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本留学僧
我国东渡日本的留学僧以大勇、持松为最早,随后有显荫、又应、纯密等人。
1. 大勇
原名李锦章,四川巴县人,早年接受现代教育,毕业于法政学堂,并参与了武昌起义与民国的创建。民国八年,他依太虚大师出家,从此踏上了佛教之路。
民国十一年冬,大勇与持松一同东渡日本,进入高野山密宗大学专修密法。一年多后,他获得传法灌顶,获授阿闍黎位,并于民国十二年十月返回中国。回国后,大勇在沪、杭、武汉等地积极弘扬密法,其影响力之大,使武昌佛学院的多位学僧,如法尊、法舫、超一等,也深受其法脉熏陶。
密宗在他的推动下,迎来了短暂的复兴时期,大勇被誉为“唐以后密宗传播的第一人”。然而,他的求法之路并未止步于此。民国十三年秋,他前往北京改学藏密,显示出他对佛法深研不倦的精神。
2. 持松
湖北人,曾在华严大学师从月霞法师,深研华严教义。民国十一年,他与大勇一同赴日本高野山密宗大学求学,同样获得阿闍黎位。民国十三年春,持松回国,正值东密在中国大兴之际,他的弘法活动迅速风靡沪、杭、武汉三地,盛况空前。
尤其在武汉,持松的密法传播对当地佛教界影响深远。武昌佛学院的诸多院董因受其感化而转信密宗,甚至一度威胁到学院的正常运作。这充分反映了他在密宗传播上的强大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力也引发了宗派内部的争议。
3. 显荫
字大明,江苏崇明县人,早年依谛闲法师出家,精研天台宗教义。民国十二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显荫与包承志前往慰问,并顺道进入高野山天德院师从金山穆昭阿闍黎,学习密法。
仅一年多后,显荫便完成学业,返回中国并在上海传授密法。然而,他与师父谛闲法师因宗派差异而产生了严重矛盾。谛闲偏重天台,而显荫致力于密教,师徒间的意见不合最终演变为一场激烈的争执。这场纷争不仅损害了两人的关系,也严重影响了显荫的身心健康。民国十四年五月,显荫因吐血而圆寂,年仅二十四岁。他的早逝令人痛惜,成为佛教界的一大遗憾。
4. 曼殊揭谛
父为中国人,母为日本人,民国十四年与王弘愿一同依雷斧大正僧学密法。曼殊精通佛学与国学,学识渊博,然因不满王弘愿破戒收比丘弟子,公开发文批评,导致国内佛教界显密两派激烈争论。
5. 墨禅
墨禅,浙江人,武昌佛学院出身。民国二十年后东渡日本,进入正式大学深造,成为首位领取庚子赔款资助的佛教留学僧。他日文造诣颇深,曾将矢吹庆辉的《三级教之研究》译成中文,发表在《海潮音》杂志上。
九一八事变后,墨禅希望通过中日佛教交流缓和紧张局势,发起成立「中日佛教学会」。此举却引发了国内佛教界的强烈反对,熊东明、巨赞等公开批评其与日方合作。墨禅则作《诫支那内学院》,以针锋相对的文章回应,引发了一场因门户之见而起的佛教界风波。
6. 谈玄
湖南人,曾于民国十四年春随晓悟、悲观一同赴日本大阪胜尾寺密宗学院求法。然而,因学院另有企图,晓悟与悲观很快回国,谈玄则另辟他寺继续求学。民国二十三年,他再次东渡,专修台密,最终获得日本东密与台密两大支流的密法灌顶学位,这是他独具的成就。
谈玄不仅钻研密教,还广泛搜集日本密教典籍与仪轨资料,收录多达两千余种,许多为中国失传的重要文献。他回国后,在上海佛学书局举办密教书籍展览,为佛教界带来珍贵的文化交流成果。
7. 天慧与仁性
天慧与仁性为闽南佛学院毕业生,曾进入日本佛教大学深造。日中战争爆发后,日本方面试图利用他们充当翻译。天慧因愤恨日本侵略,毅然潜回国内,并经香港辗转至重庆,后赴印度修学梵文,回国后任教于复旦大学,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仁性则行踪不明,难觅后续记录。
自民国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间,东渡日本的留学僧人数量不少。然而,大部分留学僧主要学习密宗传法,对佛教教育体系与学术研究影响有限。真正的影响更多体现在将日本佛教名著译介回国,以及引入日本佛教治学方法和文献整理技术。
尽管这些僧人在历史舞台上的活跃时间有限,但他们的探索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亦为佛教现代化提供了经验教训。他们的经历是民国佛教寻求复兴的一部分,也是佛教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一段缩影。
02
入藏僧人
1. 大勇
