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木工坊外看见陈英俊时,很难想象他将近五十岁。
一米七几的个头,不胖不瘦,背部挺拔,眼睛炯炯有神,头发有些花白却被剃成干练的寸头,有需要时还能在十多米高的木料架子上爬上爬下。
陈英俊的履历有着厚厚一沓,年轻时做过联想的品牌营销,在华中科技大学读MBA后又去厦门做管理咨询,为了照顾家庭回到武汉创业,还被邀请去美国做管理咨询方面的访问学者。
5年前回国那一天,他却决定为了爱好放弃已经功成名就的事业,在东湖高新科技创意城开了一间专门做家具的木工坊,今年还收了三个同样为兴趣转行的徒弟。
能为“喜欢”二字放弃原有轨道,步入一个很难盈利的新行业,得有直面困难的勇气,也得有不后悔做选择的担当。
用陈英俊的话来说,人生活成“旷野”的前提,是具备“成年人应有的品质”。
陈英俊的木工坊在地图上没有名字,也没有什么门面装饰,对他们来说,这一方天地容纳的是创作和所有预约参观者的兴趣。
不仅招牌还是上一任租户用的“汽车维修”,室内设计也主打实用,两百多平的空间被分成左右两侧,一侧由外及里分别是展示区、木头架、工作台和机器,另一侧下层是茶水间,被分隔出的上层是会议室和设计室。
但简洁不等于粗糙,工作台、工具甚至木材在井然有序的摆放中成为装饰,大面积的窗户也在提供光源的作用之上,用窗外的绿色为木工坊增添大美若素的意境。
大美若素其实就是陈英俊追求的审美核心。
他没有给自己的作品风格取名,却不影响这些简洁大方的“气质美人”在木工圈里闯出了自己名气。
以陈英俊最骄傲的一件Shaker风格的柜子为例,深棕色的长方形柜子没有任何装饰,但陈英俊可以用分隔出的9个抽屉讲一个故事:
“Shaker指的是基督教里坚持极简主义的分支,修女会用柜子装物品,但早上起来她们也需要梳妆,所以没有把手的小抽屉其实是一面镜子,临睡前她们需要桌椅来读《圣经》,便可以抽出最上面的和左边的长方形抽屉,至于心事,小抽屉后面的暗格已经备好。”
除了Shaker风,陈英俊还创作同样以西方宗教为基底的Mission风与以中国古典审美为主的中式风,并将中西方审美嫁接,化繁为简后,那种对于细节的精准要求筑成家具空间美感的肌理,成为空间美的化身。
因此就算是一张简单的桌子,陈英俊常常埋头一做就是一个星期,构思、画图、取木、切割、刨木、雕刻、拼接、抛光、涂漆,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他并不抵抗机械时代的洪流,会采用机器完成基本的切割和刨木,但他有自己的坚持,那种在分毫之间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手工能完成。
“所以我认为成为一个木工,学会怎么操作只占1分,剩余9分都是审美。”
对于审美的坚持让陈英俊保持每天用一个小时看建筑、绘画、书法等书籍的习惯,也让他坚持顾客不能讨论价格、讨论设计、催促工期的接单原则。
说是顾客,更像是审美一致的朋友。
因为木工坊的产量无法支撑网店,陈英俊会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吸引同频的网友交谈。交易之余,他们还会像普通朋友一样聊职场、聊企业、聊家庭、聊生活。
“我很珍惜这样的信任,之前一个老顾客因为经济形势压力不敢换大房子,却能为了再加入一件我设计的家具,拆除客厅和阳台之间的门框,他说这样可以让他心情更好,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作品还有这样的意义。”
倘若把钟表的时针往回拨转,还在做白领精英的陈英俊不会想到未来的自己会开一间木工坊。
其实陈英俊能与木头结缘并非出于“人生是旷野”的心态,而是单纯的身体原因。
从厦门回到武汉后,管理咨询本身的加班常态与创业初期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直接显示在体检单上,最严重时,中度脑动脉硬化和癌胚抗原超标一起找上他。
这是中风与癌症即将到来的警告,2015年年初,他决定退出公司休养。“之前的工作都得和人打交道,但我是个i人,总有些负担。”
机缘巧合,一条偶然间刷到的精英转行做木工的视频,让陈英俊对木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木头待在一起不用讲话,也不耽误每天都能遇到和解决新的困惑,成就感很强。”
从最初打发时间用的木勺材料包,到能装一个小行李箱的工具,木工成为当时最能让他放松的爱好。
