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 | 古都四千年,为何独独它是中间篇?
文摘
2024-03-07 16:00
河南
话说《三国演义》第六回,三英战吕布后,奸贼董卓欲挟天子迁都长安,临行之际,命人火烧洛阳的居民房屋和宗庙宫府,于是“南北两宫,火焰相接;长乐宫庭,尽为焦土”。火光冲天,风助火势,东汉经营了165年的煌煌洛阳城就这样化为瓦砾。往事越千年,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对这座古城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发掘,将这座古都的神秘面貌渐渐呈现到世人面前,这就是“汉魏洛阳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在此定都330余年,二十八代帝王于此指点江山。处于汉、唐两大盛世间,重大或微小的社会转变都在它身上留下了印迹,直至岁月砂砾将其风化成先秦城市向隋唐城市发展的“标本”。纵览我国整个都城史,汉魏洛阳城无疑是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独特篇章。洛阳历经前后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汉魏洛阳城既处于洛阳建都史的中间部分,又处于我国都城史的中间部分,其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不容忽视。将目光从时间转向空间,在洛阳盆地的腹心地带,坐落着的是“五都荟洛”的奇观。30多公里的范围内,自西向东分布着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五大都城遗址。夏商周三代建都在前,不禁使人联想,汉魏洛阳城的选址是否存在着某种“继承”关系?答案是肯定的,数十政权、王朝定都于此,皆指向洛阳“天下之中”的超然地位。东汉疆域图 图源: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时提出的“天下之中”理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关都城选址规划的理论。“天下之中”并非简单的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统治疆域的中心地带。《周礼·司徒》中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也就是说,要成为“天下之中”,除地理区位外,还要“阴阳和中”,即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百物阜安”,即具备优越的社会人文条件;“可建王都”,即具备有利的政治控制条件。短短四个字,实则已经广纳了一个都城所需要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部分条件,而洛阳正是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存在。洛阳龙门石窟 图源:摄图网广泛的现实条件之外,洛阳“天下之中”说还包含着正统礼法上的深刻涵义。据《逸周书·作雒》记载,周武王曾告诉周公,他决定建都洛邑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曾是夏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作为第一个真正的、被承认的国家,夏在后世统治者中具有中心地位,长期作为夏朝都城的洛阳就拥有了不可言喻的正统性,在此建都便是符合礼法的“继承正统”,具有统治天下的法理性。汉魏洛阳城是东汉在西周成周城的旧址上,扩大城池,重新修建的。做出这样的选择,必然是东汉统治者借鉴了“天地之中”理论并进行综合考量的结果。周代成周城址平面示意图 图源:《考古学报》1998年第3期从地理上看,洛阳土地肥沃,河流密布,周边的山地丘陵易于防守,形胜卓然。古洛河在汉魏洛阳城的南门宣阳门附近流过,更添一重依托。从政治上看,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最主要的政治资源是以南阳、颍川、河北等为基础的关东豪族集团,都洛阳对其进行政治控制是极为有利的。汉光武帝像经济方面,洛阳自西汉起便成为重要的产地和粮食存储地,亦为商业中心,能够供应都城庞大人口的粮食需要。文化方面,洛阳文化传统悠久,西汉时更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此建都能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正统性来说,东汉作为西汉的继承者,定都长安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莫要忘记,当时长安周边尚有割据势力残留。此外,西汉初,汉高祖刘邦一度有定都洛阳的打算,东汉都洛阳也可说是圆了高祖的未竟之愿。汉高祖像“天下之中”说是自洛阳这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又反过来,指导了历朝在洛阳的建都实践,汉魏洛阳城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洛阳“天下之中”的格局是周人开创的,汉魏洛阳城则彻底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汉魏洛阳城影响下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航拍 图源:摄图网自此后,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广受汉族统治者和士大夫的垂青,还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认可,北魏孝文帝迁都便是明证。其影响力更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成就了那座繁荣至极,有“神都”之称的隋唐洛阳城,成就了洛阳“十三朝古都”的神话。汉魏洛阳城的选址深受“天下之中”说的影响,其规划布局也离不开“天下之中”说的强大延伸力。我们现在所见的唐宋以来的中轴对称的宫殿、都城,就是“天下之中”说延伸后的结果,而汉魏洛阳城正是“建立中极”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古代都城的核心空间和政治中枢是宫城,宫城自然而然成为都城空间建设与展开的原点。喜欢《史记》的朋友一定记得“吕后长乐宫斩韩信”的故事,在京剧中则有一出《未央宫斩韩信》。未央宫是西汉的大朝正宫,或许民间更愿意相信韩信死于未央宫所代表的皇权。然而长乐宫其实也完全能够代表皇权,因为先秦到西汉,我国都城大都是两宫以上的多宫城制,西汉长安的宫殿多达六座。若干宫城鳞次栉比地排列在都城内,“壮丽以重威”。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城市因此无法“建立中极”。到了东汉,洛阳城缩减为南北两宫,“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与浩浩两宫一同湮灭于董卓大火的,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双宫城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东汉的两宫已经表现出一种“择立中宫”的意识,只是尚处于萌芽阶段。