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一代名臣,闪耀于北宋初期众星云集的时代,与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包拯皆是同一时期的大家巨擘。他在福建家喻户晓,除了建造名垂千史的洛阳桥,他还让福建建茶风靡皇家并在后世独领风骚400余年,后世对他全是褒扬之誉。但是他的族弟却是南宋末年六贼之首的蔡京,他与弟弟蔡京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01
印象.泉州洛阳桥
泉州洛阳桥,也叫万安桥,被誉为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距今有960多年历史,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泉州人精神的象征。2021年7月,包括洛阳桥在内的22个遗产点,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之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世遗景点。
踏上洛阳桥,你的目光定会被桥头那座巍峨的石雕所吸引,是的,那便是泉州洛阳桥的缔造者,蔡襄。那么,蔡襄究竟是何许人也?
02
学霸蔡襄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蔡襄出生在仙游慈孝里赤湖,不过幼时的他大多在泉州惠安德普里圭峰村(现泉州泉港峰尾)的外祖父家中度过。他的祖父卢仁先生,是北宋惠安的一位清雅自守的文士,性格方正严谨,其言传身教对蔡襄日后的学识及人格塑造,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年仅十八岁的蔡襄,在开封乡试中一举夺魁,好友欧阳修在后来为其撰写的《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中赞誉道:“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蔡襄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学,无疑是众人眼中的学霸。
03
星光璀璨朋友圈
宋仁宗赵桢在位期间,是北宋的盛世,正值政治清明,人文昌盛。与蔡襄同时期的有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苏轼、包拯这样的大文学家和名臣,而且他与这些同时期的名臣关系都较好,可谓朋友圈星光熠熠。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苏轼的关系,虽然年龄上他比苏轼大了二十几岁,但却是忘年之交。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赞赏蔡襄的有六通之多,推崇备至。苏轼认为,蔡襄的天资颇高、学习刻苦,二十八岁时候的楷书就造诣非凡,根基可想而知,其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无不信手拈来。甚至在《跋君谟书赋》中对于于自己近年评价书法,把蔡襄排在第一。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即蔡襄离世前三年,在享有“天下第二泉”美誉的惠山泉畔的惠山寺,蔡襄与苏轼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二泉斗茶”(一种源自福建建茶的品茗方式,后风靡全国)。两人以茶会友,笔谈数次,一时传为佳话,足见他们私交之深厚。
虽然他在朋友圈中人缘极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性格柔弱。相反,在政治舞台上,他立场坚定,是一位敢于直言、刚正不阿的朝臣。
04
北宋第一诤臣
尽管同时代有“包黑炭”包拯这样的谏官典范,但蔡襄却被誉为“北宋第一诤臣”,其刚正直言可见一斑。
公元1036年冬,范仲淹主导的改革因触动权贵利益而失败,范仲淹遭贬,欧阳修、余靖、尹洙三人因上书营救也一同被贬出京。蔡襄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创作了《四贤一不肖》诗,高度赞扬范仲淹等人的忠诚节义,同时严厉斥责了趋炎附势的谏官高若讷。此时的蔡襄,仅是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北宋九品芝麻小官),相当于现代地方法院的科级或处级干部。
诗作完成后,京城内外的士民争相传抄,一时之间,洛阳纸贵。甚至南侵野心日益膨胀的契丹使者,也购得诗作刊本带回国内,张贴在幽州馆里品评,足见此诗的影响力之大。
七年后,蔡襄向宋仁宗呈上《言灾异》奏折,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不专注于决断,不掌握威权,导致号令无法取信于民,恩泽无法惠及百姓”,矛头直指皇帝本人,要求皇帝更加勤勉,树立朝廷威信。此奏一出,朝中大臣无不心惊胆战,直冒冷汗。
果然包拯说话都不敢这么直接。不过也幸好他有位好老板,不然换成其他皇帝,他的命运或许早已注定,更不会有后来修建洛阳桥和推动北苑小龙团成为皇家贡茶的辉煌事迹了。
05
好老板宋仁宗
在宋仁宗时期,北宋迎来了一个全面繁荣的盛世,然而文武偏科,军事力量仍然外强中干。从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宋夏接连爆发了三场大战,宋军均是先胜后败。宋夏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达成了和约,即著名的“庆历和议”。
这场战争,让宋仁宗意识到宋朝内部存在的积弊,尤其是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和“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他决心进行革新。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并提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被誉为“四谏”),共同推动改革。然而,由于新政触动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
