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还没开学你就和我说考试!

旅行   2022-08-29 17:08  


八月底,一个风雨欲来的日子。学生们自是不用多说,早就为即将到来的开学和还未完成的暑假作业叫苦连天。老师们则是有苦不能言,为提前到岗上班而感到焦虑。大概只有双职工家长迎来解放,恨不得立刻将烫手山芋们送回学校。



近年来,义务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发展,其中,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工作,一定是普通群众感受最深的。一夜间倾塌的教培行业,应运而生的托管服务……教育资源的倾斜让一些家长走上了“鸡娃”之路,也让更多的双职工家庭无所适从。
人们在教育这条路上,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将目光聚焦到考试之上。考试这一制度,很多人依赖它,期望在最为公平的赛道上改变命运,寒门子弟也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有很多人畏惧甚至考试的独断,只能被限制在死板章程的独木桥上,给人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而考试这条人生的桥梁,早已在这片黄土地上延续千年之久。我们现在引入的西方考试制度,在史料中也有记载均受到科举制的启示和影响。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是近代欧美国家借鉴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就让我们一起回顾——科举考试,从先秦到近代数千年的沉浮。


先秦-考试什么?

在先秦时期,还没有出现“考试”概念,在人才的任用上,更多是通过上层阶级的主观考核、考察和选拔。这种“乡举里选”也被限制在大夫之下的低级官吏中,高级官员仍然通过出身的世官制。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开始没落,百家争鸣的环境中,“选贤举能”成为了更新兴的选择。


“选贤”的观念并不等同于考试,却与考试互为表里。“尚贤”观念也是考试思想的基础,由此,也成为了考试文化的起点。

汉代-察举制

在汉代,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选拔官吏制度——察举制。在制度上并不强行考试,在所有考核科目中,以“孝廉”最为重要。察举制的举荐和策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以儒术取士。


察举制虽然打破了血统论,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难以掌握的道德标准引发作伪成风,流弊四起,所谓孝子廉吏,早已徒有虚名。因此,在汉魏之际,兴起了“重才”之风,人们开始寻找更加客观的取士标准和考核办法,从而取代察举制。

汉魏六朝-考试观念确立

在对东汉腐朽吏治的冲击中,尚书令左雄上书:“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这就是考试观念确立的重要标志——左雄改制
左雄的改革要点限制了被举荐者的年龄,要在四十岁以上;要分儒生和文吏二科;以及最为重要的,以“某种专门知识的程式化考试,作为认定居官资格的手段”建立真正的考试制度,深深影响了未来选举制度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曹丕即位后,为解决用人之急,陈群提出了从一开始实行就弊端丛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各地设置本地已任官职的德能才盛者为选贤的“中正”,负责对其所在地区的候选者,根据各项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定位九个等级,上报司徒以备吏部选用。


从九品中正制制度本身看,其原本也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氏族高卑”的公正制度。然而,将选拔权力交付到个人手上,缺点也非常明显,从西晋代魏后,九品中正制已完全被门阀氏族把控,只取门第,让平民寒士毫无前进之路。
直至东晋和南北朝,仍有人不断对九品中正制大加指责,但体现了世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伴随着世族的统治地位,在隋唐科举制的确立之前,仍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隋唐-科举制

隋唐时期,考试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长期以来传统尚贤思想发展和人才选拔经验总结后,以考试为中心的科举制最终形成。隋文帝分科举人,奠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基础;隋炀帝初置进士科,便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
唐代科举制发展已基本完备,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还考试,科举考试项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武则天时期,还产生了武举,考试科目有远射、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摔跤、举重等。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分世庶,向全社会开放,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盛唐处于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宋元-科举制的改革

宋元时期,经过唐朝奠基的科举制进入了改革与发展阶段。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力图将科举制推进为更客观、严密的制度,以实现公平取士,消除科举与学校之间矛盾等缺点。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进一步加强了考场纪律,派卫兵巡考。在考试内容个你上,加强了策论的地位和重要性。王安石改革废诗赋考经义,在明清逐渐演变为八股文。由此可见,宋代科举虽然速决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所以考试内容不合理的问题便更加突出,诗赋、经义并不是选拔人才的科学尺度。


并且,宋代大幅增加的录取名额,也为后期封建统治严重的冗官问题埋下祸根。
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对于汉制中的科举考试,并没有进行大方向的改革,在具体的实施上则冲突不断。宋元时期,关于科举制度的讨论广泛激烈,人们对考试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知识,科举制也在思辨中不断曲折发展着。

明清-科举制进入鼎盛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考试发展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定型,形成了固定的模式。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有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在统治者的高度集权下,明清政治家不断强化科举考试制度,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最终形成了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的局面,可以说,整个国家完全围绕科举考试一种目标运行了。
明朝中叶,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八股文体制僵死,唯一的用途就是考科举。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猛烈批判宋明理学的八股取士制度,并提出了凝结新思想精神的选士与考试方法,为晚清变革作了在必要的思想准备。

近代-迎来新开端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对外的大门,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迎接新思想,在中国迈入现代化时引导一场又一场激烈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近代,科举考试作为传统的选士制度,被人们视作束缚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一大制约因素,废科举改新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终于在1905年废止了所有科举乡会试。


科举制的废除,为中国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不再为僵硬死板的考试选官所限制,但同时,也需要新的制度引导人们学习强国。所以,科举的废除并不等同于考试的消亡,中国考试制度,在近代迎来了新的开端。

下载三毛游-全球旅行文化内容平台

收听更多有趣内容!


往期精彩推荐

三毛游
三毛游-全球旅行文化内容知识平台,核心提供: 15000+景区/博物馆的手机线上自助导览、「金牌说」全球1000+高级导游及讲者的线下预约精讲服务。让您的旅行不再走马观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