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持续推进文物考古发掘研究等相关工作,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取得了显著性成果。
在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评选中,河南省“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探源贾湖文化 寻根中华文明”入选十佳,“往事越千年 曹操高陵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入选优秀案例。纵观此次评选,河南“十佳案例”“优秀案例”的入围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充分彰显了河南文化大省、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凸显了河南在考古遗址保护展示方面的突出成就。
这些入围案例都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
为进一步提升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即日起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将在“典型引领”栏目,就入围的这三大案例推出系列报道,深度解析其在考古遗址保护展示方面的经验做法。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位于中原大地上的洛阳,是名副其实的“十三朝古都”,这里不仅是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三代之居”,更是盛唐时期武则天治下的“神都”。
千年时光流转,气势恢宏的应天门、天堂、明堂成为跨越古今的古都地标,九州池的静影沉璧依然为城市带来灵动色彩,身着汉服的青少年穿梭在街巷间,昔日的盛唐气象与当下的潮流都市和谐交融……始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阳城,在1400多年后呈现出一幅“古今辉映、诗与远方”的生动景象。
“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与良渚遗址、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等一道,成功入选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标志着隋唐洛阳城遗址实现了从“保起来”到“美起来”再到“活起来”的新跨越。
一张蓝图绘到底,创立“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的洛阳模式悠悠厚土,河洛岸边,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和其他古代大型城址不同的是,隋唐洛阳城位于洛阳城市核心区,矛盾问题多,保护难度大,保护成本高。在发展中,如何统筹城市建设与隋唐洛阳城保护的关系?
据洛阳市文物局总工程师薛方介绍,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洛阳在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先后创立了“避开老城建新城”“先考古、后建设”的“洛阳模式”。在三、四期城市总规编制过程中,始终坚持有效避让了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形成了以北部邙山皇陵区——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定鼎门遗址——龙门为主的纵贯南北的城市历史景观轴线和洛阳组团式的空间布局。
在里坊区保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和按照“宜留则留、宜搬则搬、就近就便”原则,对必保项目、恢复性工程和历史主路网区域的居民予以搬迁;对留下的原住民进行有序整合、集中安置,并配套基础设施;结合遗址保护,引入研学教育、考古体验、体育休闲、生态田园等产业,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和谐共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与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一同对隋唐洛阳城进行了70年的考古研究,基本厘清了隋唐洛阳城的基础格局。在此基础上,为做好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洛阳市规划建设了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对隋唐洛阳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仍在持续当中,并根据遗址的保存状况和保护展示的需要,灵活选择原址露明、地面标识等多种措施,辅以数字化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建设各具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针对永泰门遗址,则计划采取地面标识展示,用突出、醒目的不同材质提示遗址本体的历史信息。“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太和六年(823年)八月十日,白居易登上五凤楼,将洛阳美景尽收眼底,在《五凤楼晚望》一诗中,他如是写道。白居易笔下的五凤楼,正是如今洛阳地标性建筑应天门,原名则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应天门。
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城楼下开有三个门道,门前置有象征皇家威仪的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有“天下第一门”之称。2016年,由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先生设计的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2019年9月,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洛阳按照‘一址一策’系统性展示手法的一部分。”薛方表示,除应天门外,天堂明堂、定鼎门、九州池、南城墙等遗址的文物保护展示工程也都是按照“一址一策”的办法执行的,宫城核心区遗址展示面积达930亩。观众可以比较直观、全面了解考古遗址的基本信息和盛唐气象。2007年以来,洛阳已累计投资80多亿元用于征迁和环境治理,并确定了“一区一轴一带、两片三环”的保护展示空间格局。遗址保护展示面积达8300亩,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洛阳再现千年古都昔日辉煌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2020年,隋唐洛阳城宫城区“四点一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在宣传上,隋唐洛阳城登上央视戏曲春晚洛阳分会场,央视中秋晚会均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录制。此后,这里相继承接《登场了!洛阳》《风起洛阳》等影视制作,并作为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的舞台……
据统计,2023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成为网红打卡地,入选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100家文旅消费新场景名单。有着1400年历史之久的隋唐洛阳城遗址是如何实现“活起来”并焕发新生的?薛方表示,在确保遗址安全的前提下,洛阳一直在探索开展大遗址的相容使用,植入城市经营和运营前置理念,打造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址共生的新时代国家遗址公园。洛阳依托天街片区及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研学旅行教育为抓手,在隋唐洛阳城宜人坊遗址上通过垫土和“叠压”的方式规划建设了东方博物馆之都研学营地,并于2020年7月26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开营以来,接待学员超过 6.8万人次,总营收约15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让千年遗址焕发新生,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是关键。对此,洛阳在应天门、九洲池等遗址保护展示建筑内部举办了一系列诸如烛光音乐会、宫廷下午茶等艺术生活体验活动,受到了年轻人的热捧。与此同时,在这里举办的全城剧本杀、博物馆奇妙夜、隋唐洛阳城国风穿越节等活动,更是让一直在年轻群体中的热度持续攀升。从去年的牡丹文化节到今年的春节假期,年轻人所带起的洛阳的“汉服经济”火爆出圈,特别是应天门、九洲池等景区内部游客爆满,一半以上都穿着古装汉服,仿佛穿越一般,被网友称为“全城NPC”,热度持续攀升。“在数智应用开发、数据监控分析及多途径应用、数字资源管理等先进保护和管理手段的应用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遗址的宣传推广方面,今后仍需在专题展览展示、策划主题活动、城市空间氛围营造及融媒多渠道推广等方面多钻研、多尝试。希望依托更丰富的内涵、更多元的手段,将洛阳的大遗址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薛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