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春公后裔《叶氏宗谱》九修启动之后,鄂豫皖陕四省聚居的族裔纷纷行动起来,紧锣密鼓地开展资料采编工作。在采编过程中,外迁豫皖陕的一些族裔打来电话:从他们迁出的支谱记载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是迁出于芝春公开基祖地罗田县,但也有的是迁出于英山县,还有的是迁出于浠水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罗田九口塘始祖芝春公陵园
罗田九口塘始祖芝春公陵园
其实,迁出地无论是罗田县,还是英山县、浠水县,都不错。之所以看起来源出多流,实际上是因为历史上的鄂东辖县,有较多的行政区划变动,分分合合,划出划入,导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相同的区域分属不同的道省州府领属。
下面,本文试将罗田县、英山县、浠水县及高度关涉的蕲春县的设置及变化分述如下:
蕲春县 在夏、商、周地处扬州,春秋、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置江夏郡,辖十四县,蕲春县隶其一,是为“蕲春”见于文献之始。
西汉时期,置蕲春县,辖地包括今蕲春、广济、浠水、英山及罗田东南部,属江夏郡。
自东汉至五代十国,蕲春区划多变。宋代,置蕲春县,属淮南西路蕲州。元代,置蕲春县,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蕲州路。明代,置蕲春县,太祖洪武元年(公元l368年),改蕲州路为蕲州府,辖蕲春、广济、蕲水、黄梅、罗田五县。
罗田县 梁普通四年(523年)六月十日,析齐昌郡齐昌县成立罗田县。并在罗田设置义州和义城郡。隋朝,划分天下为一百九十个郡。废义州、义城。罗田属蕲春郡。
唐朝,划分天下为十道。把蕲水县改为兰溪县,把罗田也并入兰溪。后又改兰溪为蕲水县。属淮南道的蕲春郡。
五代时,罗田初属杨吴,后来属南唐,后归后周。宋朝,分天下为二十六路和四个京府。划出浠水县的石桥镇成立罗田县。
建炎初,罗田为造反的农民占领,到绍兴五年才归南宋管辖。罗田属淮南西路的蕲春郡。
元朝,在全国设立一个中书省和十七个行中书省。起初撤消了罗田县,建立英山县。后又恢复了罗田县。县治设在魁山。罗田属河南河北等处行中书省的蕲州路。大德八年(1034),知县周广把县治由魁山迁移到官渡河。
浠水县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希水(即浠水)、蕲水等十八县。隋属蕲州领县。唐属淮南道蕲州。武德四年更浠水名兰溪;天宝元年以兰溪名与他县同,又更名蕲水。五代十国时期,仍属蕲州。宋属淮南西路蕲州。
元祐八年(1063),析邑之石桥镇入罗田。元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蕲州路。明属湖广布政司武昌道蕲州府,后属黄州府。清属湖广布政司武汉黄德道黄州府。中华民国元年(公元l912年),废府存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废道直隶于省。
民国二十二年(l933年),以蕲水系流经蕲春县境之河,用蕲水名县,不符实际,因恢复刘宋始建县名——浠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英山县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五年(1072),把淮南路分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的属县包括蕲州、蕲水。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93)以蕲水县石桥为罗田县。从此,英山这块地方属罗田县了。
南宋孝宗赵慎乾道元年(1165)在黄鹰山下筑黄鹰山城。理宗赵昀淳祐(1241-1252)年间立鹰山寨。度宗赵祺咸淳三年(1267)更名为英山,开始在这里建县。当时“土人段朝立,以罗田县东,直河乡,地僻民劳,请另置县。”上可其奏。遂于咸淳六年(1270年)以段朝立知英山县事。
恭宗赵显德祐元年(1275,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知蕲州事管景模、知六安军事曹景明,先后投降了元朝,英山县也归属元朝统治。至元十五年(公历1278年)县治成后属六安州,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庐州路。
明代英山县先后分属庐州府、临濠府、凤阳府、六安州。清代英山县先后分属江南布政使司庐州府、凤颍六泗道、六安直隶州。
民国时期,英山县先后分属直隶安徽省、淮泗道、安庆道管辖,1930年旧历三月二日,英山农民起义,1931年开工农兵代表大会,红军主力转移,国民政府复称英山县,十一月,划归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综上所述,蕲春于公元前201置县,西汉时期,置蕲春县,辖地包括今蕲春、广济、浠水、英山及罗田东南部,属江夏郡。南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六月十日,析齐昌郡齐昌县成立罗田县。
唐武德四年更浠水名兰溪,把罗田也并入兰溪。天宝元年以兰溪名与他县同,又更名蕲水。哲宗赵煦元祐八年(1063),划出蕲水县的石桥镇成立罗田县。民国二十二年(l933年),以蕲水系流经蕲春县境之河,用蕲水名县,不符实际,故恢复刘宋始建县名——浠水。
建炎初,罗田为造反的农民占领,到绍兴五年才归南宋管辖。元朝,在全国设立一个中书省和十七个行中书省,起初撤消了罗田县,建立英山县。后又恢复了罗田县。县治设在魁山。
大德八年(1034),知县周广把县治由魁山迁移到官渡河。南宋咸淳六年(1270),分罗田东部的直河乡置英山县,时属六安州。1931年,英山由安徽划归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