到了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虽然改革过程充满了艰辛,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宋仁宗以仁爱著称,性格温和,对蔡襄的直言敢谏非但没有反感,反而更加欣赏。
除了欣赏蔡襄的直谏精神外,他的书法造诣也为他在仁宗心中增添了不少分量。蔡襄的书法被誉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现在泉州洛阳桥上就留有他的真迹。
但是如果你以为他只会靠直谏怼人,靠书法博得加分,那么你就错了,因为他还是个典型的理工男。
06
与洛阳桥共千秋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当时建桥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但这对具备理工思维的蔡襄来说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凭借先进的融资理念和技术工艺的创新,铸就了这座名垂青史的洛阳桥。
洛阳桥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首创“筏形基础”。在传统打桩方法难以实施的情况下,蔡襄创造性地采用船载大石块抛入桥址江底,形成矮石堤,并利用一处江心洲连接桥南北。
二是养蛎固基。蔡襄善于观察,利用当地牡蛎的生长特性,在桥墩上繁殖牡蛎,使石块胶结固基。历代均严令禁止取用桥墩上的蛎房,从而确保了桥基的稳固。
三是浮运架梁。洛阳桥的石梁最重达20多吨,他们将采好的石梁放置于船上,乘涨潮之时驶入二墩之间,并利用牵引设备使石料就位。待落潮时,石桥梁便稳稳地落在桥墩上。“
四是船形桥墩。蔡襄传承并发展了唐代已采用的桥墩工艺,将桥墩迎江流海涛的两端都砌成船首形。这种设计可以减缓水流冲击力,因势利导分水,从而达到保护桥墩的目的。
洛阳桥的创新工艺中充满了现代生物学及物理学的各种原理,如果你此时认为他应该是个文理科平衡发展的学霸,那么你可能对他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因为他还是一位茶学家,正是他,将福建的建茶打造成了风靡全国的北苑小龙团贡茶,由此也打开了福建建茶独领风骚400余年的辉煌历史。
07
北苑小龙团贡茶
北苑贡茶,虽非蔡襄一手促成其成为贡品,但无疑是他的创新与推广,让福建的建茶风靡全国长达四百多年,其影响力甚至跨越重洋,影响了小日本的茶饮文化。
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仅29岁的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肩负起监制北苑贡茶的重任。他不仅精心研制出“小团茶”,使建茶声名鹊起,享誉全国,还鉴于陆羽《茶经》未提及闽茶以及丁谓《茶图》仅述采制而未明烹茶之法,蔡襄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凝聚成《茶录》一书。
宋代建茶之所以能名扬四海,蔡襄的推崇与推介功不可没。当时,论茶之人皆忌惮蔡襄的专业与权威,在他面前不敢妄言,生怕贻笑大方。《茶录》不仅呈献给皇帝鉴赏,还被刻石传世,极大地促进了福建茶业的发展,同时对日本的“茶道”以及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人赞誉道:“建茶之所以名垂青史,皆因蔡襄之功。”
蔡襄不仅在仕途上成就斐然,身后亦赢得后世的高度评价。挚友欧阳修称赞他:“襄于朋友重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而哭。……工于书,人得其字,以为珍宝,仁宗尤称爱之。” 理学大家朱熹亦评价道:“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一代名臣却有一个遗臭万年的同族弟弟——蔡京。
08
蔡襄与蔡京
但凡读过《水浒传》与《金瓶梅》这两部古典小说的读者,对蔡太师这一角色定不陌生。此人正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蔡京,被誉为“六贼之首”,与高俅等人同属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北宋六贼,分别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他们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将北宋政局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江南方腊起义的爆发,也为金国入侵中原埋下了伏笔。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蔡京这样的败类会出自一个曾有名臣的家族呢?蔡京步入仕途之时,蔡襄已离世三年。从时间上来看,蔡襄的高尚品德并未能直接影响蔡京。蔡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在官场上的察言观色,在宦海中沉浮五十七年,在宋徽宗在位的二十五年中五次出任首相,权倾朝野。
然而,蔡京虽然在北宋末年权倾朝野,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是可悲可叹的。
宋钦宗即位后,迅速对蔡京等北宋末年的奸臣进行了清算。蔡京被归罪为“六贼”之首。在朝野上下一片声讨之中,侍御史孙觌等人纷纷上疏,极力揭露蔡京的奸恶行径,将他的罪行一一公之于众。
奸贼蔡京终于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和地位。他遭到了贬逐,被发配到遥远的边疆充军。在流放途中,他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折磨和困苦,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孤独。曾经权倾朝野、威风凛凛的蔡太师,如今却只能在这漫长的流放路上,孤独地走向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