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视频:
女孩儿见男友家长前很紧张。
男友为了安抚她,先视频带她看家里的格局。
看到男友和弟弟各有一个房间,她羡慕地说:
“真好啊,我从小就梦想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可是姐姐和弟弟都有,只有我从小睡在客厅里。”
男友问她梦想的房间是什么样的。
女孩儿说:
墙要刷成天蓝色,贴一张美少女战士的海报!
床头有个小兔子台灯,地上铺粉色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
还有一个大大的书架!
到男友家后,她进男友的房间。
打开门,墙面已经刷成了淡淡的天蓝色,床头有个小兔灯,地上铺了一块超大的粉色的软软的地毯。
角落里装了一个白色的旋转书架。
男友认真地对她说:以后这个房间就是你的了。
女孩儿哭了,她说:这辈子所有的缺憾都被治愈了。
图源:pexels
是啊,看视频的时候,我也觉得很治愈。
男孩能看到女孩儿的遗憾和渴望,并愿意去满足她。
原生家庭给不了你的,我来给。
原生家庭亏欠你的,我来满足。
遇上这样的伴侣,可以说是一种幸运。
在心理咨询中,什么样的来访成长会比较快?
当来访处在一段好关系里时。
我之前有一个来访Q,每次恋爱都遍体鳞伤。
从外人的角度看,Q是遇人不淑。
可是Q不这么认为。
即便被骗钱,被家暴,被劈腿,她仍然坚定认为,是她要求太多,做得不够好。
总之,她好像是一切的罪魁祸首。
直到Q遇到现男友之后,情况开始改观。
现男友极其温柔,他总是很认真地倾听Q。
不管Q做什么,他总是能支持她。
以前,Q在人群中习惯讨好,唯唯诺诺,很自卑,是个小透明。
现在,她学会了尊重自己的感受。
图源:pexels
面对一些无理要求,她也开始拒绝。
甚至还去学习“如何怼人”。
Q慢慢开始变成她“理想的状态”,整个人舒展多了。
好的关系,是怎么起到疗愈作用的呢?
主要是内化的作用。
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将养育者的经验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并形成自身内在的调节机制。
这是一种转变性内化。
比如,婴儿是不能自己喂自己奶吃的,也不能自己安抚自己。
但通过母亲来执行这些功能,婴儿长大后,就开始能自己喝奶,自我安抚。
这就是把妈妈的喂奶、安抚功能,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把妈妈的功能变成自己的功能。
图源:pexels
很多童年不幸的人,因为缺乏这样的经验,所以很难发展出自己的功能。
但遇到一个好的伴侣时,他们才能从这个伴侣这儿习得新的经验,内化新的功能。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矫正性的情感体验。
也就是说当有人真的爱你,你也就学会了爱自己。
你才知道,原来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对待自己。
那么,所有关系都有治愈力吗?
并不是。
能够治愈伴侣的人,本质上也有一些特别的心理能力。
1、有同理心
心理学家哈夫曼认为,同理心是不仅能正确感知对方的感受,还对他人的处境有合适的共情性回应。
这也是在关系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
亲密关系中充满了情感交流。
而同理性强的伴侣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能站在另一半的角度,理解对方的情感。
图源:pexels
就像Q的男友,总是在Q自责的时候理解她的痛苦,还能够很温柔地安抚她:
你不是自私,你只是觉得太不公平了。 你不是想指责谁,你那样是因为你先感到了受伤。 在那个情况下,谁都会是那样的反应
Q说,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
我的感觉都是正常的; 我愤怒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很受伤了; 我以为我自私,其实我只是想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的感觉被深度同理时,他也就理解了自己。
而理解自己,就是改变的基础。
图源:pexels
2、大体上是抱持的
抱持,类似于妈妈抱孩子的那个姿势,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概念。
是一种包容的、允许的、接纳的状态。
温尼科特认为,好的父母会提供抱持性环境,这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是,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
第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积极期待,对孩子是有信心和希望的。
在抱持性关系中,孩子拥有高度的自由,可以让孩子的自我力量得到极大的滋养。
同样,一个伴侣越能抱持,他就越能提供一个滋养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是被接纳的。
哪怕真的做了糟糕的事情,也不会遭遇灾难性的对待。
一个朋友跟我讲她的故事:
前男友经常对她说:“你这脾气,除了我,谁还能受得了你。”
朋友就一直觉得自己脾气不好。
和现男友在一起后,有一次打车,司机态度不好一直骂骂咧咧。
朋友也很生气,一下子就骂回去了。
骂完才想起来男友在身边,当时就觉得,“完了,他要发现自己脾气不好了。”
朋友赶紧解释,“我一下情绪没忍住,你不要介意啊。”
没想到男友却说,“你这么会吵架,以后肯定可以保护我。”
那之后,男友也从来没有说过她脾气不好。
慢慢的,她也开始觉得,自己脾气不好,不是一个问题。
这就是一个被抱持的过程。
不管好的,不好的,都是被理解接纳的,被稳稳托住的。
即使说错话,或者做了不合时宜的行为,也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
于是,我们也学会了更接纳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
图源:pexels
3、是有韧性的
朋友小林一直对关系没什么安全感。
因为,小林也从小就被爸爸威胁,不听话就把她丢掉。
而她爸妈也是,一吵架就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走向离婚。
小林内心一直觉得:关系是脆弱的,一有冲突就会断掉。
遇到现任后,她的感觉变了。
一次吵完架,小林以为这次分手是分定了。
可是,对方还是会主动找小林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歉意。
小林说:我都闹成这样了,还不分手?
