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推荐!横扫畅销书榜的他,又带来一本神作

文化   2025-01-06 10:19   浙江  

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MCN机构每天可以利用AI生成上千篇谣言文章、 “内幕”视频,“有图有真相”;网文平台靠AI创作,每日更新几十万字小说;医学论文因使用AI生成的虚假配图而被撤稿……


清华大学在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来,经济与企业类AI谣言量增速达99.91%。


敏锐的人们已经发现,我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被其压倒的风险。


如今,我们似乎逐渐被剥夺了“知道”的价值——不再需要数学能力,不再需要读懂地图,不再需要记忆,如此下去,当我们的大脑变得空虚时,我们会不会有一天失去人类引以为傲的深思熟虑?

——胡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世界知名历史学家、《追求精确》作者西蒙·温切斯特对此表达了真切的“忧虑”:信息传播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误导潜力,植入的谎言会被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接受为知识。在越来越依赖机器为我们记忆、思考和创造的世界里,人类的命运将会如何?


他用一部高屋建瓴的知识学著作给出了他的答案:当代代相传的知识遇上会思考的机器,我们迫切地需要《知识的进化》!


这是温切斯特继《追求精确》之后的又一本重磅力作,《追求精确》讲述了人类长达250多年的精密制造史。在湛庐引进中文版前,它就屡次获奖,《华尔街日报》以“非比寻常、引人入胜”来形容它。《知识的进化》出版后,又斩获了《金融时报》2023年最佳非虚构文学类图书等权威奖项。


图注:2023年6月,温切斯特受邀参访华为,与任正非对话。一见面,任正非就对他说:“《追求精确》写得很好,对中国的工业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日,OpenAI正式推出了AI视频生成模型Sora,创始人山姆·奥尔特曼表示:视频版的 GPT-1 时刻来了,全球AI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任何受到人工智能影响的人来说,这本《知识的进化》可能是当下最需要的一本书。我们需要跟随英雄人物,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蔡伦、古登堡、狄德罗,重新找到“知识”的来路。在通往未来的红绿灯路口,暂时停下脚步,听一听先哲们对世人的提醒。


“黄蜂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尾巴上也有毒刺。因此,我们需要小心谨慎,需要保持警惕。我们也需要相信知识,需要信任知识。”


——西蒙·温切斯特


01

关于西蒙·温切斯特





●洞见深刻的历史学家与思想家2006 年,获得了英国女王亲自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曾任《卫报》海外记者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海外特派员,长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卫报》及BBC等媒体撰稿。


屡登榜首的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屡屡登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畅销榜。作品选题涉猎广泛,尤其擅长叙事;写作视角独树一帜,能用渊博的知识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著有《教授与疯子》《天才与狂徒》《追求精确》等广为人知的图书。


闻名遐迩的探险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地质学系,地质主题研究和旅行调研贯穿了温切斯特的一生,他游历了亚洲、美洲及非洲的不少国家与地区,广泛深入世界各地,为其在文学、历史和地质学领域的卓越建树埋下了伏笔。


02

这是一本什么书?




一部跨越5000多年的人类知识进化简史,从古代智慧到现代魔法!百科全书式趣味读本


一部详尽的人类知识进化简史,从古代智慧到现代魔法!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评价:“一如既往地,温切斯特善用最博学和有趣的方式传播知识。”


《知识的进化》围绕客观知识以及历史上那些痴迷于积累知识和热情传播知识的人事物展开,在这其中,温切斯特引领读者走入知识进化史上那些创造了广泛的文化实体的人物与地方。


在他的笔下,渊博的知识以一种生动活泼的文风展现,形成了部令人兴奋的知识进化简史,对历史、科技、传记等题材感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AI时代的警示之作,重新发现和定义真正的知识!让知识的历史指引现实!
一部详尽的人类知识进化简史,从古代智慧到现代魔法!

温彻斯特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尤其擅长从历史源头来思考问题,同时又有现实关涉,论述最终总能落到当下。


他从DIKW中探寻知识真正存在的条件。它们分别代表了数据(Data)、信息 (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和智慧(Wisdom)四个层次,区分这四个概念已经成为定义知识的核心问题。


在有了大量数据以及从数据中推断出的信息之后,知识便应运而生。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知识则更为主观,是经过“烹调”的信息;而智慧则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这一问题。温切斯特最关心的是金字塔中的“智慧”,即需要具备足够智慧的人去对过剩的信息进行有意义的解读。


《知识的进化》寄托了比探究知识定义更伟大的愿景:在人类因依赖科技而变得迟钝、懒惰的“劣势”中,如何才能夺回对知识的解释权,让思想变得更为自由,得以思考更深层次的真理。



一部前瞻之作,思考未来50年人类的价值!最聪明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一部详尽的人类知识进化简史,从古代智慧到现代魔法!

