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外宗正司 I 与其说南宋亡于崖山 不如说其结局早已在泉州注定 世遗泉州景点

文摘   2025-01-04 19:19   福建  

本文字数350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5分钟。静心读完,您会有所收获。

南外宗室是南宋最大的一支皇家血脉宗亲,经过此次屠杀,除了极个别的宗子得以幸存,其他的都被屠杀殆尽,其结局早于注定。与其说赵宋亡于崖山,不如说亡于泉州。

01 

世遗泉州的璀璨明珠

南外宗正司是世遗泉州的22个遗产点之一,是22个遗产点中仅有的两个南宋官方机构(另外一个则是泉州市舶司),它是世遗泉州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重要一环,毕竟要成为宋元世界第一大港,如果没有南宋官方机构的保障是不可能的。在现在官方文旅的表述中,它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

说通俗一些,南外宗正司设立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主要职责是对迁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体进行管理的机构,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宗人府这些皇族的到来,不仅大幅提升了南宋泉州的高端消费水平,更为海洋贸易注入了强劲动力。

02 

印象.南外宗正司

南外宗正司,坐落于泉州市旧馆驿西侧、大船亭以北的幽静之地,古榕巷的西北角,现今则是泉州梨园剧团的所在。

2019年,鉴于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携手福建博物院及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共同组建了泉州城考古工作队,对南外宗正司遗址展开了深入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勘探面积广达1400平方米。

考古过程中,工作人员在遗址内发掘出了南宋时期的池岸木桩、沿岸道路遗迹以及建筑基址,并出土了诸如“官”字砖、脊兽和兽首饰件、兽面纹及莲花纹瓦当等一系列官署建筑构件。这些瓦当的纹样与杭州、洛阳等地宋代重要官式建筑遗址上发现的瓦当纹样颇为相似,有力地证明了这组建筑乃是宋代官方精心营建的高等级官署建筑。

为何这样一个代表着南宋皇家宗亲管理职能的重要机构,会被设立在泉州呢?

03 

南外宗正司:扩编后的产物

自秦汉至唐宋,宗室成员的认定与待遇历经变迁。及至宋代,宗室范畴显著扩大,更多赵氏血脉被纳入宗室体系之中。宋太祖赵匡胤在其《太祖皇帝玉牒大训》中明确规定:

“吾与晋王匡义、秦王匡美为三支,每支《玉牒》将设十四字排行,以明源流,定昭穆之序。如此,子孙万代皆不致混淆行辈,即便岁月流转,血缘渐远。”

然而,随着宗室成员的不断繁衍,至第五代时,宗室人数已激增至3488人,而仅以太祖直系子孙计算,第五代仅为564人。因此,五代之后,原有宗正寺难以容纳,遂增设大宗正司及其下属的南外宗正司(负责太祖系)、西外宗正司(负责秦王系)。

宋代著名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从南外宗正司的扩编便可见一斑。宗室成员的扩张导致后期开支庞大。

靖康之变中,徽宗、钦宗及大批太宗系宗室因身处汴京开封,不幸被金兵俘虏,北迁异域,命运凄惨。而南外、西外宗室因被安置于商丘、洛阳,得以幸免于难。他们南逃辗转,最终南外、西外宗室分别定居于泉州、福州。这便是泉州南外宗正司的历史渊源。

那么南外宗正司的设立,给泉州带来了什么呢?

04 

精英还是蛀虫?

公元1130年,南外宗正司迁址泉州,初始人员规模为349人。此后至1233年更是激增至2300余人。这一特殊群体,无论其显赫地位还是庞大人数,均在泉州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他们是精英还是蛀虫呢?

宗室的开支主要源自市舶司的收入,这无疑为泉州财政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最初州(相当于市级财政)与路(相当省级财政)各承担一半宗室费用,但随后路级财政设法摆脱了这一负担,导致州级财政不得不扛起了大部分的重担。

尽管如此,这些开支也促进了泉州本地经济的发展。宗室上层对高端奢侈品及高雅文化的追求,不仅推动了泉州从国外引进更多优质舶来品,还刺激了高端消费,进而带动了当地经济与对外贸易的繁荣。在文化层面,这一群体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在泉州的传播与融合,诸如南音、梨园戏等文化瑰宝,正是中原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南外宗正虽然出身皇室,但他们同样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进取心的贵族阶层。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甚至涉足海外贸易,展现出非凡的商业才能。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福建共有329名宗室进士及第,占福建籍进士总数的7.3%。而在泉州的582名进士中,南外宗室便占据了122名,占比高达21.0%,这一比例在皇室宗族中堪称卓越。

此外,关于宗室在泉州市舶司担任提举的统计也颇为引人注目。在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至南宋灭亡的百余年里,共有93人担任过泉州市舶司提举,其中宗室成员便占据了11人。若您曾驻足泉州九日山,或许能在祈风石刻上寻觅到他们中的部分名字。

当时的大理学家朱熹与名臣真德秀等人曾言:“靖康之祸,近属虽颇北迁,而疏远在外者,往往能建勋绩。”这充分说明,尽管南外宗正司的宗族成员与皇室血脉相对疏远,但他们整体上仍是一个学识渊博、积极进取的贵族阶层。

