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居天下之中
处九州腹地
享中原之太平
平王东迁,高祖盛光
光武中兴,魏晋禅让
孝文改制,隋唐盛世
后梁唐晋,政权更替
十三个王朝先后定都洛阳
曾经的帝王光辉
与如今的繁华交织
映射出沉淀的历史
......
何
以
中
国
探寻最早中国,解码文明基因
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的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得名。
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指的就是周王朝疆域地带的中心地区,也就是成周,正是我们现在的洛阳一带。
我们常常在古装剧中听到一句话“得中原者得天下”,而中原的核心位置就在洛阳,可见其地理位置之优越。
01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洛阳盆地上所萌生出的 河洛文化 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主脉,其中的“河”是指黄河,“洛”是指洛河。
▲河图与洛书,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正是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赓续中华文脉之源,构成了华夏文化、汉族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
▲司马迁画像
02
二里头遗址:华夏王权在此诞生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文献线索寻找“夏墟”,意外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揭开了“最早中国”的秘密。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夏朝的都城。
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道路系统、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以青铜冶铸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为代表的最早的官营作坊区……
▲二里头遗址考古现场
据史书记载,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距今四千年左右。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夏朝只存在于古文献中。
随着几十年来二里头遗址考古的不断推进,夏王朝的面目不再是停留在司马迁史书中的文献,而是以考古遗址与实物的形式,诉说着夏王朝晚期的历史与辉煌。
▲“华夏第一爵”,迄今我国已知的最早的青铜爵,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绿松石龙形器,堪称中华民族最早期的龙图腾实物之一,现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来到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不仅人少体验好,文物也都够“硬核”。
▲骨猴,高2.2CM,宽0.75-0.95CM,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
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王国征战的恢弘气势、夏王车辇仪仗的盛大威武;一睹最早“紫禁城”的严谨规制、王室仪典宴饮的不凡气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观
金牌导游将带您真正走进一个“赫赫夏都”,探访古老而神秘的王朝。
参观完博物馆,沿着沥青道路漫步至位于二里头遗址核心区域的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这里,您可以在文物出土原点继续探寻“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三朝古都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此地为都。
自那之后,先后还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朝代,在洛阳建都。
▲洛阳古代都城分布图
在洛阳东约15公里的地方,沉睡着国内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它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建都史540余年。
司马光在《过洛阳故城》中用“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点名了汉魏洛阳故城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到了北魏末期,洛阳城又渐成废墟。
▲汉魏洛阳故城宫城中轴线门址保护工程
一直到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他决意迁都洛阳,先后改洛阳为东京、东都、洛阳宫、神都、西京。
隋唐两代,洛阳的都城人口达百万,历经隋、唐、五代、北宋,跨越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期,前后沿用530多年。
它曾是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遗址远眺
有人说,站在这里仿佛还能看见大唐景象,此话不假。
天堂、明堂是古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权力中心,是她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
想象一下女皇曾在这里“办公”,顿时肃然起敬......值得一提的是,天堂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的建筑。
▲应天门
▲明堂
▲天堂
金牌导游带您走进隋唐洛阳城,梦回千年神都,看“神都”之名从何而来?
若想要领略不同朝代的历史风采,了解十三朝的故事,务必走进洛阳博物馆。其建筑外形如方鼎屹立,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属于洛阳市的文化地标。
▲洛阳博物馆
这是来自1500年前的一抹微笑,嘴角微微上翘,鼻梁竖直挺拔,弧度刚好。
虽只有残缺的半张脸,但那从容慈祥、舒展沉稳的表情,让我们的内心随之平稳;那雍容华贵、器宇轩昂的气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更有韵味。