《知识的进化》的前半部分提供了背景历史,为后半部分逐渐浮现的更具哲学性的问题做了铺垫。在温切斯特如万花筒般的叙述之下,本书提出了一个压倒一切的关注点——思考未来。在这个知识唾手可得的新世界里,知识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如果如果机器能够替我们获取一切知识,为我们进行思考,那么请问——我们还有必要存在吗?


从语言到书籍,从电波到互联网,从书院到教堂,又从大学到赛博空间,人类活动的任何一次举手投足,都与知识有关,与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运用、扩散和继承有关。


读懂《知识的进化》,你将获得的不是狭义的知识,而是智慧。通过思考,我们不仅能知道我们知道什么,还能知道我们应该知道什么,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滑动查看《知识的进化》目录

[目录] 


中文版序 我们需要信任知识、相信知识

引言 最聪明的人都承认,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一无所知


知识遍布于我们的生命轨迹之中

知识从古至今的千年进化

什么是知识

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

知识从信念中剥离

智慧因何得以存在

安达曼群岛险中求生:知识在经验中传承


第1章 教育是知识传播的真正起点


贫民窟中建起来的学校

如果说知识是铁屑,那么好奇心就是磁铁

从美索不达米亚泥版到苏美尔象形文字

世界上第一批专门建造的学校

早期组织化教育形成模式

宁可信其有,不愿知其然

潜在的智者:信念与证据可以同等重要

福泽谕吉,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关键人物

伴随殖民而来的印度教育改革

邂逅天才,交流思想,建立友谊,获得启示

足以改变人生的考试


第2章 从泥版屋到图书馆再到维基百科,人类如何孜孜以求地存储知识


“知识存在于此”

亚历山大图书馆,古代世界的真正奇迹

从卷轴到书籍

伦敦图书馆,我最喜欢的图书馆

有史以来最好的英语百科全书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理性与哲学,狄德罗的故事

无与伦比的知识源泉

拥有400万张索引卡的国际书目

博物馆正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革

新皮质,大脑中的六层文件柜

从“演示之母”到万维网,穿越最后边疆的事件视界

我们真的可以相信维基百科吗


第3章 从蔡伦造纸到报纸、广播,媒介演化如何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


蔡伦:从黄蜂蜂巢到纸张

纸张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间不太长

纸的传播,以及对人们写作欲望的激励

纸与印刷机的伟大结合

《古登堡圣经》,知识传播大众化的开启

印刷术第一次真正展现出它的潜在力量

press与news的发展

《泰晤士报》,展现对世界的深刻了解

一万千米外的火山喷发事件,三个小时后就传到了伦敦

照相机、无线电和电视

新闻变成了一种可销售的商品


第4章 如果无法再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世界上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报社记者”

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

没有人能想到那个下午会发生的事

一切迟早都会水落石出

“我就是复活与生命”

像月光一样虚幻

从需要到欲望

科学与黑魔法


第5章 从万事通手册到ChatGPT,AI将替代人类进行思考


海上航行,懂得导航是一种才能

小小的塑料盒子,就能替我们完成思考任务

计算器的电子革命

“文学钢琴”,最早的文字处理机

全球定位系统,人类的大量思考从此被剥夺

驾驶技术正在走向衰落

任何一种知识传播方式都不可能做到完全中立

在知识唾手可得的新世界里,知识的价值是什么

“疯狂地卓越”,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第6章 享受思考的益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我们对知识和智力竞赛的痴迷

博学家已经是过去时代的人物了

沈括,无所不知之人

阿弗里卡纳斯·霍顿,拥有智慧与先见之明的全才

爱德华·布莱登,精通多种语言的天才

拉马努金,在钟爱的数字中看到神性

哈里纳特·德,知识的集大成者

一个没有智者的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

我来了,我叫乔伊特

罗素,富有同情心和参与精神的伟大智者

理查德·费曼,“挑战者号”的解密者

弗兰克·拉姆齐,本该拥有天赋智慧

很少有人是智者,但大多数智者都很聪明

信息储备越易获得,思考能力就越弱

当我们需要智慧时,智慧在哪里

决策中运用智慧的关键,在于是为建设还是破坏

“沉稳的舵手”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

如果大脑不像肌肉那样工作呢


致谢

关键名词


03

这些大咖都在读
























《知识的进化》这本近400页的著作带领我们展开了一场知识探索之旅:从口头故事到文字的出现,从古代图书馆的兴起到蔡伦在中国发明的纸,从古登堡印刷机的革新到百科全书的全盛,从报纸、广播和电视的崛起到宣传和公共关系的技术发展,直至当代的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一幅灿烂的知识画卷徐徐展开,其背后显示了技术如何持续改变我们的生活与思维。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知识是人类独有的特征,也正因此,人类对知识的感觉却是“既熟悉又陌生”。从语言到书籍,从电波到互联网,从书院到教堂,又从大学到赛博空间,人类活动的任何一次举手投足,都与知识有关,与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运用、扩散和继承有关。但知识到底是什么?何谓知识?

