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学记28 | 在剑桥给学生面试的体验

文摘   教育   2024-06-24 22:46   英国  


前两个月CBU正好有两个面试需要我参与,一个是组里招RA的,另一个是CBU招暑期学生的,有幸借此机会体验了"the other side of research"。面试的流程和细节其实出乎我的意料,每个步骤都规定有序,筛简历和面试的工作量很大,并不是想象中的那般轻松。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第一个面试的体验。这是组里的博后要招一个RA,来帮助收集TMS-EEG的数据,RA的广告打在了剑桥官方的招聘平台。没想到的是,这个RA岗位竟收到了80多份申请,所以竞争的比例是惊人的1/80。


剑桥找工作的网站jobs.cam.ac.uk

当申请平台关闭后,我们会收到每个申请者的一份完整版pdf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了基本信息、简历(CV)、动机信。我分到了大概20份简历进行筛选。由于要看的简历数量众多,我体会到尽管每一份CV和cover letter都是申请者花了很多时间写出来的,其实筛简历的HR们很可能没办法一字一句来读。更常见的,是浏览这些材料,然后来寻找这些材料里是否有我们想要的“关键点”。每一个岗位会在开始的时候就拟定好一份详尽的评分标准,比如我们这个岗位有大概二十个条目,包括了学位背景、先前的研究经历、相关知识技能、团队或交流能力等等。三个面试官/HR通过看简历和面试,对每一个条目进行打分,最后取平均看总分。


在这些条目中,有些是属于“Essential”的必须条目(比如需要心理或认知神经相关本科背景、需要有收集人类被试数据的经验),如果没达到我们可以直接pass;也有些属于“Desirable”(比如有EEG的经验或TMS的经验),属于没达到也不会直接pass,但是属于加分项。因此,对于这份RA工作而言,我们在筛简历的时候首先会针对“Essential”的条目,快速浏览简历,将不符合要求的申请者直接筛过去。之后,对于满足所有“Essential”条目的申请者,我们会根据CV和动机信来对每一个条目进行打分,从而决定谁最终入选面试。因此,这个阶段仍然有着很强的“踩点得分”的性质,如果你有很丰富的科研经历,但是没有体现在材料中,那很可能就没办法得高分(尽管我们也会从CV或动机信中猜测一些情况,但是不如直接写出来来的直接)。


部分评分指标示例(仅为示例,不同项目的指标是不同的)

不过也不用太担心HR没有看到你的材料,因为我们被要求对于每一个淘汰的申请者都需要写几句话说明为什么淘汰,所以这也保证了每个申请者的材料都是会被看到的。


我们在80多位申请者中筛选了4个人进行面试,面试的题目也是提前根据评分标准准备好的,三个面试官谁问什么问题基本都是固定的,这是为了防止问的问题差别太大对某些申请者不公平。不过当然面试者可以在此基础上,follow-up几个没准备过的问题。同样,面试官会根据面试的表现,对十几二十个条目进行打分,最后讨论之后汇总排名,录取排名最高的申请者。同样,对于没有录取的申请者,我们会写一段原因,一定程度帮助他们下次面试。


这种面试方式非常的结构化,犯错的几率会比较小,但是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是类似的方法,或者是更直接的PI拍板,可能各有好处吧。


最后的一点体会是,我们有时候申请博士、博后、RA的时候会等待招聘岗位信息的发布,但是这些岗位的竞争通常是非常激烈的(即使不考虑还有一些存在内定的情况)。因此我也建议大家直接去邮件自己感兴趣的导师,这样的竞争压力是不是还小一点?


由于岗位应聘这种模式下的竞争激烈,也对是否要发套词信、感谢信产生了一点点疑问。比如这个RA岗位就有80个人来竞争,倘若每个人都给PI发套词信,其实PI很可能看了几十封大同小异的套词信而甚至不会回复你。而对于面试后的感谢信,其实也不会对这次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是,我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套词信或动机信里大夸特夸我们组的工作,表达自己强烈的兴趣。但是由于这是很常见的话术,我们并不一定会当真,除非你在面试时候真的表现出来你看过一些文章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Anyway, 在这里面试他人的经历还是很有意思的,有时候不禁感叹让我自己来申请也很有可能疏忽了一些东西而申请不到(或者仅仅是HR老眼昏花没看见你的闪光点)。所以,即使你的申请被拒了,有时候也真的就是运气不好,投下一个就是!


剑桥一年一度的Singing on the river - 非常好的天气

暑期愉快!


鹿鸣Cogn
Cambridge MRC-CBU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在读,还在学习一切的神经科学新手村玩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