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对外拓展与对内赋能

文摘   2025-01-25 21:41   北京  


庞溟,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1984年,当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11个创业者,靠着2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开始创业时,笔者相信他们未必想到20年后能够并购自己的「偶像」──IBM的业务。2004年,联想集团只是一家以在中国内地销售个人电脑(PC)为主营业务、年营业额仅为29亿美元的公司,但以30亿美元收购IBM百亿美元规模的PC业务,毫无疑问成为了联想发展史的转折点和全球化征程的起始点。再经过20年,联想2023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17位,成长为中国最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之一。

「出海」成必答题 须学习前辈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生态生变、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交汇的关键时刻,对越来越多寻求新增长曲线的中国企业来说,「出海」已经从选答题变成必答题。避开暗礁、扬帆远航的经验和教训,有多少可以让其他企业学习和借监?在深海里抗击风浪的韧性成长史,有多少能够让其他企业复制和重现?笔者最近在阅读的《出海:联想全球化20年实战方法论》一书,从战略、并购、治理、文化、产品、IT整合、供应链、市场、合规和ESG等十个方面,以模块化的写作方式总结出十条企业全球化的法则。

以并购这一联想国际化战略的关键路径为例,书中指出,联想的收购有三大特点——规模巨大、指向明确、注重整合消化和演进创新。「并购需要勇气,成功的并购需要勇气加能力」,联想收购的几乎所有重要标的,均是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旗下相对薄弱的业务、出现长期亏损的业务部门,这一笔笔重大收购可谓是一次次巨大冒险。但总的来说,联想能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通过整合和注入成本、效率、供应链等方面的竞争力,使「强品牌的弱业务」摆脱困境,重新取得良好盈利能力。

联想借收购国际化 关键在于整合

收购只是起点,整合才是关键。收购IBM的PC业务的整合过程不仅是财务报表的合并,更涉及从产品、品牌到供应链、组织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性整合,虽然耗费了整整7年时间,但也成为联想国际化战略的经典案例,并使之后对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和IBM的×86伺服器业务的收购整合,变得更为顺畅高效。这种战略与执行的背后,实质是把外源增长的并购方式,与消化吸收、做强做优的内涵发展相结合,将国际品牌的相对低效率的业务,通过导入「成本+效率+创新」的新力量,并对多个品牌进行整合优化,变弱为强,最终形成市场优势。

事实上,十个方面和十条法则相互联系、彼此勾连,例如治理、文化、合规、供应链等维度,都和关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ESG理念与实践密不可分。正因如此,联想的战略部门在2022年识别公司穿越经济周期可以倚仗的三大支柱时,将ESG与技术创新、服务导向转型并列,以科技创新赋能,积极探索高质量增长新范式,「让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多元包容、环境更可持续发展」。

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供应链、研发、市场、销售、服务和品牌等方面的优质资源,结合效率优势、创新优势、科技向善,释放个体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终经由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协同,达致相互包容和相互成就。另一方面,目前,联想80%的生产制造、70%的研发人员、60%的员工都布局在中国,可以说,对外拓展也就是对内赋能。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实战方法论和法则,折射的都是在从「全球卖」到「全球造」、「全球买」、「全球投」的升级中,从「产品输出」到「产能输出」、「品牌输出」、「文化输出」的迭代中,企业如何消弭海外「信息差」、「资源差」、「文化差」、「沟通差」与「运营差」,如何通过「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一步步提升出海的规模与质量,并培育出一批「让每个区域的利益相关者都感受到正向价值」的「根植於中国的全球化企业」。

「出海」首选地 港担更多重要角色

在这个「新出海」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家精神仍在注入动力,「化解风险的智慧与开山修路的魄力」仍在激发活力;「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加上更深入的本地理解,能够为本地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经济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也依然充满韧性。更为重要的是,一批中国的优秀企业,正积极地在文化、价值、标准等层面发力,构建、塑造和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观、企业新形象、国际影响力、全球话语权,并为世界输出更多经验、贡献更多价值,「为全球化带来人性化的面孔」。在这个过程中,身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和内地企业出海的首选地,香港也当更好地发挥其「联系者」、「参与者」、「建设者」、「融合者」的重要角色。




文章选自香港文汇网,2025年1月17日





CCG 图书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视角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本书深度剖析了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角色演变与抉择,及其对全球未来的影响。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程,展示了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逐步转型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国在贸易、投资、跨国企业崛起等方面的角色变迁,以及教育、人才和文化纽带在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作者分析了中国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变化,风云激荡中的中国外交,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崛起的、更加一体化的亚洲中的角色。同时,还讨论了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挑战。第三部分审视了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改革。书中探讨了如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寻找自由贸易的发展方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通过这些讨论,展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 更多……

《对话世界》《命运与共》图书发布会暨CCG中国与全球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风云激荡的世界 | 《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序