何谓可信知识?何谓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智慧?这部《知识的进化》,将带您开启一场穿越古今、波澜壮阔的知识发现之旅。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
























新闻和信息并不能和知识画等号,前者充其量只能是知识的子集。本书追溯了知识的演变,并用不少篇幅揭示了如何操纵新闻和信息让公众形成错误的“知识”(观念或认知)。而当AI介入知识的寻求和产生之后,人类逐渐将面对知识时的主体位置让出,但这是一种危险的前景。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
























知识进化的速度太快,问题太多,当下特别需要高屋建瓴的知识学著作。《知识的进化》是一次极好的尝试,作者西蒙•温切斯特也是极好的非虚构写作者。他有丰富的写作经验,尤其擅长从历史源头来思考问题,同时又有现实关涉,论述最终总能落到当下。循环往复,这就是“知识进化”的真实过程,也是我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的理由。


——梁捷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在《知识的进化》中,温切斯特坦承机器使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但他也担心人们会因此不再需要记住什么事情,不再思考,不追求真知,也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深思熟虑。不过,虽然他忧虑重重,但对人类仍抱有希望和期待。


——陈保平

资深媒体人
























这是一本关于传播知识的书,作者以博学、有趣的方式传播知识……这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知识汇编,你会想立即与任何你遇到的人分享……西蒙•温切斯特已经在历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作为各种知识的传播者,也许是最后一位探险家,他穿梭于英国的历史长河中,向世界报告他令人震惊的发现……


——《纽约时报》
























温切斯特先生以其颇具特点的语言和观点……追溯知识、社会和个人的交织演变,从人类曾经的愚昧到如今的智慧……温切斯特善于整理信息以追求知识,他对逸事有独到的见解……温切斯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守护者,他把这些知识写了下来,这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帮助。


——《华尔街日报》
























温切斯特是一位和蔼可亲、备受尊敬的作者……或许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称呼他为这个时代传播有用知识的一人协会。无论书写主题是什么,温彻斯特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对事实的书写延续了记者般的专业性与准确性⋯⋯《知识的进化》中充满了各类奇闻逸事、脚注和题外话。他的文笔延续了一贯清晰的风格,还充满了令人愉快的优雅的措辞⋯⋯读他的书是一种乐趣,甚至听他的书也是一种乐趣,他的有声读物的爱好者可以证明……内容丰富,娱乐性强。


——迈克尔•迪尔达
《华盛顿邮报》
























温切斯特研究了人类最早对我们现在放在口袋里的数字世界的知识的种种尝试。这种回顾不仅仅停留在沮丧的层面,他在追问这些系统对我们的思想将带来哪些或好或坏的影响。


——《洛杉矶时报》
























这本书充满了一种热情洋溢、难以抑制的精神。任何读过温切斯特关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牛津英语词典》和大西洋(以及其他)起源的精彩历史的人,都会对这本书包含的广博的知识和轻快的叙述感到熟悉。


——《星期日泰晤士报》
























可以说,温切斯特在这本书中收集了历史上和世界各地迷人而多样的案例……这本书就像一个令人兴奋的奇景陈列柜。


——《出版商周刊》























这本书内容广博,旁征博引,充满了各种迷人的知识与细节。


——《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中记录的历史事件的细节非常精彩。


——《悉尼先驱晨报》





04

写在最后


温切斯特在书中引用了丁尼生《尤利西斯》中的诗句:


渴望着追求知识,如同追随一颗下沉的星,超越人类思想的极限边界。


我们如今都成了尤利西斯,已越过赫拉克勒斯之柱,惊奇地凝视着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的地平线。


知识,无论是在温切斯特还是在其他作者的笔下,早已不再是稳定不变的实体,而更像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目标,使我们既充满探索欲望,又感到力不从心。此种矛盾反映了我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们也面临被其压倒的风险。


在书的结尾处,温切斯特推测说,通过让计算机充当我们的“大脑阁楼”,我们或许可以腾出更多的心理空间和闲暇时间,去“推测、思考、深思、考虑、评估、思索、思忖、想象、憧憬”,从而变得更加“周到、细致、耐心而又睿智”。


这的确是一个美好的设想,不是吗?