05 

泉州或许是南宋最后一根稻草

北宋年间,泉州已赫然跻身全国四大港口城市之列,海洋经济更是突飞猛进。赵宋皇族选中泉州作为南外宗正司的驻地,正是看中了其蓬勃兴起的海外贸易。当时的泉州,被誉为“富郡”“乐郡”,“田赋丰盈,舶货充盈”,完全能够满足宗室成员在物质上的种种需求。

南外宗正司的迁入,更是让泉州备受朝廷青睐,各种优惠政策纷至沓来,有力地推动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泉州的政治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而政治地位的提升,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南宋末年,北方群雄逐鹿,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不难想象,在南宋都城即将沦陷的危急关头,天子与朝中重臣或许会将泉州视为再续辉煌的根据地。毕竟,泉州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北倚连绵山脉,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南临浩瀚大海,便于撤退与防御,更拥有南宋作为海上贸易大国的海船优势。

经济上,泉州为南宋贡献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海关收入,经济实力雄厚,届时更是足以支撑南宋流亡政府的日常开销与各项支出。在血脉延续上,泉州更是南宋皇室血脉最为繁盛之地。宋朝皇室自古便有在危难时刻自觉承担延续江山社稷重任的传统,因此,只要血脉得以保留,南宋便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政治上,当时担任军政要职的蒲寿庚深受南宋朝廷器重。他不仅为南宋清除沿海倭寇,平定叛乱,还通过自己的管理才能,为朝廷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充裕国库。朝廷对蒲寿庚的功绩看在眼里,不断加封赏赐,直至南宋末年,他已成为福建地区的一方军阀。

或许,正是如此,当时的泉州正是南宋王朝眼中最后的救命稻草,承载着南宋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

但是,结果真是如此吗?

06 

蒲寿庚屠杀南宋皇室 

人算不如天算。

公元1276年,南宋末代皇帝端宗怀揣着最后的希望,率领满载全部身家的船队抵达泉州。当蒲寿庚满怀诚意地前去迎接,希望端宗能光临其泉州府邸时,却被一些居心叵测的小人诬陷为意图扣留端宗,投降元朝。端宗听后心生不悦,但又因身处泉州地界,不得不勉强拒绝蒲寿庚的挽留,并将其逐出船舱。

与此同时,端宗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对抗元军的事宜,加之泉州城内还有众多皇亲国戚亟待登船南下广东,而船只却严重不足。于是,端宗在未与蒲寿庚商议的情况下,强行命令张世杰征用蒲寿庚的四百艘商船,并没收船上的金银财物。商船被抢或许只是经济损失,但更令蒲寿庚焦虑的是端宗对自己的深深不信任。加之泉州南外宗正司的皇族已开始蠢蠢欲动,若任由他们里应外合控制泉州,那么蒲寿庚及其家族将面临灭顶之灾。

此刻,蒲寿庚的抉择已昭然若揭。公元1276年12月,在田真子等人的支持下,蒲寿庚毅然宣布叛宋降元。为了向新主子表明决心,他紧闭城门,将南宋流亡政府的船队直接驱逐出海,随后在城内大肆屠杀赵宋宗室。

尽管关于蒲寿庚背叛的细节流传着多个版本,但最终的结果无法改变:南宋最后的希望之火被彻底扑灭,原本寄予厚望的泉州一夜之间变成了敌城。更悲惨的是,南宋的血脉也在这场浩劫中几近消亡。

此时的南宋将何去何从?

07 

注定的结局

两年多后,蒲寿庚又亲自率领蒲家船队,随元军南下,参加崖山海战,最终宋军战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十万南宋军民也跟着纷纷投海殉国。至此南宋灭国。

回望南宋的覆灭历程,蒲寿庚的叛变及其对南外宗室的残酷屠杀,实则已预示了国家的最终命运。泉州的失守,不仅意味着南宋失去了一个依托地理优势屯兵驻守的战略要地,还失去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精心培育的经济支柱,后续的兵力扩充与军队壮大几乎成了奢望。更为致命的是,此次屠杀几乎断送了南宋宗室中最庞大的一支血脉,除极少数宗子侥幸逃脱外,其余皆惨遭屠戮,赵宋宗室的命运在泉州画上了句号。

张世杰随后虽对泉州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围攻,却未能取得突破,只得无奈南下,最终导致了崖山海战的悲剧。因此,与其说是赵宋亡于崖山,不如说是亡于泉州这一转折点。

试想,如果蒲寿庚当时没有选择叛变,历史的轨迹是否会截然不同?南宋是否还有可能东山再起?泉州,这座曾经繁华的港口城市,是否有可能成为南宋后续的都城,续写一段新的历史篇章?这些问题,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与讨论。

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与评论赢好礼!欢迎留下您的见解与评论,凡是在元宵节前,您的评论若收获最多点赞,即可赢得一件精美的蛇年纪念品。

推荐文章:
没有它,福建可能要痛失一项世界文化遗产 闽南海洋文化的发祥地  第一代海神诞生地  世遗景点 I 九日山祈风石刻
泉州市舶司 I 宋元第一大港的泉州为何在明清没落了  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古海关遗址  见证繁荣开放与闭关锁国
洛阳桥.蔡襄 I 修建名垂千史的洛阳桥 他还让福建建茶成为北宋皇家贡茶  族弟却是六贼之首
泉州真武庙 I 真武庙何以成为泉州世遗景点 南宋末代皇帝曾落难于此  曾是宋朝名流的网红打卡点

打石匠说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