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被低估”的PMI回升

财富   2024-12-01 20:57   上海  

作者:赵伟  屠强 (赵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事件: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月PMI数据,制造业PMI为50.3%、前值50.1%;非制造业PMI为50%、前值50.2%。

核心观点:需求修复加快,企业预期继续向好。

11月制造业PMI回升幅度弱于季节性,而剔除供应商配送时间逆指标影响后,实际PMI涨幅扩大。2017年来,11月制造业PMI10月平均上涨0.4个百分点,而今年11月制造业PMI仅较上月回升0.2pctPMI表现偏弱,主要是天气因素消退导致供应商配货指数回升。剔除该逆指标影响后,实际PMI涨幅扩大,边际回升0.4pct50.4%

拆分结构看,制造业需求加快修复,内需、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制造业PMI指数回升主要源于需求端,11月新订单指数回升0.8pct50.8%,回升幅度好于往年同期(0.6个百分点)。其中,内需订单指数涨幅显著,环比上升0.8pct51.2%新出口订单环比增加0.8pct48.1%,可能与供应链境外重组、新模式下的抢出口有关。
内需走强主要源于两新两重政策加速落地,支撑消费品、高技术制造业景气回升,但地产投资仍拖累高耗能行业PMI走弱。分行业看,消费品制造业PMI涨幅显著(+1.3pct),或与两新政策加速落地有关;高技术制造业PMI环比增加1.1pct,主要受两重项目加快投资的提振。相比之下,地产投资较弱,拖累高耗能行业PMI回落0.1pct
展望后续:企业预期积极改善,政策也对需求形成支撑,但关税提前加征的风险增大,后续仍需关注增量政策的对冲效果。11月,企业预期继续转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经营预期指数环比分别回升0.71.1pct54.7%57.3%且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内需整体保持稳健修复。但近期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的税,加征节奏、范围与幅度超过市场预期,出口风险加大,后续仍需关注增量政策对加征关税的对冲效果。

常规跟踪:制造业景气上行,非制造业PMI位于临界点。

制造业:制造业产需回升,PMI延续上涨。11月,制造业PMI延续上涨,环比增加0.2个百分点至50.3%主要分项中,供需两端均有回升,生产、新订单指数边际分别上行0.40.8个百分点至52.4%50.8%此外,原材料库存持平上月(48.2%)、保持韧性。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指数贡献为负,环比分别减少0.2、增加0.6pcts48.2% 50.2%

需求修复带动企业采购活动回升,制造业库存有所回升。11月,外需改善幅度大于内需,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增加0.8pct48.1%,在手订单、进口订单指数涨幅相对较小,环比分别增加0.20.3pcts45.6%47.3%需求好转下,采购量指数涨至扩张区间,环比增加1.7pct51%,产成品库存指数环比增加0.5pct47.4%

非制造业:服务业景气持平前月,非制造业PMI位于临界点。11月,非制造业PMI边际下滑0.2pct50%其中,服务业PMI持平前月(50.1%),其中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1.4pct46.4%建筑业生产进入淡季,PMI指数降至收缩区间,环比下滑0.7pct49.7%主要分项中,新订单指数仍处收缩区间,持平前月。

风险提示

外部环境变化,房地产形势变化,稳增长政策推进速度不及预期。





报告正文


      事件:113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1PMI指数,制造业PMI50.3%、前值50.1%非制造业PMI50%、前值50.2%。


1.核心观点:需求修复加快,企业预计继续向好

11月制造业PMI回升幅度弱于季节性,而剔除“供应商配送时间”逆指标影响后,实际PMI涨幅扩大。2017年来,制造业PMI 11月读数多较10月上行,平均涨幅在0.4个百分点左右,而今年11月制造业PMI仅较10月回升0.2pct50.3%制造业PMI表现偏弱,主要是供应商配货指数的拖累;该指数采用逆指标统计,指标上升说明供应配送时间缩短,需求走弱。11月新订单指数回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也有上涨(+0.6pct50.2%);该现象或更多缘于天气等因素扰动消退,而非需求走弱。剔除逆指标影响后,实际PMI涨幅扩大,边际回升0.4pct50.4%。

拆分结构看,制造业需求加快修复,内需、新出口订单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制造业PMI指数回升主要在于需求端,11月新订单指数自今年5月份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0.8pct50.8%),回升幅度好于往年同期(0.6个百分点)。其中,内需改善明显,11月内需订单指数较前月上升0.8pct51.2%新出口订单指数也环比增加0.8pct48.1%,该指数回升可能与境外供应链重组、新模式下的“抢出口”有关;即出口企业与新兴国家加速协同,通过提前重组境外供应链,规避潜在关税加征的风险。高频指标亦显示,仅考虑外贸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延续上涨,较10月上升2.2%。

