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利用好可提升的赤字空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副主任
姚东旻
11月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中强调,将结合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好可提升的赤字空间。这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财政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与有效性。
一、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准确回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我国财政运行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应该大力通过运用政府债务工具,努力拓展财政空间;另一方面,自2019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持续较快,银行间利率体系持续低位,体系内流动性充裕,但同时私人储蓄迅速增加,规模庞大,大量流动性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未能相应迅速转换为信贷投资,传统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要更大程度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调控。
面对当前经济运行的问题与挑战,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凸显。
一方面,财政政策兼具涉及面广、时滞短、针对性强等特征,恰恰能够解决市场主体短期遇到的“启动”问题。在政策执行方面,财政政策在纵向上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部门,横向上统筹各级政府领导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财政政策执行决策由各个公共部门分散做出,既可以实现因地制宜、“精准”决策,又能坚持问题导向,从现金流、信贷支持、工作技能等多维度支持市场主体“启动”。就作用机制而言,财政政策是“立竿见影”调整居民和企业行为的手段,唯有采用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等手段作用于实体经济,直接启动社会总需求。
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增进的是信心,引导的是方向。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确定性的财政支出,表明政府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的信心与决心,也给市场主体一个充分明确的信号,能够有效阻断市场悲观情绪的持续扩张。同时,财政的职能定位已经超越单一的经济范畴,涵盖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层次,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全面牵引政府与企业、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等多方利益,发挥“定盘星”,“稳定器”的重要功能。
二、如何理解我国政府债务空间
以上政策得以实施,最为关键是在经济政策的抉择上,必须认识到我国政府举债仍有较大空间,认清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蓝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如何看待债务水平的问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23年末G20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18.2%,其中:日本249.7%、美国118.7%、英国100%、印度83%、德国62.7%;G7国家平均政府负债率123.4%,相比之下,我国政府负债率为67.5%,在国际上处于较低水平。
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制度优势中,一是政府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端”规模巨大,增长稳定;二是国有金融资本在金融系统中的主导地位;三是中央领导地方的单一制、全局性财政关系,这些都使得我国能更好发挥政府债券的“时空转换”的特性,最大程度地为经济恢复创造财政空间。
第三,赤字率度量中的一些重大技术性的原因,例如会计准则差异,口径覆盖不同,同时经济周期并不以自然年度或预算年度为度量, 因此各国赤字率水平并不能简单横向比较,特别是赤字率并非仅仅反应了财政收支的静态情况,更多体现了各国发展阶段以及其背后的政治政治经济学特征,因此将赤字水平局限在自然年度,施加对发展中大国的年度赤字约束,理论上也存在先天缺陷。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进一步加力提效
此次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以及“借新还旧”的融资需求,为地方政府提供更为灵活的财政空间,从而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促进发展、改善民生,夯实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但在具体使用时,一方面要注意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和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其投资拉动作用,促进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积极利用债务空间,撬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预期,特别是通过财政贴息、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等财政性信贷方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以财政与金融协同配合,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此次的债务空间,加大力度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民生等重点领域投入保障力度,尽快转换为实际工程量与就业量,夯实地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