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有料有趣又专业”的科普期刊《百科知识》
01
什么是定向遗忘效应?
在研究记忆与遗忘的过程中,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比约克在1968年开展了这样一项实验:首先,研究者会向人们呈现一些学习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需要被记住,而另一部分则需被遗忘。关于“记住”和“遗忘”的指令,是研究者们通过相应的指示符发出的,引导人们进行记忆或遗忘。在学习完这些材料后,研究者便会请被试者进行一个记忆测试,以考察刚才学习项目的记忆情况。
在测试中,人们需要对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其中包括需要“记住”的材料,也包括需要“遗忘”的材料,进行回忆或再认。也就是说,研究者会通过这项测试的成绩来观察,人们是否真的“记住”了需要记住的事情,而“遗忘”了需要忘记的事情。实验的结果不出所料,也符合研究者的预期——人们对于需要记住的项目的测试成绩明显好于需要遗忘的项目。在这一根据指示产生主动遗忘的过程中,就发生了定向遗忘效应。
在生活中,遗忘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或长或短,有些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我们弃之脑后。在上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不仅能主动记忆一些事情,也能做到主动遗忘一些事情,比如产生定向遗忘效应。这种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
事实上,定向遗忘效应的产生,可能与我们对记忆项目与遗忘项目的分离有关。谈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关于记忆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我们的大脑接收到信息时,比如临时记住一个电话号码,这部分信息只会暂时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可能在拨完这个电话号码后,这些信息就不会再被保存,从而被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到的只对信息进行暂时地加工和储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被称为工作记忆。如果我们对信息进行巩固和加工,例如这个电话号码是家人或朋友的新号码,我们要努力记住它,这些信息可能就会进入保存时间更长的记忆系统中,这就是长时记忆。
近年来,研究者们还对定向遗忘效应进行了脑电研究。2009年,波兰研究者诺维卡等人研究发现,在对要求记忆和要求遗忘的项目进行再认时,要求遗忘并被成功遗忘的项目诱发了更大的负波,反映了大脑对这些项目的有效抑制过程。我们的成功遗忘,是由大脑主动加工引起的,并且这种主动加工的过程,主要受大脑前部控制。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杂志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百科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