双语学校,设置物理学、算学、地理、绘画等科目,外语必修德文。鲁迅属于学霸类型,读书十分勤奋刻苦,毕业时候成绩是一等第三名。
矿路学堂,顾名思义以开矿、铁路专业为主,画铁轨断面图、道路设计图都是基本功,鲁迅虽然后来没去搬砖挖矿,但get到设计绘画的技能点。他著作的书籍装帧,很多是鲁迅自己亲手设计的,有图有真相。
这是现代主义简约抽象风格的
还有中国风的
鲁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这张封面里的鬼神造型,取材于汉朝古墓的雕刻画像。
他还是一个对细节很执着的人,字体大小、行距、标点等等,都要经过仔细研究。
阿迅真的很严格呢
传说尧舜上古方国林立,各部落的图腾上面,分别画着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logo,集齐这十二个章纹,你就能召唤出……
你就能一统天下!后世的皇帝龙袍饰有十二章纹,鲁迅把这些图案素材重新规划,参考西方国家的国徽基本作图结构,制作了民国国徽。
英国国徽
“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作出细微的变形调整,“北”字仿佛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然了,鲁迅最出名的设计作品,是他在私塾桌子上刻的"早"。
鲁迅不仅擅长平面设计,对原子物理等高尖前沿科技也很关注,是镭元素的早期关注者。
看下镭元素的时间表,1898年居里夫人宣布发现镭元素;1902年提炼出0.l克的镭盐;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就是在当年,鲁迅发表文章,介绍这一西方科技成果。
同年鲁迅还写了《中国地质略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著作,后来被教育部指定为大学教材。
这本书科普了地球的起源,侏罗纪、白垩纪的演变,还介绍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这名字听着就很高大上,用大白话来讲,这个理论认为宇宙在形成初期,有一团云状的物质,而且像大风车那样旋转。万有引力把这些物质凝聚到一起,形成了星球。
鲁迅研究达尔文的进化学说,1907年发表了《人之历史》,系统介绍进化论学说及其发展历史,是我国早期介绍达尔文学说的重要论文。鲁迅这么多才多艺,简直是技能点开挂了。
迅哥对科学尤其是生物学的兴趣,与他的医学背景分不开。1902年从矿路学堂毕业,鲁迅按照政府安排,本应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采矿冶金科深造。也就是说,鲁迅很有可能成为该学科在中国的奠基性专家。
然而家人曾被庸医害死的缘故,他决意学医,1904-1906年在仙台学习期间,解剖过20多具尸体,医疗经验丰富。
经过现代医学训练后,鲁迅对传统中医知识进行整理批判。鲁迅收集了许多中医书籍,门类有药物、诊断学、内科学、针灸学,还亲自修补古代医书。
三年留日期间,鲁迅尝试翻译外文书籍,所有译作除了两篇纯文学之外,其他都和科学相关,其中有三部是科幻小说。
鲁迅在日本书店里,接触到科幻文学大佬凡尔纳(Jules Verne)的作品,还把《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翻译成中文。
《地界旅行》现在译名为《地心游记》,
曾经被好莱坞的大神詹姆斯·卡梅隆拍成电影
鲁迅翻译的第三本小说知名度较低,是美国人路易·斯特朗写的《造人术》,具体怎么造人,当然是通过高新生物科技了。小说的主人公波士顿理化大学教授伊尼托尔有处秘密研究室,专门从事人工胚胎研制,经过无数次试验,胚胎细胞成型。
科学家最初创造出人工生命,喜不自胜,然而试管婴儿迅速繁殖,造成了社会动乱。主角便想消灭他们,屡遭失败,结果克隆人自灭,世界才回归平静。这种故事在今天看来已经落伍了,但这可是一百年前写的。
鲁迅从日本回国后,由于具有医学、生理学的学术背景,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卫生学教员,顺带还教化学。
鲁迅有次在课堂上做氢气点燃的演示实验,把烧瓶中的氢气和实验仪器拿进教室时,这时发现没有带火柴,便回去取火柴,鲁迅告诫学生“你们千万不要去碰这个瓶子,瓶子一旦进了空气,再点火就会爆的!”结果有学生调皮捣蛋,不听劝。火柴一点火,氢气瓶“嘭”的就爆炸了,幸好前排的学生早就散了,没有安全伤亡。
鲁迅对科学的热爱源自于儿童时期的阅读,家中女佣长妈妈为鲁迅买来绘图的《山海经》,使他大喜过望,《山海经》保存了不少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奇思遐想的源泉。
陶渊明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即山海经中的人物。
成年后鲁迅也保持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鲁迅共观看了142部影片,类型包括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人兽奇观》(这部作品,我没看过,我什么也不知道)
鲁迅虽然弃医从文,感慨要救治中国人要先救中国人的心灵,但他一直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先生经常教导青年不仅要看文学,也要看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直到晚年鲁迅仍在吸收新知,还打算翻译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由于身体健康原因才作罢。
他生活于黑暗的年代,但从未放弃对世界、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就如他自己所说: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
░ 人物篇 ▒
░ 杂志篇 ▒
░ 话题篇 ▒
ᥫ᭡ 其他征稿合集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