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中的“蛇”之蛇床

百科   2025-01-17 08:32   北京  

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相传,古时,住在某个小村庄里的人们患上一种怪病。病患全身长出一粒粒大小不一的疙瘩,且奇痒难忍,当地名医均束手无策。经术士指点,村中几名年轻人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往东海中一座遍是毒蛇的小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背回了两篓“神草”。用这种草的种籽煮水洗擦身体,不过三五次,患病村民的皮肤问题大为好转。因为此草是在蛇身下发现的,如同蛇的床一般,故被称为“蛇床”,其果实则被称为“蛇床子”。


该传说是否属实已不可考,不过,长有蛇床的地方的确是蛇类喜欢出没的地方,因为二者都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中就将蛇床称为蛇粟、蛇米等。《本草纲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


蛇床长什么样呢?蛇床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0~60厘米。根圆锥状,细长。茎直立或有分枝,中空,表面具深条棱。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柄鞘状,叶片卵形至三角状卵形,2~3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轮廓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常略呈尾状,末回裂片线形至线状披针形,具小尖头,边缘及脉上粗糙。复伞形花序。每个小伞形花序具花15~20朵,花瓣白色,先端具内折小舌片,有香味。分生果长圆状,横剖面近五角形,主棱5,均扩大成翅。花期在4—7月,果期在6—10月。

蛇床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喜温暖、湿润环境,但不畏严寒与干旱,多生于山地路旁草丛及河边湿地,主产于欧洲和亚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蛇床子是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有小毒,其味辛、苦,可入药,具有温肾壮阳、祛风燥湿及杀虫止痒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蛇床子具有抗心率失常、杀菌、局部麻醉等多种药理作用。研究证实,复方蛇床子水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杀菌效果明显。不仅如此,蛇床子还可以用于制作杀虫的兽药和农药。


尽管蛇床的名字听起来凶猛,很有攻击性,但这种植物的外形很美丽,花和叶皆具观赏价值,常被作为园林绿化植物。除此之外,因为具有特殊香气,蛇床曾被古人作为沐浴时的香体剂。清代学者屈大均曾在诗中写道:“多捣蛇床作香沐,丹郎更与菟丝宜。”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百科商城



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杂志内容摘编,与读者互动,品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