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各个APP、朋友圈都在做年终总结,也许下了新一年的愿望和期许。
似乎无论这一年过得如何,大家都难免对新一年有各种期待:
新气象,新生活,新风貌,新气色,新运势……
年年辞旧迎新,祈盼新一年生活能有一些积极的改变。
但年底回溯过去365天,好像还是日复一日,没什么好的变化。
你知道吗?辞旧迎新的本质,不是“天降好运”。
而是改变旧脚本,创造新脚本。
“辞旧迎新,旧疾当愈。”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图源:pexels
“你认识了一个人,你说了你好,对方也说你好。
接下来要做什么、说什么呢?无论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它取决于你的‘脚本’。”
这是心理学家Erik Berne,提出的“人生脚本”概念。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沉浸在一种生活氛围里,比如日复一日失眠、内耗、焦虑;
或者不断重复同一种相似经历,比如总是喜欢上同一类型的异性、结果也都不好。
那么,你就像电影人物一样,被一个无形的“神明”安排好人生,不断重复着同一个“人生脚本”,反复在“一个坑里摔跤”。
有的人会叫它“命运”、“鬼使神差”、“自动驾驶系统”……
但在Erik看来,它跟运气无关,而是我们从出生就自带的“人设”,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受它支配。
图源:pexels
旧脚本的“人设”,由什么组成呢?
它主要来自家族代际创伤。
比如,你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经历过饥荒,内心有很深的“饥饿”创伤。
他们生儿育女之后,“饥饿”的创伤,会让他们非常害怕孩子吃不饱、饿着。
他们严格掌控孩子的饮食,这些孩子——也就是你的父母,长大了,在饮食上控制欲非常强。
他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每一个东西,或者总是在吃、暴饮暴食。
你出生后,他们也严格控制你的饮食,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都由他们说了算。
你感到奇怪:
我肚子明明很饱,为什么爸妈总是提醒我吃这个、吃那个,好像生怕我饿死一样?
为什么我成了一个“吃货”,无时无刻不想进食,明明肚子不饿却还是想吃点什么?
这是因为:你和父母都继承了爷爷奶奶的“人生脚本”。
图源:pexels
这个脚本随着养育过程中的耳濡目染,一代一代流传,成为子孙们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即使下一代、下下一代已经不会饥饿了,却还是会重复饥饿的“人生脚本”。
总结来说:
人生脚本,是家族创始、代际传承、原生家庭模式共同组成的一套认知系统。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无处不在。
我有一位来访者,非常搞不懂自己过年回家,好不容易见到妈妈,妈妈却总是待在厨房里不出来。
她很希望妈妈到客厅来和自己说说话,拉她出来好几次,但妈妈总是没坐一会儿,就又钻进厨房。
“我原先以为厨房很多事,也去帮了忙,后来厨房真没有什么可忙的,她还是老钻里面,我有种被她忽视的感觉。”
我听了觉得有些唏嘘:这位来访者来咨询,是因为孩子总是闭门不出、拒绝和她交流。
图源:pexels
妈妈躲厨房那里不出来,孩子也躲房间里不出来,深入咨询后我发现,她也喜欢把自己关书房里。
一家三代人,其实都在运行同一个“人生脚本”。
哪怕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陈旧的认知定势,还是会把人“扣留”在过去,阻碍了“辞旧迎新”发生。
但其实,我们时常会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祖祖辈辈的视角,去感受、思考、行动。
这些视角一旦启动,我们就进入了一种特别的自我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
就像来访者和妈妈、孩子,都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地方,但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
人一旦进入父母自我状态,就会重复陈旧的行为模式。
图源:pexels
而有时,我们会从父母自我状态里出来,进入另一种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
它是指:我们会用小时候的自己的状态,去感受、思考、行动。
比如跟另一半吵架,明知道应该好好沟通,但就是怄气,像小孩一样生气地说“我不要理你了!”
