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复之是邓小平的老部下,曾经在抗战时期跟随他从事锄奸工作,后来又在新中国担任公安部长和最高检察长,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也曾经遭到过邓小平的严厉批评,甚至被威胁要撤职。这是怎么回事呢?
1983年,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特别是犯罪活动猖獗,社会治安恶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降低。邓小平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认为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他对公安部长刘复之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刘复之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还沿用了过去的思路,认为对犯了错误的同志,应该以教育为主,不应该过于严厉,这样才能改造他们,让他们重新做人。他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让一些犯罪分子越来越嚣张,甚至有些人还以为中央对他们是宽容的,不敢对他们怎么样。这样一来,社会治安的形势就更加恶化了。
邓小平看到这个情况,非常不满意,就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当着众多的领导干部的面,严厉地批评了刘复之。他说,刘复之作为公安部长,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没有及时地制止和纠正当前的社会风气,这是非常失职的。他还警告他说,如果他再不改变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就让他辞职别干了!
刘复之听了邓小平的话,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立即调整了工作思路,开始采取强硬的手段,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发动了一场全国范围的“严打”行动。
这次行动,震惊了全国,也震慑了犯罪分子,使得全国的犯罪案件大幅度减少,社会治安也很快得到了改善。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了。刘复之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后来还被提升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要在大会上当众批评刘复之呢?难道他不怕伤害刘复之的自尊心,影响他的工作积极性吗?其实,邓小平这样做,是因为他对刘复之有信心,也有深厚的感情。他知道刘复之是一个有能力、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只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偏差,需要及时地纠正。
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刘复之一个警醒,让他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地改变工作方法,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也相信刘复之能够接受他的批评,不会因此而生气或者灰心,而是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事实上,刘复之也没有让邓小平失望,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忠诚。他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没有因为这次的批评而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深厚了。他们之间的这种师生情谊,也是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