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运河,连通中国南北,孕育古今文明,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洛阳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昨日,洛报融媒记者采访多名参与申遗工作的相关人员,并梳理过往报道及相关资料,回顾大运河的8年漫漫申遗之路。
大运河申遗,结缘千年之前
中国大运河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正是千年前的结缘,才有十年前申遗的成功,洛阳的含嘉仓和回洛仓申遗点在申遗中有着重要担当。”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阁说。
十年前,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的含嘉仓遗址和回洛仓遗址在列。据报道,含嘉仓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3个朝代,与大运河的开凿关系密切;回洛仓在隋朝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的“国家粮仓”。
“运河的开凿,除了可以运粮,也在沟通南北经济往来,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聂晓雨说,隋唐时代,洛阳官府的含嘉仓、子罗仓、回洛仓贮藏的粟米、食盐、布帛盈积,均是经大运河运输囤积或中转各地,含嘉仓与回洛仓作为隋唐大运河沿线的重要粮仓,它们有力地见证了隋唐时期中国南北漕运的兴旺发达。
含嘉仓刻铭砖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遗址入选名录必须具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而大运河的价值,王阁用两个“前所未有”来概括: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路线之长、地域之广,前所未有;遗产的文化内涵的多样性,前所未有。
之所以如此概括,回顾以往报道可窥见原因。据报道,目前保存下来的与中国大运河相关的遗存总数已超过1100处;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中国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其中就包含洛阳含嘉仓和回洛仓两个遗址。
正因遗产类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申遗阶段,王阁尝尽了酸甜苦辣。“有关申遗的任何工作,我们都打起一万分精神认真对待,特别是申遗冲刺阶段,一睁眼满脑就是想着今天该干什么事,恐怕遗漏了、耽误了,害怕因为工作失误,让洛阳成为申遗过程中拖后腿的城市。”她说。
回洛仓遗址
漫漫申遗路,细节历历在目
“其实,中国大运河申遗这条路,洛阳走得并不平坦。”王阁回忆,在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刚启动时,热闹的申遗阵容里并没有洛阳的影子。
据报道,2006年3月,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提交《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呼吁启动对京杭大运河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在适当时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洛阳并不在其中。
2006年5月,有专家提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是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运河。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被誉为帝国生命线的大运河,不仅时代早,而且规模也大得多。
转机在此时出现。国家文物局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在公布《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时,以“中国大运河”而非“京杭大运河”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省的中国大运河申遗城市涉及洛阳、郑州、开封,洛阳终于进入了大运河申遗的序列。
回洛仓遗址47号仓窖发掘现场
2009年4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成立,标志着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全面启动。“申遗的成功,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媒体、市民和学者的支持分不开。”王阁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申遗工作,先后完成了申遗文本编制、遗产本体保护和展示、环境整治、专项法规建设、管理机构建设、资料档案建设、遗产监测、社会宣传 等工作,为申报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遗址区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回洛仓遗址涉及瀍河回族区征迁用地203亩,其中涉及瀍河区2个行政村、4家企业,需拆除各类建筑物近29030平方米,搬迁居民17户,按照时间节点的要求,我市圆满完成征迁安置工作任务。
2013年9月19日,恰逢中秋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对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的日子。“虽然是假期,但大家都在加班,这是申遗重要节点,我们一刻也不敢放松。”王阁说。
此外,洛阳市文物部门多次举办“走近考古,触摸文明”大型公众考古系列活动,吸引众多“考古迷”参与。媒体、社会大众也积极与文化遗产保护,2013年7月20日,在洛报集团的精心策划下,《洛阳日报》记者和多位爱心企业负责人等组成了“大运河申遗志愿者”团队,沿中国大运河一路南下,途经多个城市,最终到达浙东运河入海地宁波。
其间,《洛阳日报》通过开设“大运河申遗中国行”专版,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大运河与16个流经城市的历史渊源,全面展现了大运河沿岸的新姿。
好事多磨砺,申遗现场有波折
万全准备已就绪,时间来到2014年6月。即使到了申遗现场,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中间还有不少花絮。原定于2014年6月20日晚审议的项目中国大运河,评审因故没有轮上。原本定好的21日接受审议居然被插队了。
据报道,21日当天上午,因日本插队,中国申遗项目上午审议无望,下午又杀出墨西哥、德国、韩国、缅甸四国,纷纷被安排到了中国前面。直至晚上9时,依然没有中国大运河的消息。
据现场人员还原过程:北京时间21日14时,也就是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卡塔尔首都多哈时间9时,在大会对遗产的审议排位中,第四个就是中国大运河。多哈时间21日下午3时,也就是北京时间20时,会议仍在进行中,不断有消息传来,由于有多个申遗项目中间“插队”,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审议,从多哈时间下午的第四个,一直推后到晚上,而且迟迟未能登场。直到北京时间21日21时50分左右,确切消息传来:6月21日的会议将不再审议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计划排在22日。
22日,当地时间上午10时许,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八年申遗,一朝圆梦!
“申遗是目标,但不是终点。”王阁说。彼时,回洛仓遗址保护展示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按照保护展示方案,已对发掘探明的西北部4座仓窖进行保护展示。周边那些虽未发掘但已探明的百余座仓窖遗址,则栽植环形或方形灌木进行地面绿化标识。据报道,申遗成功后,整座仓城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征迁以及后续考古等工作仍在进行。
寻找着力点,大运河保护永远在路上
“一撇一捺”之间承载历史烟云,纵横交错之中回望生生不息。“随着申遗工作的开展,洛阳的运河遗迹重新进入人们视野,运河文化也在这十年间于洛阳焕发勃勃生机。”聂晓雨说。
2015年4月9日,“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入选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8年9月18日,依托山陕会馆而建的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该馆不仅用光电形式把大运河与洛阳的关系清晰呈现,还采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将一些典型的运河文物展示在观众面前,增强直观感受。
2020年12月18日,经过数月提升改造的洛阳仓窖博物馆开馆,这也意味着世界文化遗产——回洛仓遗址、含嘉仓遗址重新对外开放,将原址保护展示、考古发掘、科研保护、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参观者在视觉震撼中感受历史的真实感和吸引力。
2022年5月18日,洛阳再添运河文化新地标,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以其帆船般的独特外观设计受到关注。其中,大运河的漫漫申遗之路,便在该馆展陈的第四部分“古今辉映源远流长”中有所展示。
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除了一进门就映入眼帘的“网红旋转坡道”外,该馆的互动体验展区“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也颇受年轻人喜爱。游客可在该区域了解一粒米征收、运输、到达的全过程,并通过视频、游戏等形式,了解沿线城市风貌、漕运制度改革、仓储方式等。
“十年间,在众人不懈努力下,千年古运河也焕发出万般新气象。放眼下一个十年,我们将继续以保护和传承为抓手,深化拓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在挖掘文化内涵时讲好运河故事,让大运河的文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聂晓雨说。
转自:掌上洛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