——胡 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

东汉的选举制度以乡闾清议为基础,而乡闾清议则以儒家的道德为标准,因此各种道德行为的轻重先后及其价值应该在原则上有所评量。东汉人虽然喜欢从具体实事上出发,不大讲抽象的原理,但这一类关于道德行为的评价原则早已在讨论,如延笃的《仁孝论》便是讨论仁孝先后问题的(1)。延笃认为孝是本原,仁是孝的扩大,论功则仁为大,论德则孝为先。批评人物祇要各如其分,这个问题可以不讨论。直到晋代仁孝先后还是有人在研究。晋扶风王骏和荀顗都曾著文论仁孝先后(2),这里可以证明魏晋人所讨论的问题有时也就是汉人业已涉及的,但或者因当时思想上的变迁而给予一种较新的解释,或者仍是沿袭旧说,无所发明。大体上每一问题忽然成为讨论中心,必然与现实有关。司马骏和荀顗的论文早已失传,不知道它的内容,但既然为世人所注意,成为著名论文,而司马骏为宗室近属,荀顗为晋室重臣,或者不是无的放矢,可能与当时所提倡的孝治天下有关。

仁孝虽有先后之事,二者却未必矛盾,延笃的说法也正是儒家传统的解释。另外有一个问题与仁孝先后有关的乃是忠孝先后。仁孝问题是企图济世与事亲并行不悖,在当时的了解就是做官与养亲是否能并行,如更进一步的提出就接触到忠君与孝亲孰先的问题,君与亲谁重?

这种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实政治有这样问题的存在。《三国魏志》卷一一《邴原传》注引《原别传》:

太子(曹丕)燕会众宾百敷十人,太子建议曰:“君父各有笃疾,有药一丸,可救一人,当救君邪?父邪?众人纷纭,或父或君。时原在坐,不与此论。太子咨之于原,原勃然对曰:“父也!”太子亦不复难之。


曹丕假设这样一个不可两全的境遇来评量君父的后先,虽似泛论,却是有一个政治背景在后面。《魏志》卷一《太祖纪》建安三年(198)十月: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同书卷一四《程昱传》:

张邈等叛迎吕布……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夫布岩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舆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

同书《蜀志》卷五《诸葛亮传》:

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舆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巳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像这一类的事情在当时常会发生。从东汉以来由于辟召的制度,君臣的关系可以在汉室以外别自在府主和掾属间建立,因此履行“忠”的义务也不限于对汉室而言。同时在汉末门阀业已形成,家族的联系极为密切,“孝”为家族间的基本道德,而乡闾清议主要的标准也在于家族间的道德行为“孝”、“悌”二事,所以对于孝道的履行在社会上有严格的要求与热心的鼓励。这种道德标准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基础上的,由于个人与乡里与家族不可分割,仕宦之始在乡里,进身之途在操行,所在“忠”、“孝”义务不能规避,同时也乐于负担。可是在忠孝发生矛盾时如何解决呢?在三国乱时这种矛盾可能会随时发生。


在汉代是承认可以各行其是的,王阳、王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3)。《后汉书》卷二一《邳彤传》:

信都复反为王郎。郎所置信都王捕系彤父弟及妻子,使为手书呼彤曰:“降者封爵,不降族灭!彤涕泣报曰:“事君者不得顾家,彤亲属所以至今得安于信都者刘公(光武帝)之恩也。公方争国事,彤不得复念私也。会更始所遣将攻拔信都,郎兵败走,彤家属得免。

同书卷八一《独行•赵苞传》:

迁速西太守……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苞母及妻子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步骑二万,与贼对阵。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母遥谓曰:“威豪(苞字),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殡敛母毕,自上归葬。玺帝遣策吊慰,封郁侯。苞葬讫,谓乡人曰:“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欧血而死。

从这两件事看来,汉代人在忠孝发生冲突时,倒还是选择“忠”的。赵荀虽然抱恨而死,在孝的一面仍然未亏,但封爵之时,没有遭受舆论的责备,至少在当时并没有不赞成他的行为。

上面所举的三国时期的故事,毕谌、徐庶是尽孝,靳允是尽忠,但程昱的说法却不像邳彤、赵苞所说“事君不得顾家”,“身为王臣,不得顾私恩”,而是从成败利害的观点立论,这恐怕由于靳允与曹操不是掾属对府主的关系,但当时在这一类问题的处理似乎允许有选择的自由。在吴国我们也看到有这个问题发生。《吴志》卷二《孙权传》嘉禾六年(237)正月,诏称: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制,人情之极痛也。贤者割哀以从礼,不肖者勉而致之。世治道泰,上下无事,君子不夺人情,故三年不逮孝子之门。至于有事,则杀礼以从宜,要绖而处事。故圣人制法,有礼无时则不行。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将军胡综议以为丧纪之礼,虽有典制,苟无其时,所不得行。方今戎事,军国异容,而长吏遭丧,知有科禁,公敢干突,苟念闻忧不奔之耻,不计为臣犯禁之罪,此由科防本轻所致。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宜定科文,示以大辟,若故违犯,有罪无赦,以杀正杀,行之一人,其后必绝。丞相雍奏从大辟。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巳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

