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观与广行:佛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

文摘   2024-12-23 20:30   澳大利亚  

至今还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要在大学设立佛教学系?佛教有什么好研究的?


事实上,从十九世纪欧洲列强为了加强对亚洲殖民地的了解以便控制当地,就开始有了佛教研究。佛教学的发展已超过一个世纪以上,西方许多大学有佛教学的博士课程。然而,很多人虽然到西方留过学,他们对佛教仍停留在刻板印象,认为佛教只在吃斋念佛。


尼尼安·斯玛特(Roderick Nin-ian Smart)提出「宗教七维」(the Seven Dimensions of Religion)理论,即把宗教分为①实践与仪式层面、②经验与情感层面、③叙事与神话层面、④教义与哲学层面、⑤伦理与律法层面、⑥社会与制度层面、⑦物质层面等七个维度,把宗教研究「模块化」。


当我们以宗教七维来看佛教,便晓得佛教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通过把其他学科的研究,引入佛学领域来,便能让佛教研究既「深」且「广」。



01

佛教研究如何既深且广?



如何「深」?比如说,我们可以全力做佛教仪式研究,并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对仪式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好比「过生日」在蛋糕上插蜡烛,寿星把蜡烛吹熄前会许愿,吹完后代表又多了一岁,这就是仪式,虽然不具有宗教意涵,但也可以用类似宗教的仪式来进行。


如何「广」?一样以仪式研究为例。不要把仪式看成是一个孤立现象。比如:一甲子的生日跟15岁的生日为何不一样?这就涉及人生观,也就是哲学面的探讨。又比如:以前是和家人一起过生日,离乡背井后,则是和闺蜜一起过生日,于就可以从组织、社会面来分析生日仪式。


过生日后欢喜满溢。就如参加法会后也会「法喜充满」,这是情感面探讨。那生日与法会的差别又在哪里?


不要只着眼于佛教法会的仪式面,而是可以借鉴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对仪式的分析,来探究法会的组织而是哪些人参加仪式?他们又是为何而参加?



02

佛教研究的跨学科本质



宗教七维的每一个模块并不是孤立的,该理论方便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在某一個模块上,借助一些专业学科来一门深入:但同时也不能忽略这个模块和其他模块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说佛教研究在本质上就是跨学科的。


在一个大学特别设立一个佛教学系,不是为了让佛教学系成为大学中的孤岛,而是希望它能到各个不同的学科建立桥梁,吸收不同专业,来帮助佛教本学科研究。



03

以禅宗灯录研究为例



半个世纪以前,胡适和铃木大拙之间展开一场论争:胡适站在实证主义,批评铃木式的禅是神秘主义,无法被科学验证,而灯录都是虚构的-铃木则批评胡适进不到禅的世界,只能在外面兜圈子。


灯录固然是虚构的,但就好像犯人在警察局里写自白书时,老刑警都会观察出供词内的破绽、被遮掩与虚构的情节,以研判犯人自圆其说是为了减轻刑责、规避刑事责任。同理,西方学者也会探问这些灯录中的虚构系谱,是他们为了证明各自法脉传承的正当性,这就跟「犯罪心理学」有关。假史料里可以找到真事实。这方面的代表作有佛尔(Bernard Faure)著的《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之批判系谱》。



04

史学研究的新观念及跨学科视野



如果研究佛教史,还要留意「后现代史学」,新的史学观念会让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该学派把历史视为一种叙事,跳脱传统上以虚构成分的多寡来区分「历史」与「小说」的成见。


以下也常被视为历史: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大地震动,佛陀伸出触地印。这就好像罗马教宗每到一个地方,下了飞机后就亲吻大地。佛陀为何有那些手印?在印度文化脉络下它们代表哪些意义?或如人类学家所说的,这是另外一种宗教的残留?或如Clifford Geertz氏所说,它是整个象征系统中的一环?这时就要借鉴人类学家或文化研究者的研究,而不把佛教和印度文化切开来看。



05

深观与广行



如大乘佛教讲「深观」与「广行」。为了深观的方便,所以采取宗教七维理论中的模块进行专业研究;若要对佛教有更透微的了解,就需要广行,知道模块跟模块之间可能的关系。比如:一个人如何和别人分享宗教体验?就要靠讲说,这是叙事面;如何让更多人分享?这就要靠组织涉及组织而。


当你发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时,就反映出这是佛教还要加强的地方如何加强佛教的组织面?如何加强佛教的哲理面?广行有待深观,深观也有待于广行。



06

借镜日本佛教学的问题



上个世纪以来,日本的佛教学都是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很少人研究佛教的社会、经济、艺术、音乐。他们的学术部落主义很浓厚,跨学科就是不守规矩。


日本佛教学很少研究他们僧俗不分等的当代佛教问题,这被认为是社会学领域。事实上,日本佛教正在走下坡。我读大学时,有一个学弟是日本人,说日本的佛学虽然很厉害,但日本没有高僧。相对的,欧美的佛教研究更关心他们当代的问题,比如从亚洲移植到美国的上座部佛教、藏传或汉传佛教,对美国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其未来发展为何?反观在中国,常只把当代宗教现象当成社会新闻,或者用「他们不是正信佛教」一语带过,而不去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以便思索导正之道。


作者: 万金川教授 

佛光大学佛教研究中心



我们提供宗教研究相关专业的学术辅导/海外留学/语言培训服务,如果你有意向申请,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佛研留学指南
20万僧职人员的升学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