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民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按照会议部署,深入研究地名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做好新时代地名工作。
地名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人文情怀。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地名工作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广大地名工作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传承、保护优秀地名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第一,加强制度创新,地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将地名文化遗产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2年修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并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地名管理的重要原则。上述重要规定为全面提升我国地名文化建设质量提供了遵循。
第二,精心谋划部署,地名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2年民政部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全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名文化遗产认定、跟踪监管等一系列保护机制不断健全。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对黄河流域地名文化遗产等的保护。
第三,深入调查研究,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初步建立。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初步建立。
第四,做好命名管理,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在新生地名命名中着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雄安新区千余条饱含文化气息、方便好记的地名落地。“乡村著名行动”使美丽乡村“有名有实”“名扬四海”。
第五,打造响亮品牌,地名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一是《中国地名大会》成功举办,累计覆盖全国电视观众突破11亿人次,节目题材被选为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带动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地名文化热”。二是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积极制作专题纪录片、短视频等地名文化产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乡村著名行动”中,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地名文化活动3.3万场次。三是创新地名文化展示、传播形式。各地纷纷以设立地名文化标牌、碑碣等方式,向群众介绍街道、村庄等地名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伟业对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实现中国梦,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凝聚力的重要部署,为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每年都有大量新地名产生,同时也有很多老地名不断消亡。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保护老地名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但是,我国对地名文化的挖掘、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地名文化成果的感染力、社会影响力还要持续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地名领域消除崇洋媚外、夸大复古等不健康文化现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都说明,地名文化建设还存在短板弱项,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还有差距,应该大力加强。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让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落实好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要求,深化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加强对优秀地名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重要作用的研究。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要求,结合地名工作实际认真践行。深入研究地名在构建精神标识、文化符号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开展案例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形成科学性强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实践。以礼敬传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去伪存真、勇于创新的方法,提炼在构建精神标识方面影响力大、成效明显的地名,开展试点,取得成效后逐步推广,让更多的地名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强化地名命名、更名制度的刚性约束,提升新生地名文化品位。严格遵守《地名管理条例》关于地名、命名的各项规定,落实地名命名综合评估、地名方案编制等制度,确保新生地名质量。在新生地名中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随意更改老地名,从源头上防止不规范地名产生。第三,加强地名文化内涵价值的挖掘,讲好中国地名故事。在地名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地名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为地名文化的宣传、保护打牢学术根基。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指导作用强的地名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指引。在《中国地名大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紧密结合社会传播规律,推出更有影响力的地名文化宣传精品,并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地名文化产品跨出国门,向世界讲好中国地名故事。加大我国标准地名对外传播力度和影响力,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第四,进一步加快落实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制度,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实践。推动《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地名文化保护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以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制度为抓手,尽快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各项措施融入城乡建设实践。第五,积极推动地名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在全国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增加地名文化教育内容。鼓励各地在乡土文化课程、乡土文化教材中增加地名文化知识的比重。第六,将地名文化送到群众身边。总结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名文化宣传的成功经验,并及时在全国推广,让地名文化走到群众身边。第七,推广数字地名标志,让地名文化搭上信息化快车。将更多地名文化纳入数字地名标志链接内容,发挥地名标志数量优势,让群众用手机扫一扫、点一点、拍一拍,就能了解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地名文化。(作者系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
三审:胡凯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