▲北魏泥塑佛面像
在上世纪初,在洛阳首次发现唐三彩,唐三彩遂以“洛阳”冠名。
唐三彩在烧制过程中由于铅釉的流动,各色均呈现出浓淡的层次或各色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的色釉,充分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
到洛阳肯定是要看唐三彩的,而洛阳博物馆的唐三彩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唐三彩黑釉马
跟随金牌导游的步伐,一起透过文物看见河洛文明,触摸十三朝的辉煌历史。
千年运河
一条隋唐大运河,一部水利辉煌史
隋唐洛阳城除了留下帝王辉煌外,还成就了世界伟大工程--隋唐大运河。
隋唐洛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布局和对水利的开发利用,城市形制布局和山川水势相融合,法天相地,可以说是一座山水城市。
在此基础上,隋炀帝利用发达的漕运系统,开凿以洛阳为中心、长达5000余里的隋唐大运河,使洛阳成为全国水陆交通中枢。
▲隋炀帝东幸图,展示了隋炀帝下江南的场景
隋唐大运河历经几次黄河改道等原因,很多流段的河道、河床、河堤、桥梁均已湮灭,埋在地底下的粮仓,成为了当时隋唐大运河航道繁忙的“见证者”。
粮仓的充实是运河繁荣的表现。回洛仓、含嘉仓遗址是隋唐时期有名的“国家粮仓”,两处粮仓于201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从隋唐时代以洛阳为中心到元代以后直接贯通南北,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中国大运河在千余年历史中不断地整修、改造,因势利导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和生态的难题,保障了运河畅通。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金牌导游带您探索中国千年漕运体系,了解洛阳在中国大运河的地位之重。
祖庭释源
始于东汉,至北魏繁荣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汉(25年—220年)是第一个定都洛阳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从长安变成了洛阳,佛教等外来文化纷纷进入洛阳。
由于统治阶级的崇尚与官方的大力倡导,当时,洛阳各处大建佛寺。佛教传入之初,在中国发展很快,逐渐深入民间、散播很广。
▲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
洛阳白马寺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天下第一寺”之盛誉。
过了这么多年,白马寺仍是香火鼎盛,名气甚大,并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日本、东南亚。
▲洛阳白马寺,佛教进入洛阳的象征
金牌导游带您走进中国第一古刹,看佛教是如何在中原大地扎根兴起的?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次高峰。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随着六宫及文武百官尽迁洛阳,在洛京宫室营建的同时,佛教寺窟的营造也从平城带到洛阳。
龙门石窟 现有洞窟2300余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大大小小,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恍若世外。
▲龙门石窟
最大的一尊佛像 卢舍那 ,被认为是唐代石刻艺术的巅峰;留下的铭文《龙门二十品》,则是对近代书法产生极大影响的作品体系。
▲卢舍那佛像
自孝文帝之后,在洛阳即位的宣武、孝明等诸帝王及王室贵族,皆好佛法,致使佛教的发展在此时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洛阳城当时的寺院数量,至魏都迁邺时,已达1367所 。
如今,龙门石窟在晚上开放,灯光上用心设计,当夜幕降临,大大小小的佛龛造像在千余盏灯饰的装扮下,如繁星点点。
▲龙门石窟夜景
金牌导游带您领略国宝级石窟盛世,感受龙门魅力。
事死如事生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庄子·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在道家观点中,事物没有绝对的生与死。事物自生之时就开始慢慢走向死亡,反之同理,事物死的时候也意味着生的开端。
人生除却生死,再无大事。在中国最知名的皇帝中,秦皇、汉武、唐宗都追求过长生,畏惧死亡。但我们抬头望向邙山墓群,它们仿佛在告诉你:死亡可以是浪漫的来世,生前美好能被封存在砖石间。
▲北邙山
洛阳的邙山,号称“东方金字塔”、“中国帝王谷”,邙山墓葬群756平方公里,大型封土墓970多座,无名坟冢多达数十万。
说邙山是山,实际是绵延百里的黄土丘陵地,地势平缓,水深土厚,是古人理想的长眠之所。
▲北魏宣武皇帝陵墓
有句俗语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历代诸多的帝王将相在此埋葬,南唐后主李煜、诗圣杜甫等也在此长眠。
从东周时期开始,邙山就成为古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不仅仅是洛阳籍人安葬在这,就是客居洛阳甚至慕名邙山者也纷纷迁葬于此。
▲洛阳古墓博物馆
洛阳古墓博物馆搬迁复原9个朝代25座古墓葬,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透过文物、壁画,观赏每个时代的人对于死亡尽头的想象。
事死如事生,这是洛阳墓葬留下的人生哲学。古人的生死观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生命终极意义的道路,他们以超越时代的智慧,深刻阐述了生与死之间的关联。
▲妇人启门图
金牌导游带您沉浸式探秘古墓,了解中国古人的墓葬文化。
结语
洛阳,有着山河的壮美,演绎着岁月的歌,闪烁着人文的光芒。
在朝代演变和更替中,洛阳一直保持着中原气象、帝都风格;
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地理优势,包容无数古人的人生理想。
如今,走在洛阳的街头,五步一“公主”,十步一“贵妃”,尽显洛阳的大气。
我们盛装出席,只为续写“神都”传奇......
▲图源:隋唐洛阳城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三毛游
全球旅行文化内容知识平台
收听更多有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