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jzhongyiyao.ijournals.cn/html/tjzyydxxb/2024/11/20241108.htm
引言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占人类全部死亡人数的23.91%。近十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始终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化学治疗是目前临床最为普遍的肿瘤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灌注化疗。一线化疗药物包括紫杉醇、环磷酰胺、铂类等,多数具有高致吐性,其中顺铂的致呕率几乎高达100%。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是接受化疗的癌症患者因使用化疗药物所导致的最常见及最严重的副反应之一,其总体发生率可达60%~80%。严重的恶心呕吐会导致电解质液失衡、体质量减轻、厌食、脱水、虚弱、骨折和伤口裂开等并发症,极大影响了肿瘤患者继续接受化疗的顺从性并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呕吐反应由位于下丘脑第四脑室底部最后区的中枢化学感受区(CTZ)和延髓外侧的大脑呕吐中心(VC)协调。CTZ和VC整合各种外周和中枢通路的传入冲动引发呕吐反射。CTZ含有丰富的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咖肽、组织胺等受体,其本身不能直接刺激呕吐反射导致呕吐,需要通过将呕吐信号传递至VC,经由VC介导。除CTZ外,中枢通路中前庭系统、高级脑干和皮层结构也向VC传入冲动。化疗药物还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中P物质(SP)的合成释放,激动神经激肽-1(NK-1)受体将神经冲动传递至CTZ和VC,引起急性期和延迟期CINV的发生。在外周通路中,化疗药物产生大量自由基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导致肠黏膜嗜铬细胞合成并释放大量5-羟色胺(5-HT),5-HT与胃肠道黏膜中迷走神经末梢的5-羟色胺3(5-HT3)受体结合激活迷走神经传入,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将神经冲动传递至CTZ和VC,释放呕吐信号进而导致呕吐发生。呕吐信号从传出神经末梢传递至膈,导致胃肠道及腹腔肌肉收缩从而引发呕吐。
CINV可以分为急性、延迟性、预期性、爆发性和难治性5种呕吐类型。其中最常见的为急性CINV和延迟性CINV。急性CINV发生于首次化疗后24 h内,5~6 h达到最大强度,24 h后消退。延迟性CINV发生于化疗后24~120 h内,在48~72 h之间达到最大强度。目前临床普遍使用化学药物治疗CINV,《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止吐指南》推荐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方案以提高防治CINV的临床疗效。5-HT3受体拮抗剂包括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和第二代5-HT3受体拮抗剂。其中第一代5-HT3受体拮抗剂包括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阿扎司琼、多拉司琼和拉莫司琼等,其对急性CINV控制非常有效,但对延迟性CINV的治疗效果不佳。帕洛诺司琼是第二代5-HT3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和延迟性CINV均具有较好的疗效。NK-1受体拮抗剂包括阿瑞匹坦、卡索匹坦、维替匹坦、奈妥匹坦等,在外周通路和中枢通路中均能发挥止呕作用,对急性和延迟性CINV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地塞米松是治疗CINV首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预防急性和延迟性CINV。但使用以上化学药物容易诱发便秘、食欲减退、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在现有临床一线治疗药物的基础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发挥减毒增效和双向调节作用,为提升患者化疗用药顺应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新的机遇。
朱蕊, 李娜, 任晓亮, 王萌.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药复方辨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进展分析.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3(11): 1008-1016.
ZHU Rui, LI Na, REN Xiaoliang, WANG Meng. Bibliometrics-based analysis of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43(11): 1008-1016.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