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永定河植被生态修复工作,根据市水务部门河道植被修复保护有关要求,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牵头组织编制完成了《指引》,目前已顺利通过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的审查,正式投入使用。
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
永定河流域涉及面积大、范围广、沿线长,其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情况均不尽相同,植被生态修复亟待进一步精细化管理,但在此前,永定河流域植被生态修复并无统一适用的规范。针对此情况,管理处前期面向沿河五区及各相关单位深入调研、多次座谈,立足于永定河山峡段、平原城市段、平原郊野段及沿河区域发展现状进行植被梳理,编制完成《指引》,并首次提出了“一河一册”“一湖一策”“一域一策”修复治理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永定河流域植被调研现场
《指引》创新+N
一河一册:首次针对永定河流域北京段“量身定制”,制定专门的指导手册,可用于指导沿河各区水务局、水管单位、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等业务工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一湖一策:结合永定河流域不同河段特色,分别对门城湖段、莲石湖段、晓月湖段、宛平湖段开展植被规划,打造不同的主题景观,实现生态与景观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区域整体景观风貌。
一域一策:立足于永定河山峡段、平原城市段、平原郊野段,研究适用于永定河河道主流区、滩地淹没区、滩地保护区、岸线管理区、岸线保护区等的植被生态修复,并逐一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本土+外来”组合:本土植物与弹性生态防护植物组合应用,充分考虑永定河本土植物特性,在平原郊野段依据砂质土壤等条件,采用耐干旱、耐贫瘠且低维护的乡土草种及弹性生态防护植物组合,既适应环境变化,又体现地域特色,增强了植被群落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技术创新“大集成”:集成生态护岸、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实用技术,如生态袋护岸等多种生态护岸技术提高植物覆盖率;土壤改良技术针对堤内、堤顶、堤外分类施策;节水灌溉技术分类应用并就近取水,为植被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保障。
技术措施完善精进
根据永定河立地和水流条件,专门确定植物扦插护岸、覆土石笼护岸、生态袋护岸、仿木桩护岸、椰纤毯等多种生态护岸技术,有针对性地提升植物覆盖。
土壤改良技术:堤内采用改良砂质壤土,添加塘泥、粘土等,适宜水生植物生长。堤坡增加种植土厚度,满足种植要求。草坪地表面覆椰纤毯,可有效保水保肥净水。堤顶适当增加土层厚度,满足种植不同苗木要求的同时,适当添加草炭、腐叶土等,提高土壤肥力。堤外沙土用污泥无害化堆肥进行改良。
节水灌溉技术更新措施:主要涉及堤坡、堤顶、堤外灌溉,节水灌溉技术有滴灌、微喷、小管出流,草地和灌木以微喷为主,乔木以滴灌和小管出流为主,水源利用再生水管线和湖泊、溪流就近取水。
应用成效未来可期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植物的对位配置,能有效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山峡段打造山水画廊,平原段推动水城共融,平原郊野段形成绿色生态走廊,为生物迁徙和繁衍提供了通道,进一步提升了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丰富景观层次:从山峡段的自然景观到平原郊野段的质朴景观,再到平原城市段各湖区的特色景观,打造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提升了区域景观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多样化生存环境,保护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为鱼类、鸟类、两栖类等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助力植被的可持续增长:土壤改良技术使不同区域土壤更适宜植物生长,提高了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也增强了植被群落的稳定性。
《指引》对永定河建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永定河及其他流域植被生态修复工作起到较强的示范、推广借鉴作用。
来源: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
编辑:扇扇
校对: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