那一刻我们会感到:自己好像回到了6岁,非常孩子气。
“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生活中都很常见。
比如,有些人喜欢“爹味说教”,让人反感,就是进入了“父母自我状态”;
而有些人一生气就吵闹,特别情绪化,就是进入了“儿童自我状态”。
图源:pexels
这两个状态,都是一个人的人生脚本的一部分。
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两个状态里,人就会表现得固执、愚昧、狭隘、幼稚。
哪怕学到了一些更高明的处世技巧,也无法做出彻底的改变。
真正的改变,来自自我状态的调整。
通过改变自己的人生脚本,来改变潜意识运行的人生轨道。
而改变的关键,在于第三种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时常进入父母自我状态,怼天怼地、恐惧权威。
也时常进入儿童自我状态,沉迷幻想、退缩逃避。
心理咨询师告诉他:“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你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合理地行事。
图源:pexels
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举个例子,过去一年你总是察言观色、讨好别人、不敢得罪人、不敢拒绝外界要求,因此感到内耗。
你想要改变,看了很多书,当别人对你进行说教时,你反过来说教他。
比如过年时,亲戚问你:“今年挣了多少钱?”
你反问他:“今年你儿子给了多少养老钱?”
你发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能教会你怎么好好跟人沟通。
你的“爹味发言”让亲戚很尴尬,大家都不愿意跟你说话。
于是第二年,你克制“父母自我状态”,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听别人说教不敢吭声,但心里又不耐烦、很生气,不想理这个人,最终还是闹得个不欢而散。
图源:pexels
如果我们处在“成人自我状态”里,就能很理智地化解这种局面:
对亲戚的提问进行冷静的思考,剖析他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然后就事论事地解决:
“他是不是怕气氛冷场,所以随便找个话题跟我聊?
那我是不是可以回‘挣得不多,今年效益不好’,既保护了自己的收入隐私,又不让对方觉得尴尬?”
这时,我们就和现实世界进行了很好地链接,从自己的人生脚本里出来,去创造崭新的感受、思维和行为。
辞旧迎新,辞的是旧脚本,迎的是新脚本。
为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我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决定想做什么、该做什么。”
“我相信自己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别着急,冷静下来。”
“不要被别人的话影响,关注自己的内心,我可以的。”
“我能做到勇敢拒绝,果断说不。”
“只要我想,我可以表现得很成熟。”
图源:pexels
第二,经常关注自身优势:
“我生活的时代很容易学到各种知识,我可以比父母更加博学。”
“有些地方,我比父母更强,这些地方可以帮助我发展得更好。”
“虽然爸妈批评我懒,但我如果想做,也可以很勤快,这说明我其实很有能力。”
“相比身边的同龄人,我有一些比他们更好的地方,或许我可以发展发展这些优点。”
“经常有人夸我某方面很好,也许这是我的核心优势,或许我可以考虑把它发扬光大。”
第三,梳理过去,展望未来。
“回首过去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我经历了这样几个大事,还有一些小挫折。”
“我从这些经历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分别是……”
“而我学到的东西,也在我现在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我表现得更好,比如……”
“现在,我距离自己理想的生活,还缺了一些特质,我计划通过上课、读书、学习来获得它们。”
“未来,我可能要花上一年、三年、五年……来实现理想的生活,或者达成第一个人生小目标。”
“如果达不成小目标,我至少可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比现在更勇敢/自信/自洽/轻松……”
图源:pexels
这三步,能帮我们“治疗”旧脚本,提取出陈旧、无用、有损的部分,嵌入崭新、有效、健康的新脚本。
新脚本会带来新的人生,就像《人生脚本》一书中写的:
“真正决定你的命运的,并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自己;即使那是小时候的你自己,也仍然是你自己。”
不必等到奇迹发生,从现在起,改变人生脚本,就能关闭命运悲惨的大门,疗愈过往伤害,告别陈旧迂腐,迎来崭新人生!
关注我们的朋友,应该大多对心理学感兴趣。新的一年,如果你有开拓副业的想法,那么我很推荐你来试试“心理倾听师”。
它是一种轻型的心理咨询,通过在线接听电话的方式,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来访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来访者表达困惑和挣扎,让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也能帮助自己收获成长,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同时收获一份稳定的副业收入。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先花费1.9元参与一个3天的体验课,上完后再来决定要不要报名后续的完整课程:
扫码了解详情
新的一年,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