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咸秋在考古工地工作
偶遇考古,情定考古
“高中时代,我对考古并没什么认知,被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录取也是机缘巧合。”王咸秋回忆,他高考时考古还是一个很冷门很小众的学科,全国有考古专业的学校很少,甚至有的大学考古专业是隔一年招一次学生。
被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录取,让王咸秋与考古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4年的大学时光,他积极汲取知识,考古的热情犹如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发芽。
“考古有着独特的魅力。”王咸秋说,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进行观察和研究,进而去复原古代历史,是考古学的主要任务。他们常把考古工作比作“解读无字地书”。
王咸秋告诉记者,考古学一直强调要透物见人。在面对一处古代遗存的时候,遗迹的发掘揭露只是工作的第一步,考古工作者需要尽可能多地提取它的信息、尽可能地复原它的原始样貌,进而去思考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群是怎样生活的,显示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态等。
“考古,就像是在跟古人对话。”王咸秋说,考古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的特殊性,可以让考古工作者跟历史建立一种奇妙的联系,在对每一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自己似乎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历史现场。
邙山脚下,揭开帝陵谜团
王咸秋称自己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快乐的“寻宝人”。2003年从山东大学毕业后,王咸秋就来到洛阳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他参与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新安汉函谷关遗址、洛阳东汉帝陵等项目的发掘与研究,他参与发掘的项目3次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殊荣。
特别是洛阳邙山,见证了王咸秋在考古道路上的重要转折。位于洛阳城北的邙山,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人认为这里有龙虎之气,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陵墓群遗址。邙山陵墓群2001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规划的编制需要考古来提供翔实的资料参考。
2004年至2007年,在邙山陵墓群的调查中,王咸秋带领团队跑遍360多个自然村,用脚步丈量了7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他们顶烈日、冒风雨,无数次攀爬土丘、访谈村民,只为揭示这片陵墓群的秘密。正是这样的艰辛付出,换来了对邙山陵墓群基本情况与帝王陵墓排列规律的精准把握。王咸秋对于帝王陵墓的发掘和研究,为实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填补了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来源:考古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