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国都邺城,邺城基本上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的格局,也许就是这种意识的发展。图源:电视剧《三国演义》94版不过近年来曹魏至北魏洛阳宫城的考古发现,证明古代都城的单一宫城制始于曹魏洛阳城,而非传统认为的始于曹魏邺北城。曹操晚年可能产生了迁都洛阳的打算,于是开始重修洛阳的宫殿。从曹操到魏文帝曹丕,及至以后诸帝,皆是在东汉北宫旧址上营建洛阳宫,南宫渐渐被废弃,单一宫城制就此形成。洛阳宫里建的太极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太极殿,集中体现了“建中立极”“君权神授”的统治理念。从分散的“多宫城”,到相对靠拢的“双宫城”,再到彻底集中的“单一宫城”,宫城在整个都城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宫城封闭程度不断增强,所谓“一入宫门深似海”,也成为皇权日益加强的表现。魏晋洛阳城的宫城形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所有都城几乎都产生了影响,尤以东晋建康城和北魏平城为重。东晋建康城的皇宫台城延续西晋之制,修建了太极殿和东西堂;北魏平城的宫庙极大模仿了魏晋洛阳城宫庙。后来的北魏洛阳城自然也逃脱不了这种影响,魏晋洛阳城的创新之举借着北魏洛阳城又传到了东魏邺城和隋唐洛阳城,“弟子”真可谓多矣。随着单一宫城制一同诞生的还有深刻影响中华文化的城市中轴线。魏晋洛阳城的中轴线不仅“指导”了北魏洛阳城,更成为隋大兴、唐长安城、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北魏洛阳城中轴线阊阖门复原宫城的每一次变化,实际上都是都城核心空间发展和重构的过程,带来的“连锁反应”不久后将凸显到世人面前。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洛阳,开启了汉魏洛阳城最后的辉煌。北魏洛阳城是在魏晋城址的基础上重建的,但布局形制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代早期的都城,如二里头遗址,居民区不筑城墙,是城宫一体化的“单城制”。到偃师商城晚期,出现宫城、郭城并存的“双城制”都城,被后世长久沿用。改变发生在北魏宣武帝景明年间,他将中央官署等从宫城中整体迁出,把旧有的汉晋洛阳大城改造成内城,专门用来集中安置中央官署,打造为相对于宫城与郭城之间的内城,也就是隋唐以后的“皇城”。以此为中心,又在周围新建一圈外郭城,并修筑320个(也有220个的说法)里坊,专门用来安置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市场等新的城市功能区。宫城、内城、外郭城的“三城制”布局从此形成,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都依此建设,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当单一的宫城、内城、外郭城组合到一起,和从前的都城中轴线相比,更为接近城市居中位置的中轴线出现了。中轴线又反过来伸展和延长了都城空间,使三者更为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将目光从中轴线移向外郭城,那一个个整齐划一的里坊使人无法不聚焦,这正是北魏洛阳城的另一个创举。将西周以来的里制和汉代以来出现的坊结合起来,外郭城被大规模地辟为里坊区,统治者按照新的里坊制度布局和管理外郭城。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地整齐建成都城居民的里,打造出城郭兼备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在此影响下的隋唐长安城、洛阳城又将其发展到极致,更加整齐划一、布局严谨,统治者借助这种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城市的严格控制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外郭里坊的变化,牵动了一系列都城功能区的变化,尤其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和与皇权密切相关的都城礼制建筑。先秦到秦汉,都城的市场一般分布在宫城之北,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东汉洛阳城的市场发起了向城郊的尝试。到北魏,洛阳城的外郭里坊引发了市场布局的根本性变化。统治者有计划地把三大市场安排在西、东、南三郭中人口稠密的里坊内。大市在西郭,马市和小市在东郭,四通市在南郭,四大市场都位于宫城以南的区域。“前朝后市”被彻底打破,“前市后朝”制度发展起来。市场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周边的里坊性质,如南郭区是礼制建筑区和相对独立的四夷里区,因此设置性质不同于大市和小市的四通市。市场又反过来影响周边里坊,如大市周边的里坊就是按工商业性质分设的。这样的设置使里坊和市场的结合更加密切,居民商品交换更为便利,大大有益于市场的蓬勃,成为北魏洛阳经济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代都城中必不可少的礼制建筑,早期是与宫殿共存于宫城之中的。秦汉时,象征王权的宫殿地位上升,象征血缘政治的宗庙地位下降,宗庙逐渐移到了都城之外。东汉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宗庙,为后世沿用。北魏洛阳城建立三城制后,宗庙被安置在宫城之外、内城之中,这种宗庙布局制度对后世亦是影响深远。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东、西魏分立,政治地位特殊的洛阳成为诸强必争之地。连年征战之下,曾为三百年锦绣皇都的汉魏洛阳城再度沦为废墟。隋朝时,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建成东京城,曾盛极一时的汉魏洛阳城彻底失去了正统地位。图源:筱溪听泉四百多年后,司马光途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叹。如今的汉魏洛阳城虽只余遗址,仍可一窥当年雄华。它遗留后世的影响,还鲜活地展现在许多都城中,处处可见它的影子,那是不灭的荣光。【2】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7】崔静一、郭顺祥、彭子尹、冷文《洛阳历代城池建设》【9】陈苏镇《从未央宫到洛阳宫:两汉魏晋宫禁制度考论》【11】中国社会科学报《都城史上“承上启下”的汉魏洛阳城——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
转自:艺旅文化
汉魏洛阳
阅 汉 魏 洛 阳,知 古 今 兴 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