孙权所禁者只是地方官不等交代,迳行离职奔丧。照胡综所说闻忧不奔是一种耻辱,也就是说有为社会所不齿的危险。《宋书•五行志》说吴人言论刻薄,有父母之丧者怕受批评,往往哀毁以死。这种不待交割,立即奔赴的行为正与社会清议的刻薄有关。为了制止这种风气,以至用死刑来恐吓,可见这已是政治上极严重的问题。孙权虽意在制止,但是诏书中还不能不承认遭丧不奔不是古义,仅以有礼无时为解释。至胡综之议乃提出了忠孝不两立的理论,作为立法根据。他的理论就是邳彤、赵苞所实践的“身为王臣,不得顾私亲”的理论。然而孟宗这位有名的孝子冒死奔赴,虽暂时得了处分,以后却身为司空(孙皓时)。事实上在社会风气的鼓励上,处分反而加增了孝子的声价。另一方面顾雍、胡琼敢于建立这种严厉的法律以制裁“孝行”,也可以说当时还可以遵照另一个忠孝不两立的理论来处理这问题。

可是在晋以后便不同了。上面所述靳允的故事,裴松之注引徐众评:

允于曹公,未成君臣,母,至亲也,于义应去。昔王陵母为项羽所拘,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杀以固陵志,明心无所系,然后可得成事人尽死之节。卫公子开方仕齐,积年不归,管仲以为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允宜先救至亲。徐庶母为曹公所得,刘备乃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也。曹公亦宜遣允。

徐众是东晋时人,他虽然以未成君臣为理由,但下面所引的王陵、公子开方、徐庶三个例子,却都是已成君臣的,在徐众看来在两难之际,应该先孝后忠。《世说新语•轻诋篇》:

简文与许玄度共语。许云:“举君亲以为难。”简文便不复答。许去后而言曰:“玄度故可不至于此。”

刘孝标注引《邴原别传》所载与上引《魏志•邴原传》相同的故事,并云:“君亲相校,自古如此,未解简文诮许意。”许询何故对简文帝提出这个问题,可能也与当时桓温于晋室对立的局势有关,这一点可以不管,但刘孝标以为君亲相校,自古如斯的说法实在是魏晋以后的定论,从上面所引故事看来,自汉以至三国君亲之间是容许有所选择的。

自晋以后,门阀制度的确立,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我们知道建立晋室的司马氏是河内的儒学大族,其夺取政权却与儒家的传统道德不符,在“忠”的方面已无从谈起,祇能提倡孝道以掩饰己身的行为,而孝道的提倡也正是所有的大族为了维护本身利益所必需的,因此从晋以后王朝更迭,门阀不衰的状态,后人每加讥议,然而在当时,这一些统治者却另有理论根据作为他们安身立命的指导。在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到不少例子。晋武帝在丧父与丧母时,都想深衣素冠终三年,和群臣往复辩论,在《晋书•礼志》中记载甚详。初即位时有一篇答群臣请短丧诏,他说:“吾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心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司马氏本是后汉学门,说是诸生家,并非虚诬。三年之丧为儒家孝道实践之一端,晋武帝在家庭中“传礼来久”,所以不愿“一旦便易此情”。但他却是个政权的篡夺者,这一件事在儒学家族中不能于心无愧,这只看司马氏的老族长司马孚自称大魏纯臣,临死遗令还不愿受晋室的荣封而自称“有魏贞士”,可知晋之代魏并非全为司马氏家族所拥护。以一个标榜儒学统治的人一旦取得统治权必然要提倡儒家的名教,但名教之本应该是忠孝二事,而忠君之义在晋初一方面统治者自己说不出口,另一方面他们正要扫除那些忠于魏室的人,在这里很自然的祇有提倡孝道,以之掩护自身在儒家伦理上的缺点。西晋初年大臣如王祥、何曾、荀顗都是当时有名的孝子。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无事业可称,何曾、荀顗在历史上更是奸佞之徒,但是我们看同时人对他们如何的称颂,《晋书》卷三三《何曾传》:

初,司隶校尉傅玄著论,称曾及荀顗曰:“以文王之道事其亲者,其颍昌何侯乎!其荀侯乎!古称曾、闵,今日荀、何,内尽其心以事其亲,外崇礼让以接天下。孝子,百世之宗;仁人,天下之命。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仪表也。《诗》云:‘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令德不遵二夫子之景行者,非乐中正之道也。”又曰:“荀、何,君子之宗也。”又曰:“颍昌侯之事亲,其尽孝子之道乎!在尽其和,事尽其敬,亡尽其哀,予于颍昌侯见之矣。”又曰见其亲之党,如见其亲,六十而孺慕,予于颍昌侯见之矣。”然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人以小纸为书者,敕记室勿报。刘毅等数劾奏曾侈忲无度,帝以其重臣,一无所问。都官从事刘享尝奏曾华侈,以铜钩黻纼车,莹牛蹄角。后曾辟享为掾……曾常因小事加享杖罚,其外宽内忌,亦此类也。时司空买充权拟人主,曾卑充而附之。及充与庾纯因酒相竞,曾议党充而抑纯,以此为正直所非。

