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北京段通惠河的什刹海、玉河故道、通州段等河道因出土众多漕运文物被列入遗产名录。古代漕运是中央政权物质基础,京城生活与之紧密相关,漕运文物涵盖各阶层,包括桥闸、码头等不可移动文物及瓷器等可移动文物,是大运河文化内涵的实物见证。
▲东不压桥遗址现状
遗址位于东城区交道口街道南锣鼓巷社区,地安门东大街与东不压桥胡同交会处。东不压桥又称“布粮桥”“东步梁桥”“东步粮桥”。桥附近曾是布匹和粮食的交易市场,因此叫做“布粮桥”。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打算对皇城进行大规模扩建,皇城北墙压在桥上,因此有了西压桥。相对应的东桥由于建在皇城墙外,与城墙有一定距离,没有被皇城压上,于是叫做东不压桥。
▲东不压桥遗址全景
东不压桥的考古工作发现了残存的金刚墙及少量拱券石。两侧引桥保存完好。出土器物有银锭锁、黄琉璃瓦当以及若干瓷片。
▲东不压桥出土瓦当
从发掘情况来看,东不压桥上游设的闸口应就是澄清中闸。澄清中闸是漕船行至运河终点码头什刹海的必经之路,是通惠河北段河道上重要的水利设施。
遗址位于西城区恭俭胡同南口,景山西街与景山后街交会处,横跨北海公园濠濮间流出的河道上。
西板桥为单孔石平桥,南北走向,桥面近正方形。桥板底面比桥面磨损严重。考古工作发现了石桥拱券、燕翅及两侧河身泊岸。
▲西板桥单孔桥洞(西—东)
西板桥始建于明代,形制经过改造,最晚在清代时已变成平桥的形式。当时,“玉河”的水经北海公园濠濮间流出,至恭俭胡同南口和景山西街北口交会处南折,汇入景山西河。西板桥就是景山西河上的一座小桥。
遗址位于通州区张家湾镇瓜厂村东北部,西北距张家湾古城1.4公里、距通州古城9公里。
善人桥为单孔石桥,平面整体呈“〕〔”状,西北—东南向。石桥地面结构已破坏不存,仅残存其地下结构,由金门、金门装板、金刚墙、雁翅、迎水装板、顺水装板、迎水牙丁、顺水牙丁等部分组成。
▲善人桥遗址全景
遗址出土有大量瓷器碎片,另有陶器、石器、铁器及石桥相关建材等。
石桥东西桥墩正中相对嵌砌刻石各一块,上纵刻楷书两行,右曰“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左曰“清源陈进儒监造”。由此可知,石桥准确的建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监造者为清源陈进儒。
明朝时,北运河流经通州城东关,这一时期运河码头主要位于张家湾地区。明嘉靖年间,通惠河被疏浚,运河漕运码头被北移至通州城。清嘉庆年间,张家湾码头衰落。善人桥的发现为运河河道和码头的变迁提供了实物证据,证明了通州码头由南向北逐渐转移的过程。
遗址位于张家湾镇土桥村中、通惠河故道上。“土桥”是俗称,本名“广利桥”,因建在通惠河上广利闸东侧而得名。桥面上铺设有灰土,因为常年车水马龙,灰土反复铺设,人和车经过会带起很多尘土,于是被称作“土桥”。
▲镇水兽
土桥建于元代,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进入大都城的重要桥梁。土桥原本是木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将木桥重修为石桥。根据《通州文物志》记载,土桥为单孔平面石桥,南北向,桥面以花岗岩条石砌成。东南向雁翅中间顶处镶嵌圆雕镇水兽一只,放置在水边用来镇水保桥、护桥闸安全。
遗址位于通州区中部。据文献记载,张家湾始建于明朝时期,是一座地处于大运河沿岸、因漕运而兴起的城市。考古勘探发现并确定了东城墙南段基址和南城墙西段基址。
张家湾古城是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见证。北运河、凉水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四水在张家湾交汇。古城有四座城门,城门有城楼。有一座便门,三处水关。城池所有的系统都具备。
▲张家湾古城遗址
运河之水,流淌不息,给北京城带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运河北京段发现的运河故道、闸坝、码头、寺庙、瓷器、石碑等漕运文物,深化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漕运功能逐渐减弱,但其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价值却日益凸显。如今,大运河北京段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人们在这里追寻着历史的足迹,感受着古老运河的魅力。
来源: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
编辑:碧涵
校对: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