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共话高质量发展 | 打造“国之重器”!中建四局六公司助力合肥再造一颗“太阳”!

企业   2024-12-13 23:01   安徽  

胸怀“国之大者”,建设“国之重器”!12月13日,由中建四局六公司承建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BEST)项目再度成为关注焦点,《合肥日报》《合肥发布》《合肥晚报》《江淮晨报》等媒体刊发专版文章,聚焦合肥未来大科学城BEST项目建设


合肥日报


合肥晚报


江淮晨报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考察安徽,来到合肥滨湖科学城,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BEST项目全体参建人员备受鼓舞,为国家、为社会、为科学家服务保障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显得更为强烈。

在合肥未来大科学城,中建四局六公司承建的“国之重器”——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BEST)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创造着一项又一项工程建设的新纪录。承建的BEST园区实验研究中心大楼等单体工程、聚变能源关键核心装备研发能力提升项目也正加紧建设中。

“人生能有几回搏!”新纪录背后,是成千上万名建设服务人员保障“国之重器”的劲头和使命,更是一座城全力以赴服务“国之重器”建设的决心和担当。


前所未有的国之重器

◆ ◆ ◆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园区项目(BEST)效果图


BEST项目是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在建的三个大科学装置之一,是安徽省建设科创引领高地的标志性项目,建成后有望率先成为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对探索未来的聚变堆前沿物理问题,提升核聚变能源经济性、可行性,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全国,BEST项目建设无先例可循。超深基坑、超大直径、超大跨度、超大平面大体积砼、超高预应力剪力墙……项目团队将BEST概括为“5超施工”。

△项目实行两小时验收工作机制


BEST项目拥有23个科研工艺系统,仅预埋件就有2.6万多个,工艺系统极为复杂且充满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建筑工程要求标准极高。在每个细节调整的第一时间,项目团队必须立马组织参建各方开展多轮次研讨,随后调整设备型号、尺寸和施工工艺,确保建筑工程与工艺严丝合缝且一次成功。


尚无先例的建设突破

◆ ◆ ◆ ◆


“国之重器”承载着科学家们的梦想,而保障服务“国之重器”的建设,注定就是一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硬战”。

BEST项目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约244.64亩,建筑面积约15.37万平方米,基建设施都属于“大个子”,往往一根钢筋就重约200斤,需4人合力搬运操作。以承载BEST主机的底板为例,根据BEST主机的体积和重量,底板最厚处段达10.1米,墙体厚度须在1.5米至2米之间。这种超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在国内尚无先例。

△BEST项目成立专家委员会


项目组建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建集团首席专家肖绪文为首的外部专家团队、国家卓越工程师叶浩文为首的内部专家团队,亲自指导项目技术攻关。

4月25日,60台砼车,往返170多次,6台砼泵车同时连续浇筑约40个小时,项目首块筏板顺利完成浇筑。11月23日,地下室主体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项目全面冲出正负零。


科学创新的精益管理

◆ ◆ ◆ ◆


为让紧凑聚变“夜明珠”早日发光,建设团队创新了7项工作机制——一线工作法、建筑与工艺联动设计及BIM互查、周复盘、第三方质量安全巡查、高水平专家团队咨询、全过程联合验收、廉洁工程。

在BEST项目现场,每天都有1000多名建筑工人精密施工、有序推进。2.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作业面被分成17个区域,钢筋工、木工、瓦工、脚手架工等工种被分配到各个区域内流水作业,既互相竞赛又优势互补,BEST项目的施工进度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

△合肥滨湖科学城举行BEST项目先锋突击队授旗大会


BEST项目党支部开展“我为重器添光彩”、劳动竞赛、应急演练等系列活动,推动党旗飘在一线、堡垒筑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

△BEST项目举办各类关心关爱工友活动


周到贴心的项目工会服务也温暖着大家:酷暑时的清凉风扇、绿豆汤、冰西瓜;寒冷时的暖气空调、食堂火锅、24小时开放的工友服务中心等,为项目建设增添赋能。

目前,项目已提前完成年度节点目标。从空中俯瞰,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项目外形,酷似聚变过程中原子核的运动轨迹。这片合肥郊外的西北之地,正在蜕变出一座最美科学城。



精诚善建   精彩四海

责编:张扬、张震、蒋美霞

校对:孙 灿、侯礼进

审核:李永旺、王富深、李晓峰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素材来源:合肥日报、安徽分公司

更 多 精 彩 阅 读 ↘

“在看”我吗?

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掌上阅读企业新闻,网罗建筑时事资讯,趣味解读热点话题,生活职场干货分享,美文美图大放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