同书卷三九《荀顗传》:

顗明《三礼》,知朝廷大仪,而无质直之操,唯阿意苟合于荀勖、贾充之间。初,皇太子将纳妃,顗上言贾充女姿德淑茂,可以参选,以此获讥于世。

何、荀二人的谄附贾充,对于司马氏也没有确守封建道德中忠的责任,不必说他们对于曹魏怎样。何曾的奢侈更为人所不满,但是傅玄对于此二人却如此的称颂。傅氏一门本是司马氏的羽党,例如傅嘏反对何晏、邓飏、夏侯玄、李丰,而亲附钟会、陈泰、荀顗,说明在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中,他完全站在司马懿的方面。傅玄所著《傅子》特别提出他的族人傅嘏的预见,可以说明他也是何曾、荀顗的一党,所以他这样的称誉,倒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何、荀所被称誉的仅仅孝行这一点,而至于说“不遵二夫子之景行,非乐中正之道”。这就因为在当时孝行在伦理上的地位可以笼盖一切,掩护了一切缺点乃至丑行,何、荀自身是这样想,傅玄的立论也是这样。

晋武帝以及他的大臣既然以孝行标榜,同时也就以此为武器来控制士大夫。当时社会本来看重家族间道德的实践,从东汉以来的乡里清议便如此,晋代尽管崇信虚浮,对此却特别的严格。历史上所纪载被清议所贬,以至为中正降品的人几乎全部由于家庭间在孝行方面微细的疏忽。这一种对于儿子特别严厉的责备,自晋开始而下及李唐。这里我们不能不说与实际社会风气及政治背景有关。何曾想杀阮籍,罪名就在于不孝。《何曾传》:

时步兵校尉阮籍负才放诞,居丧无礼,曾面质籍于文帝(司马昭)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言于帝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宜摈四裔,无令污染华夏。”帝曰:“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忍邪?”曾重引据,辞理甚切。帝虽不从,时人敬惮之。

这一件事情又见《世说新语•任诞篇》及刘孝标注引干宝《晋纪》。孝标又引《魏氏春秋》,称籍性至孝,《晋书》卷四九《阮籍传》同,可见他并非真正与他母亲有何恶感,只是以放诞的行为来反抗像何曾那些人所提倡的孝行,亦即是与政府不合作的表示。《文选》卷二三阮籍《咏怀诗》之一云:“步出上东门,北望首阳岑,下有采薇士,上有嘉树林。”整个的《咏怀诗》从颜延年、沈约以来都说是一种有寄托的讽谕(4),这一首诗特别从伯夷、叔齐的故事出发,自然与魏晋禅代有关。阮籍虽不如嵇康之刚介,也还敷衍司马氏政权,甚至还作过劝进表,但他对于这一个政权并不满意。当时的政府正在标榜孝道,特别注重一些家庭间以及礼文上的琐小节目,所以他置身于当时所提倡的道德之外,以行为作有力的讽刺,至于嵇康的被杀,也由于他的朋友吕安不孝之故。《魏志》卷二一注引《魏氏春秋》:

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司马昭)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

嵇康为魏室姻戚,因此不愿和司马氏合作。他的被杀止因为吕安,吕安的不孝罪名乃由其兄之诬告,而司马昭及其党徒钟会为了他有济世志力,所以借不孝之名来排除新政权的障碍。考嵇康的《绝交书》自称“新失母兄之欢”,大概也不能谨守那些琐细的事亲之礼,他的同情吕安,一方面在忠于曹魏这个共同点,另一方面也在于对所谓不孝的谅解。从这两件事看来,司马氏政权所标榜的孝正是对付不肯与司马氏合作的人,而嵇康、阮籍等之放诞行为又正是对于标榜孝道的讽刺,自然在这里我们还不能忘掉当时的政权是建筑在高门大族的基础上,而孝道则为巩固这个基础所需要。然嵇、阮之流祇是失职的统治阶级,丝毫没有意识到要动摇这个基础,只是讨厌何、荀之流的标榜孝道而已。《晋书》卷九四《戴逵传》称逵语云:“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其实竹林名士,倒未必人人是愤世嫉俗,激而为此,不如说嵇、阮更妥当一点。《艺文类聚》卷三七引沈约《七贤论》认为“嵇阮二生,志存保己”,嵇康的不肯出仕,和阮籍的“毁行废礼”乃是保身之计,其实稻康如肯做官,阮籍如遵守礼法,就可以如山涛、乐广之为达官,何至遭忌,沈约刚好把话说反了。