四川巴县人,俗姓李,名锦章。早年曾毕业于法政学堂,并参与武昌起义。民国八年,他依太虚大师出家,九年在金山寺受戒后前往五台山顶礼文殊菩萨,求智慧开悟。民国十一年,他东渡日本学习东密,但因东密系统不够完善,十二年冬返国后,十三年秋前往北京依白普仁喇嘛学习藏密,并创办「藏文学院」,为进一步求学西藏奠定基础。
民国十四年,大勇率领大刚、法尊、超一、观空等二十余人西行入藏。在西康扎迦寺停留期间,他依格西洁尊者学习藏文经典,并翻译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不幸的是,他因旧疾复发,于民国十八年圆寂于甘孜,年仅三十七岁。大勇的早逝被佛教界视为巨大损失,其未竟的事业由弟子们继承发扬。
2. 法尊
河北人,武昌佛学院首届毕业生,是大勇的重要弟子之一。他随大勇入藏学法,并在大勇圆寂后继续前行,最终抵达拉萨,成为少数深入藏密核心的汉地僧人。法尊在藏地留学十二年,对藏文及佛学造诣深厚,回国后受太虚大师委托,主持「汉藏教理院」,翻译宗喀巴大师等多部重要典籍,将藏密精髓引入中原。法尊不仅在佛学研究上贡献卓著,还致力于汉藏文化交流,被誉为汉藏文化沟通的桥梁。
3、观空、密吽、严定、密严、密悟、密慧
凡冠以“密”字的僧人,皆系大勇之徒,留康十年。观空、严定二师,民国九年入长沙讲习所,同侍空也法师。民国十一年秋,空也法师应太虚大师聘任武昌佛学院讲师,即率讲习所全体同学入武院,二师亦与焉。密吽系大法师之子,观、严二师为虚大师最得意之弟子,民国十四年秋,随大勇入藏,留康十年,精进不懈。另有恒演(系大慈之子)、广润二人亦随大勇入藏,留康十年。密悟、恒演二十四年继续入藏。 严定、观空、密吽三法师,都于民国二十四年东返,严定、观空皆受聘于汉藏教理院。密吽法师受聘北平法源寺,唯大刚仍滞留西康。密悟仍在西藏,其理解与修持,都无逊于法尊,在西藏佛教地位,其声望颇高,被视为汉藏交流的重要人物。
4、超一
随大勇入藏,同止甘孜。他回国后,除传授密法外亦有多种译品问世:菩提道次第论颂掇(宗喀巴大师造)、菩提道次论极略颂(宗喀巴大师造)、菩萨戒根堕掇颂(寂静造)、菩萨律仪二十颂(旃檀果尔造)、集绪学修(寂静造)、菩提道次第论掇科判,以上均属小品。超一法师初于汉藏教理院任教,后至京沪传授密法,并住持无钖惠山圣觉寺。
5、恒演
系大慈在俗之子,大慈出家后,竟能以父志为志,近事三宝。继而大慈圆寂,乃依大勇出家,名法宗,字恒演。随入「藏文学院」,后入藏求法,被阻于西康数年。大勇逝世,而大刚、朗禅、法尊、恒演等继承大勇之愿,孜孜不倦。恒演以事暂回汉土,撰述康藏佛教内容,定名「略述西藏之佛教」,请太虚大师作序。
6、大刚
湖北人,民国十二年依太虚大师出家,民国十四年随大勇入藏。在西康十年,精进不懈,唯受容魔梵而成之密法影响颇深,而对大乘显教,竟持不敬态度。曾一度上书太虚大师,要求太虚大师先学藏密十年,然后再来传教,其狂妄之我见,于此益见,遂遭武汉居士等呵斥。
7、能海
四川人,俗姓龚名缉熙。民国十年太虚大师在北京广济寺开讲法华经时,始入座听讲佛法,后出家专修密法,其于密法修持,精进不懈,亦曾入藏留学,并发愿欲助国内百名僧青年入藏留学,其于密法修持之外,对汉藏文化沟通,显不及法尊之成就。
8、碧松(扬州人)、胜进(四川人)
于抗战期间,相继入藏留学。碧松后在拉萨主办国民小学,教导藏民中华文化,并与胡季藻先生同事。
03
印度留学僧
印度作为佛教发源地,吸引了体参、法舫、白慧、岫卢等人前往学习。
1. 体参
湖北人,俗姓李,名虎。民国十一年,他考入武昌佛学院学习,之后又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深造,对英文尤为热衷。民国十九年,他任职北平拈花寺佛学院教师,并于次年以中华佛徒旅行团成员身份,途经南洋,朝礼印度佛教八大圣地。其后,他进入泰戈尔创立的「国际大学」攻读梵文,成为中国僧人在印度高等学府求学的先行者。
在「国际大学」期间,体参因其学术能力和语言才华,获聘为华文教授。民国二十二年,他离职后转赴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考察佛教遗迹,后受聘为《印度日报》华文版英文翻译,并长期撰稿,报道印度及国际佛教动态,在佛教界享有盛誉。
2. 法舫
法舫,河北人,民国十一年入读武昌佛学院,是太虚大师座下最得力的弟子之一,被誉为“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民国二十九年,太虚大师访问印度、缅甸后应锡兰佛教界邀请,派法舫率白慧和达居两位僧人前往锡兰,推广大乘佛法,同时学习巴利文佛教。这一计划得到了教育部长陈立夫的支持,并提供了官费资助。