男友说:这只是吵架呀,说开了就好了。
他坚定地留在这个关系里,并主动去修复关系。
那一次,她说自己被震撼到了。
原来,关系并不是脆弱不堪。
原来,吵架是可以的,只要事后修复就可以。
和男友的相处中,她重新理解了关系。
很多人都向往没有吵架的关系,但事实上,冲突、争吵,几乎是关系中不可避免的。
真正好的关系从来不是没有冲突,而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修复,关系变得越来越坚固。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伴侣?
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跟TA在一起后,你更喜欢自己,还是更讨厌自己。
如果你更喜欢,更欣赏自己,更快乐,那这个人一定是个好的伴侣。
而如果你更嫌弃自己,觉得自己更糟糕了,那他一定不是一个治愈性伴侣。
图源:pexels
当然,遇到一个好伴侣是幸运的。
但我们也要明白,不要把关系的期待,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
治愈伴侣,并不是哪一个人的责任。
关系的本质,是我们愿意一起走一段路程,愿意彼此分享。
就算我们都不是治愈的人,也都可以朝着这个方向走一走。
比找一个治愈系伴侣更重要的是,发展自己的“治愈特质”。
一起创造一段治愈性关系。
可以怎么做呢?
第一、选择去信任关系
心理学家斯托克·派克在他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爱是一种选择。
爱不是天然的,不是一种激情,而是我选择你作为我的爱人,而我选择并决定去爱你,去向你投入我的爱。
同样的,你也可以选择信任你的伴侣,选择在一段感情中拥有安全感。
相信他是好的,你是好的,相信你们的关系不会结束。
这么坚定的选择和信任,会让对方变得更坚定,也会让你更有安全感。
选择从善意的角度解读对方的意思。
选择相信,对方的出发点很多时候都没有恶意。
选择相信,即便你们之间有冲突,他也依然爱你,不会抛弃你。
选择去相信,只要你去解决问题,你们的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种信任,就是一种抱持,一种对于关系,对于对方的积极期待。
图源:pexels
第二、及时去处理冲突
所有的关系都有冲突,而好的关系,不是防止冲突,而是如何去处理冲突。
冲突处理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回溯过程,达成理解和共情。
比如,你可以主动坐下来,把整个过程梳理清楚,明确表达对对方的理解,同时也表达清楚你的感受。
这个梳理不是为了看谁对谁错,更不是为了秋后算账,而是为了理解一件事:这个冲突,是怎么发生的。
记住一个原则:冲突里面,没有对错。
如果还觉得有对错,那就是不够理解。
当你们哪怕有再大的冲突,也能愿意继续去理解彼此,修复关系,那这段关系就会成为治愈型关系。
最后,无论你是想治愈自己,还是创造一段治愈型关系,都可以花费1.9元来试试我们的3天“心理倾听训练营”。
它能够教会你合理地利用“倾听”这项咨询技巧,去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去听到他人的想法,更好地沟通,促进关系和自我成长。
3天主要学什么?
第一天:理解自我并且自我觉察,进行自我引导和自我调节。
第二天:倾听他人,涉及亲子教育、夫妻沟通、职场交际。
扫码获取试听链接
(完整课程需大专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