内需走强主要源于“两新两重政策”加速落地,支撑消费品、高技术制造业景气回升,但地产投资仍拖累高耗能行业PMI走弱。从统计局公布的四大类行业PMI来看,消费品制造业PMI指数反弹幅度显著,边际上行1.3个百分点至50.8%,这或与“两新”政策加速落地有关。高技术制造业受“两重”项目加快投资的提振,其PMI指数也有明显回升,环比增加1.1个百分点至51.2%此外,装备制造业保持扩张,PMI指数持平前月、录得51.3%相比之下,高耗能行业PMI指数回落0.1个百分点至49.2%,仍处收缩区间,显示出地产投资仍然较弱。

另外,服务业PMI保持扩张,但建筑业PMI自2021年来首次降至收缩区间,亦指向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11月,服务业PMI持平前月(50.1%),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从行业看,信息技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而受国庆假期效应消退等因素影响,与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有不同程度回落。对比之下,地产投资拖累下,建筑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以下(-0.7个百分点至49.7%),为2021年来最低值。

展望后续:企业预期积极改善,政策也对需求形成支撑,但关税提前加征的风险增大,后续仍需关注增量政策的对冲效果。11月,企业预期继续向好,制造业与服务业经验预期指数均有上涨,环比分别回升0.71.1个百分点至54.7%57.3%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也在持续显现,内需整体保持稳健修复。但近期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所有商品加征10%的关税,加征节奏早于市场预期的同时,加征商品范围也远超过往四批清单;10%的加征幅度与目前中国对美出口的加权关税税率基本持平,出口下行风险加大,后续仍需关注增量政策对加征关税的对冲效果。


2. 常规跟踪:制造业景气上行,非制造业PMI位于临界点

制造业:制造业产需回升,PMI延续上涨。11月,制造业PMI延续上涨,环比增加0.2个百分点至50.3%。主要分项中,供需两端均有回升,生产、新订单指数边际分别上行0.4、0.8个百分点至52.4%、50.8%。原材料购进价格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原材料库存持平上月(48.2%)、保持韧性。对比之下,从业人员指数小幅回落,环比减少0.2个百分点至48.2%。供应商配送指数贡献为负,环比增加0.6个百分点至50.2%。

需求修复带动企业采购活动回升,制造业库存有所回升。11月,外需改善幅度大于内需,新出口订单指数环比增加0.8个百分点至48.1%,在手订单、进口订单指数涨幅相对较小,环比分别增加0.2、0.3个百分点至45.6%、47.3%。需求好转下,企业采购意愿明显回升,采购量指数涨至扩张区间,环比增加1.7个百分点至51%;制造业库存有所回升,产成品库存指数环比增加0.5个百分点至47.4%。

非制造业:服务业景气持平前月,非制造业PMI位于临界点。11月,非制造业PMI边际下滑0.2个百分点至50%。其中,服务业PMI持平前月(50.1%),继续保持着扩张区间。细分行业中,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而受国庆假期效应消退等因素影响,与居民出行消费相关的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不同程度回落。相比之下,建筑业施工进入淡季,PMI指数降至收缩区间,环比下滑0.7个百分点至49.7%。

假期效应虽有消退,但服务业市场预期明显回升,支撑PMI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11月,服务业主要分项中,受假期效应消退的影响,新订单指数对服务业PMI较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至46.4%。但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3%,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为近5个月以来高点。细分行业看,航空运输、邮政等行业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均高于65.0%。高频数据显示,11月,国内、国际执行航班架次同比分别增加4.2%、48.9%;邮政业务揽收、投递量同比分别增加24.9%、27.5%。

建筑业景气回落,主要受价格拖累。11月,建筑业主要分项中,价格对PMI指数的拖累较为显著,投入品、销售品价格指数环比分别减少7.2、3.5个百分点至48%、48.6%。高频指标显示,11月南华工业品黑色指数延续回落,环比减少16.9%。此外,新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仍处收缩区间,分别持平前月、较前月回落2个百分点至40.7%。11月映射建筑业景气变化的沥青开工率指标仍处近年同期低位。

风险提示

外部环境变化,房地产形势变化,稳增长政策推进速度不及预期。

——————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加入会员|首席社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论坛由专职中国经济分析的国内外一流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组成。国务院参事夏斌任主席,交行连平任理事长。论坛立足于全球视角,着眼于中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向投资者传递市场最新研究信息,以求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政策研究的高端咨询智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