在赴锡兰途中,法舫察觉缅甸佛教研究的潜力,留达居驻守仰光,创办「开源佛学院」,并兼办《耕荒》月刊,传播大乘佛法。法舫与白慧则继续前往印度,入「国际大学」,专修梵文、巴利文和英文,并教授中国文化。两年后,法舫转赴锡兰佛学院任教,期间完成多项重要译作,包括《阿毗达磨掇义论》。公元1951年,他因脑溢血在锡兰圆寂,是留印学僧中贡献最为突出的一位。
3. 白慧
广东人,自幼出家,是香港筏可法师的弟子,天资聪颖,善于辩论。抗战期间,他入读「汉藏教理院」,后随法舫赴印度「国际大学」学习梵文和英文。尽管中途官费资助中断,法舫仍个人资助白慧完成学业。
凭借极高的天赋和努力,白慧在短时间内精通梵文和英文,被誉为“小玄奘”。他的才华和学术潜力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中国留印僧人的杰出代表。
4、岫卢
岫卢,湖南人,于民国二十五年前往印度。他先赴锡兰,随后入「国际大学」学习。在留学期间,他完成了《转法轮经》的汉巴对照翻译,发表于《海潮音》期刊。此经在南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译作填补了汉传佛教经典中的一项空白。
04
斯里兰卡留学僧
1. 惟幻
湖北人,精通英语,抗战期间曾随军翻译,是僧人报效国家的代表之一。湖北省人,俗姓李,名荣熙,本为大愚法师在俗之子,后亦出家学佛。天资绝高,勤读不懈,精通英语。
民国二十五年,由中国佛教会派遣赴锡兰留学,遂与法周、慧松等五比丘同往。民国二十九年,太虚大师奉命组设佛教访问团,访问东南亚佛化国家,因他善于英文,大师特由锡兰召至缅甸,参与访问团,充当英文翻译,随大师访问缅印等地。历经五阅月,惟幻随虚大师回到重庆,闲居缙云山,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尉英文翻译,随同远征军出国服务,这是抗战期间,僧人报效国家的代表之一。
2. 法周
又名巴宙,曾毕业于印度国际大学,并执教于该校及阿拉哈巴大学及斯里兰卡大学,约二十年。精于梵文、巴利文、现代印度语及欧西文字多种,并佛学、印度学等。其在锡兰学习时期最久,其成就也最大。美国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宗教学院聘请,担任佛学教授。
05
泰缅留学僧
1. 等慈、悲观、性教等
留学团抵达泰国后,受到泰国政府高度重视,特意安排在著名的越特傌哈塔寺修学,并获得中华佛学研究社护法支持。然而,由于团员间意见不合,悲观转赴缅甸,性教与觉圆也各奔东西,唯有等慈一人继续留在曼谷,专心修学五年。
1939年,太虚大师出国访问,原计划与等慈同行,但因交通不便未能成行。等慈返回云南后,暂住云南省佛教协会。太虚大师回到重庆后,鉴于云南边疆地区情况特殊,为引导边疆少数民族,商得时任社会事务部部长谷正纲的同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成立了“滇边特区佛教联合会”,并推荐等慈担任会长。联合会于1941年5月5日正式成立,随即设立免费佛教学校,教育当地少数民族儿童,推进边疆佛教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短短一年多时间,联合会成绩斐然,受到各界广泛赞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联合会于1942年冬停办,等慈也因此离开。
2. 达居
广东人,是汉藏教理院的学僧之一,于1941年以官费派遣出国,与法舫、白慧一道前往海外求学。抵达缅甸仰光后,他与法舫、白慧分道扬镳,独自留在仰光开展工作。他受聘于十方大觉寺的九峰和尚,参与创办“开源佛学院”,担任教师,同时主编《耕荒》月刊,致力于宣扬中华文化,并激励当地华侨增强抗战建国的信心。
不久,随着日军南下侵占缅甸,当地局势迅速恶化,达居不得不离开仰光,返回重庆。虽然他在缅甸停留的时间较短,但他以佛教僧侣的身份,在异国他乡为祖国抗战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中国佛教在抗战时期的国际影响增添了一笔厚重的色彩。
综上所述,民国期间入藏和赴海外留学僧人约有三十余人。其中,日本留学僧以东密传播为主,影响有限;而入藏与赴印留学僧如法尊、法舫等成就显著,为汉藏、汉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我们提供宗教研究相关专业的学术辅导/海外留学/语言培训服务,如果你有意向申请,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