甚至如贾充那样卑劣无耻之徒,也以孝道来斥责人家,《晋书》卷五〇《庾纯传》:

初,纯以贾充奸佞,与任恺共举充西镇关中,充由是不平。充尝宴朝士……及纯行酒,充不时饮。纯曰:“长者为寿,何敢尔乎!”充曰:“父老不归供养,将何言也!”纯因发怒曰:“贾充,天下凶凶,由尔一人!”充曰:“充辅佐二世,荡平巴蜀,有何罪而天下为之凶凶?”纯曰:“高贵乡公何在?”众坐因罢。充左右欲执纯,中护军羊绣、侍中王济佑之,因得出。

庾纯之斥责贾充在不忠,贾充之斥责庾纯则是不孝。西晋的当权官僚在封建道德中缺乏忠的一项,祇好自居为孝子,而且以此为排斥异己的武器,已成习惯。贾充自己所行如杀死高贵乡公,不肯迎接其前妻,都使他母亲不高兴(5),即使以封建道德中孝道来评量也还有问题,但是他却俨然以孝养责备庾纯,这是由于濡染日深,以致忘掉了自身的行为。

这一件事情发生后,庾纯因此免官,还特别命群臣会议“正其臧否”(就是问除免官外,应否由中正降品)。何曾、荀顗、石苞这一群和贾充本是一流人物,都主张从重论罪,但也有人替庾纯说话的。如司徒西曹掾刘斌议:

敦叙风俗以人伦为先,人伦之教以忠孝为主。忠故不忘其君,孝故不忘其亲。若孝必专心于色养,则明君不得而臣,忠必不顾其亲,则父母不得而子也。是以为臣者必以义断其恩,为子也必以情割其义,在朝则从君之命,在家则随父之制,然后君父两济,忠孝各序。

河南功曹史庞札等议:

臣闻父子天性,爱由自然。君臣之交,出自义合,而求忠臣必于孝子。是以先王立礼,敬同于父,原始要终,齐于所生,如此,犹患人臣罕能致身。

二人的议论主要的是在于孝的过度发展,必致影响到“忠”,但是他们不明了司马氏君臣一体,正把孝道作为自身行为的掩护和控制士大夫的工具。

魏晋之际,门阀制度业已形成,东晋初期家族较王朝为重的形势在政治上更为显著,于是孝失于忠的理论也更为肯定。例如上引的徐众评靳允事便可以看得出来。温峤的故事也是个适当的例子。《世说新语•尤悔篇》:

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迄于崇贵,乡品犹不过也,每爵皆发诏。

这件事情列人《尤悔》,就可知刘义庆认为是一种值得后悔的过失。《晋书》卷六七《温峤传》称“后举秀才,灼然二品”,宋本没有二品二字,同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云:“门在灼然者为崇文义从”,灼然就是二品,也即是士族例应护得的上品。据此温峤本是二品,为什么说“乡品不过”?我想自从他绝裾南行之后,中正曾行降品之故。既已降品便不得为清官,所以每逢升迁须要皇帝用特旨施行。《晋书•礼志》和《温桥传》都记载他拜官时群臣的议奏,虽然认为他的行为不算错误,不得遂私情以亏王命,但是中正所执行的乡闾之评却仍然不能通过。这里可以说明西晋之初帝皇大臣所提倡的孝正符合于门阀家族的利益,因此孝先于忠在后来成为公议。即使不肯定孝先于忠,也必肯定忠孝不能两全,例如《弘明集》卷三孙绰《喻道论》云:

夫忠孝名不并立,颖叔违君,书称纯孝;石碏戮子,武节乃全。《传》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策名委质,贰乃辟也。”然则结缨公朝者子道废矣,何则?见危授命,誓不顾亲,皆名注史笔,事标教首,记注者岂复以不孝为罪。故谚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明其虽小达于此,而大顺于彼矣。

孙绰的议论似乎是反对孝先于忠的说法,但是他却认为忠孝不能两全。一做了官就是“子道废矣”,仍然把孝扩大了讲,而且与忠对立起来。他之所以要赞同那些“见危授命,誓不顾亲”之人,目的在于说明佛教僧人的不娶以至削发都不算不孝,这是在另外一个立场与另外一个问题上所提的意见。

自晋之后,王朝的更改既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途径不能不守何、荀的心法,其中虽也有如陈郡袁氏号称累世忠贞,但大体上孝的实践还重于忠节。褚渊、王俭最受当时以及后代的谴责,但这两人却又是著称的孝子。《南齐书》卷二三《褚渊传》:

遭庶母郭氏(即渊生母)丧,有至性,数日中,毁顿不可复识,期年不盥栉,惟泣泪处乃见其本质焉……渊后嫡母吴郡公主薨,毁瘠如初。

《文选》卷五八王仲賨《褚渊碑》:

