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湖带大家
亮点抢先看
我国的桥梁设计寿命长达100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如何确保大桥在风雨中依然稳固如山呢?这就需要依赖先进的桥梁减振技术。令人惊讶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尖端的桥梁减振技术,其灵感竟然来源于100多年前发现的电涡流效应。
人们一直期望利用电涡流效应来实现对桥梁的减振和防风,但只有陈院士成功地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在节目现场,陈院士通过一个小模型生动诠释了这项防风减振技术工作原理——通过电涡流效应消耗建筑物的能量,使其摆动不起来,效果立竿见影,让小撒和观众都大呼神奇!
作为工程力学专家,陈院士从1987年至今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为桥梁和建筑防风减振,目前已经为不计其数的大桥和建筑保驾护航。
如今,许多景区为了吸引游客在峡谷建起了玻璃桥,刺激的游玩体验让游客们既腿软又欲罢不能。
一到旅游旺季,当网红玻璃桥站满行人,它还安全吗?
桥梁专家陈院士以张家界大峡谷的“云天渡”玻璃桥为例告诉我们,这类桥本质上是一个钢桥,它的主要承力的结构是上边的钢缆,所以非常的坚固可靠,而以玻璃桥的方式呈现只是视觉上的一种营销,都是市场行为。
但陈院士也表示,任何一座布满行人的桥都有可能会晃动,因此必须在设计阶段论证出一座桥所能承受的最大人流量。
在节目中陈院士也提示广大游客,判断一座桥是否安全主要看两点:一要看它是否由正规团队设计,二要看桥上是否有人管控,如果桥上的游客过多且无人管控,就一定会存在安全隐患。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陈政清当时正在农村担任教师,他一边教导学生,一边也为自己的考试做准备。30岁的他,与自己的学生们一同步入了考场。当他被湖南大学录取时,他成为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他曾说:“我已经不年轻了,不能再浪费时间,必须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
尽管陈院士天生听力有障碍,但他不惜花费巨资购买了收音机,坚持每天数小时地紧贴耳朵练习英语听力。夜深人静时,他会在路灯下阅读半小时;每天清晨六点,他便起床晨读一小时。
直到现在,他不仅在桥梁工程上追求创新,还持续学习,不断有新的想法涌现。在陈院士的努力下,这项颠覆性的减振技术已经实现了“跨界破圈”,不仅在土木工程中广泛运用,更是用在了新能源、军工、火箭回收等众多领域。
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似乎并不被大众看好,甚至国内顶尖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也感受到了这股寒潮。关于网友们“学土木就是下工地”“土木,又土又木”“学土木没前途”的说法,陈院士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说:“我们国家在桥梁、道路、大型公共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离规划目标还很远,这都需要土木人继续贡献。同时,土木工程这个学科也在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朝着智能建造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土木工程专业会随着相关行业的调整逐步趋于稳定,留下来的都会有光明的前途!”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本期《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