我与全球化时代相遇 | 《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引言



● 出版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编著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全球化发展史”回顾了全球化的历程,从古代贸易到现代经济转型,探讨了全球化的起源与演变。通过与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韩森、《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和《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对话,揭示了全球化的多层次发展。第二部分“弥合全球不平等与赤字”探讨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和治理赤字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亚洲协会副所长温迪·卡特勒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对全球经济不平等、贸易体系和制度改革的看法。第三部分《权力转移与大国关系》分析了21世纪的权力转移和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通过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布鲁金斯学会主席约翰·桑顿等专家的对话,讨论了大国竞争、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未来。




● 更多……

《对话世界》《命运与共》图书发布会暨CCG中国与全球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全球化何去何从 |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引言


CCG对话全球 | 《对话世界:理解新时代的全球化》序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编著 |  王辉耀


图书介绍

作为海内外决策层和广大公众理解中美关系时广泛引用的框架,“修昔底德陷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对全球秩序有决定性影响的问题。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格雷厄姆·艾利森就中美关系和中美地缘政治竞争、中国崛起、美国外交政策、美苏关系、全球地缘政治、核武器、朝鲜问题、新冠疫情及影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全面、系统性地展示了艾利森对“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美经济、金融、科技、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竞争的看法;深入而透彻地分析了中美双方实力的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风险;坦诚而直率地提出了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法和建议。




● 更多……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王辉耀对话格雷厄姆·艾利森论中国与世界》全球首发式在CCG举办

“识别陷阱的目的是避免落入陷阱”——格雷厄姆·艾利森


新书《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王辉耀对话格雷厄姆·艾利森论中国与世界》出版序(附图书目录)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更多……

多位专家点评《我向世界说中国》: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不再失语





CCG 纵览


⊙ CCG新岁恭贺 | 致激荡澎湃的2024与充满期待的2025


⊙ 多国现任首脑参加CCG多哈论坛,赞誉中国贡献全球南方


⊙ 50国嘉宾90家智库共襄盛举,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2024年“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服贸会上成功举办


⊙ 视频 | CCG在WTO总部举办研讨会 全场爆满


⊙ 全文 | BSF论坛风云起,王辉耀精彩问答力破“中国威胁论”


⊙ 视频 | 20国大使和使节等嘉宾听专家介绍中国经济走势


⊙ 《对话世界》《命运与共》图书发布会暨CCG中国与全球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 土耳其外交部长哈坎·菲丹在CCG发表演讲并进行对话


⊙ 24小时CCG中美智库纽约交流记 | 对话美主流媒体界领袖和智库界人士


⊙ CCG中美智库华盛顿交流记


⊙ 【CCG报告合集


⊙【CCG全球名家对话合集】 


⊙【CCG新书发布合集】


⊙【CCG品牌论坛合集】


⊙ 王辉耀对话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全球经济展望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全球首发式在CCG举办


⊙ 《对话世界》《命运与共》图书发布会暨CCG中国与全球化研讨会成功举办


⊙ CCG报告全文 |《国际人才流动与治理报告——以美国为枢纽分析2024》


⊙ CCG报告 |《增进中美青年交流,落实“5年5万人”倡议》


⊙ CCG2023年度回忆 | 在世界发出中国智库强音


⊙ CCG隆重举办系列活动欢庆龙年新春


⊙ CCG年度精彩回顾-论坛研讨篇:数场大型会议定格精彩一年


⊙ CCG年度精彩回顾-民间外交篇:6次出访行万里路,这里有一份亮眼成绩单


⊙ CCG年度精彩回顾-图书篇:国际智库界大咖在思考什么?


⊙ CCG年度精彩回顾-报告建言篇:汇聚智库群策资源 实践咨政建言使命


⊙ CCG年度精彩回顾-国际青年交往篇:2023我们与未来对话,与青春同行


⊙ CCG 2023出版书单 |透过全球视野 理解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


⊙ 中国疫情后最大线下全球智库论坛在京举办

⊙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  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 CCG与联合国驻华系统成功举办“加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研讨会


⊙ CCG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中文版发布


⊙ CCG新书发布:“亚洲的缪斯”马凯硕谈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复兴

⊙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最新力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CCG发布


⊙ 巴西农牧业部部长率团出席“中国—巴西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中巴政商学人士在CCG热议两国合作


⊙ 展望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2023全球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陪同马克龙访华在CCG演讲并对话


⊙ 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国际妇女节特别研讨|性别平等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 CCG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西班牙国别专场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回访欧亚 聚意发声”:CCG二十大后再启二轨外交人文往来之旅


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举办 聚焦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三十天三大洲七十场活动 CCG环球二轨外交重启面对面人文交流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习近平主席回信寄语CCG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



⊙已正式申请!看看这家智库如何持续推动中国加入CPTPP


⊙CCG新年贺信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CCG名家对话视频年度精选(一)


⊙CCG名家对话视频年度精选(二)










全球化智库CCG
中国领先的位列世界百强的全球化智库,也是唯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拥有全职研究和工作团队近百人,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人才全球化、企业全球化等领域的研究与活动,获得国家授予的独立招收博士后资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