孝敬淳深,率由斯至,尽欢朝夕,人无间言……以父忧去职,丧过乎哀,几将灭性。

南齐书卷二三《王俭传》:

父僧绰……俭生而僧绰遇害……数岁袭爵豫宁侯,拜受茅土,流涕鸣咽……帝以俭嫡母武康公主同太初巫蛊事,不可以为妇姑,欲开冢离葬,俭因人自陈,密以死请,故事不行。

褚渊、王俭所以特别为时人所谴责之故不单为了他们身仕二姓,这在当时是见惯的事,倒在于他们是宋室的至亲,《梁书》卷五一《何点传》说:“褚渊、王俭为宰相,点谓人曰:‘我作《齐书赞》云:渊既世族,俭亦国华,不赖舅氏,遑恤其他。’”说明当时的清议并非完全在于君臣关系这一方面,一部分在于亲族的关系。《南齐书》卷三六《刘祥传》:

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鄣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鄣何益?”渊曰:“寒士不逊。”祥曰:“不能杀袁、刘,安能免寒士?”永明初,迁长沙王镇军,版咨议参军,撰《宋书》,讥斥禅代。尚书令王俭密以启闻,上衔而不问。……祥兄整为广州,卒官,祥就整妻求还资,事闻朝廷。

刘祥在家族间是没有尽到封建伦理的本分的,他的不满意宋齐间之禅代,也是为了自己没有获得高官之故,并非真的忠于宋室,但他却以忠节责人,和褚渊、王俭的以孝行自处,都是一种对于本身行为的解释,所谓“貌异心同”。而这一件事又与何曾、贾充和阮籍、庾纯的交涉相似,都是忠孝对立之一例。又不但褚渊、王俭企图在封建伦理中选择了“孝”,作为行为的掩护,就是齐高帝(萧道成)也如此。《南史》卷五〇《刘瓛传》:

齐高帝践祚,召瓛入华林围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6)

刘瓛所说虽是儒生的常谈,但他特别把“孝“来推崇那个政权篡夺者,使他感觉到在道德上得到安慰,而孝治天下恰正是魏晋相传的心法,所以使齐高帝大为赞叹,认为可宝万世。

综合上面所述,我们知道君父先后本来是魏晋间辨析名教的一个论题,所以成为论题是由于现实的政治发生了这个问题,同时牵涉到对于人物的评价,不能不加以注意。在开始时二者的轻重还没有决定,但因现实社会及政治的发展,孝逐渐超过了忠,所以温峤不免受清议的责备,而何、荀、褚、王这一流人反而获得安身立命的理论根据。后世往往不满于五朝士大夫那种对于王室兴亡漠不关心的态度,其实在门阀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士大夫可以从家族方面获得他所需要的一切,而与王室的恩典无关,加上自晋以来所提倡的孝行足以掩护其行为,因此他们对于王朝兴废的漠视是必然的,而且是心安理得的。

然而孝道的过分发展必然要妨碍到忠节。一到唐代,一统帝国专制君主的威权业已建立,那种有害于君主利益的观点随着旧门阀制度的衰落而趋于消沉,但在唐初却还需要对于这种观点加以纠正,《旧唐书》卷二四《礼仪志》:

贞观十四年三月丁丑,太宗幸国子学,亲观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太宗问颖达曰:“夫子门人,曾、闵俱称大孝,而今独为曾说,不为闵说,何邪?”对曰:“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达也。”制旨驳之曰:“朕闻《家语》云:曾晰使曾参锄瓜而误断其本。晰怒,援大杖以击其背,应手仆地,绝而复苏。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既而曾子请焉。孔子曰:‘舜之事父母也,使之常在侧,欲杀之,乃不得。小垂则受,大杖则走。今参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于不义,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闵子骞也?”颖达不能对。太宗又谓侍臣诸儒各生异意,皆非圣人论孝之本旨也。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国,忠于其君,战阵勇,朋友信,扬名显亲,此之谓孝。具在经典,而论者多离其文,迥出事外,以此为教,劳而非法,何谓孝之道邪。”

唐太宗根据《家语》来说明曾子不能算大孝,其目的在于辩护自己的玄武门之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不管,但是他特别提出了忠君之义,以扬名显亲为孝,虽然确实“具在经典”,和《孝经》宗旨相合,但与晋以来的传统意见却有出入。在这里可以看出伦理观念上新旧的变迁。

注释:

(1)见《后汉书》卷六四《延笃传》。(2)见《晋书》卷三八《扶风王骏传》。(3)《汉书》卷七六《王尊傅》。(4)并见《咏值诗》注。(5)并见《晋书》卷四〇本传。(6)《南齐书》卷三九《刘瓛传》不载此语。

来源:《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北大医学部教授:如何活得长、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统一与分裂》之后,葛剑雄又提供了哪种看懂中国史的方法?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

叙拉古之惑
寂静的学术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