2016年,陈英俊受邀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也依靠做木工度过威斯康星州清冷的寒暑假,并结识自己的恩师Wally,这个西方老头一边同在大学教书,一边钻研家族传承了四代的木匠手艺。
“那三年我没事就去找他玩,从自学转向系统性学习,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转行做木工的窗户,风格也受到他的影响。”
在Wally的木工坊里,陈英俊常常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汗液与木屑混在一起,一过就是一天。
“我认为和木头待在一起就像一种修行,用手创作的时间可以让我安静地想明白很多道理,去年工坊还不在这栋楼的一楼而是四楼时,没有空调也没人说话,朋友来看我会红了眼眶,但我自己一点都不觉得辛苦。”
因为喜欢,因为在美国时创作出的家具有人认可,更因为妻子的支持,他在访问生涯结束后拒绝了之前创业的合伙人发来的顾问工作邀请,转头开了个木工坊。
这不是陈英俊人生中的第一次转行,曾经在做品牌营销时,他获得过中国营销传播网颁发的中国营销金球奖银奖,但因为阅读一本咨询顾问书籍产生的兴趣,义无反顾放弃已经“如鱼得水”的工作,转身去读MBA,投身管理咨询行业。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果决的人,做了选择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这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品质。”
因此就算木工坊迄今仍未盈利,他从不觉得自己做错了选择,过往经历赋予他的见识能为他一生受用,至于困难,“那是不用提及的人生常态。”
这种成年人的品质,也成为陈英俊面试徒弟的标准。
他不收学费,而是希望互相挑选、吸引。如同《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师徒四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对未来的考量,都有全职转行的勇气和毅力。
从建筑师转行的大师兄小唐其实是年龄最小的一个,3年的超饱和工作消磨了意义,去年辞职后,他决心用一年时间“浪费”,为人生找一个答案。
“选择木工一部分原因是和建筑师的工作内容有交叉,另一部分原因是可以安静思考。能不能挣钱都得再看,可能九月我就又去找工作了,但就算是爱好,我会从中学到一些技术,也会向师傅学习一些人生态度。”
尝试过摄影、汽车等行业创业的二师兄小张与陈英俊更像是朋友,他赚过钱,也亏损过,年近不惑,却发现这些经历与最初所学和喜欢的艺术没有太大关系,趁还有精力,不如将钱往后放,找一个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兼容的行业。
“我才入门2个月,很难将其定性为终身职业,但就算作为闲时爱好也不会放弃,而且我相信好的东西肯定有与之匹配的经济价值可以挖掘。”
才拜师数日的三师妹小何是个珠宝设计师,小时候就对家里找木工师傅做的桌椅感兴趣,时间和金钱充裕后,开启这样的学习生涯,有一种完成童年梦想的成就感。
“三十岁真的是一个分水岭,可以遵从内心的声音,自由追求之前需要被搁置的爱好,或许某天我会将木工与珠宝设计做交叉,也算是学有所用。”
师傅教徒弟,不同行业背景的徒弟同样为陈英俊带来新的视角。“建筑设计和珠宝设计都蕴含空间和立体美学,创业经验也能带给我经济效益的思考。”
每天早上,陈英俊送完孩子上学会先一步到木工坊,因为之前的加班经历,木工坊坚持朝九晚六、周末双休。
忙了一周,总得留些时间陪家人,或者陪自己。
▁
陈英俊决定在今年收徒,是因为和很多匠人聊天后发现,如果可以,他希望用一件能经世流传的作品为人生这份答卷写下最终答案。
除了做设计、教徒弟,他现在已经不接单,未来则计划将部分设计卖给品牌或者参与品牌创立,实现真正的脱产创作。
藏在木头架子底下的金丝楠木,就是他后期做艺术品的原材料。
翻开师徒四人的转行史,并没有太多“破釜沉舟”的故事,也不会急着为自己的人生定性。
但在如此广阔的世界中,我们或许可以不给自己预设太多困难,哪怕只是放个假,用闲暇时间尝试一些爱好。
路在何方,走了才知道。
Editor 编辑 ‖不甜
Photographer 摄影 ‖赵凯文
Designer 设计 ‖44
「你家里有木制家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