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陨落的“金星”

文摘   2024-05-11 16:21   河南  

我国著名文史专家徐金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4年5月7日18时59分与世长辞,享年82岁。三川含戚,河洛同悲!徐金星先生一生挚爱文博事业、守望河洛文化,他的仙逝是文博界、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也失去了一位尊敬的长者和好老师。

 徐金星先生


徐先生,您虽已80高龄,但始终保持平和淡泊、宁静典雅、积极乐观的心态,一直身体健康、思路清晰,笔耕不辍。春节前去看望您,还约定今年10月一起参加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参加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与老朋友会面。怎么也不相信您春节后却因脑梗住院了。您一直与病魔抗争,清醒时还惦记没有完成的书稿;更不能相信5月7日下午电话说您因肺部感染导致心、肾等多脏器衰竭病危;还没来得及到医院再去看看您,晚7点半就接到噩耗,您于18时59分去世了。一直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当看到您安详地躺在床上,向您鞠躬,一起把您的遗体抬到灵车送往殡仪馆的那一刻,才发现这是真的。徐先生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您就像一颗耀眼的“金星”陨落了。

按照您生前丧事简办的遗愿,5月13日就要在洛阳殡仪馆为您举行告别仪式。当翻看您的档案、整理您的生平,您和蔼慈祥的面容和激情四射的发言不时回到我们眼前,一起回忆与徐先生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生致力于文物保护、文博研究,潜心研究宣传河洛文化,内心无限悲痛和感慨。谨以此文悼念徐先生。



徐金星先生,汉族,1942年9月出生于河南洛阳偃师,民盟盟员,文博研究员。曾数次历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洛阳市政协委员、常委。民盟洛阳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1963年9月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1968年7月先后在河南省军区干校、宜阳县劳动锻炼、文艺创作。1973年3月调至洛阳博物馆工作,从事文物研究、宣传、展览等工作。1978年8月在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工作,直至2003年退休,期间在文博系统工作30年,担任所长达17年。作为文博研究员,长期工作在文博第一线、田野保护第一线,主要从事古代文物、佛教文物、都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以及古都文化、河洛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客家文化研究等。以其在文博领域和历史文化研究、宣传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外事旅游战线先进工作者、洛阳市文物局记大功。

在洛阳博物馆工作期间完成接待、讲解任务外,参加了“洛阳出土文物陈列”由王城公园向文展大楼搬迁与展出的规划设计工作,撰写了《洛阳历史简介》《洛阳出土文物陈列简介》等,后《洛阳出土文物陈列简介》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75年参加了洛阳市文物古迹普查工作,对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等数十处古迹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工作。1978年为迎接白马寺的对外开放,编制了文物展览、古建修复、绿化等全面规划,并撰写了白马寺概况和各个殿堂的说明。白马寺开放后撰写了《白马寺》,198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是白马寺首本科普读物,对宣传白马寺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徐金星先生长期在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工作,对汉魏洛阳故城和白马寺两项首批国保单位的保护、研究付出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边工作边研究,以其深厚的学养、广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开阔的思路,拓宽领域,开展丝路文化、佛教文化、客家文化等相关领域的业务研究。

1995、1996年领衔起草了《汉魏洛阳故城保护规划》《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管理办法》,为汉魏洛阳故城的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永续保护,为汉魏故城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1999年主持了汉魏洛阳故城第一个文物保护工程——永宁寺塔基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是汉魏洛阳故城大遗址保护的先河。倡导成立的汉魏洛阳故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是保护管理的新模式,对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徐金星先生主编的
《洛阳市志·文物志》《洛阳市志·白马寺志》

2000年主编的大型文集《汉魏洛阳故城研究》,收录了50年来文物考古部门的发掘报告及专家学者的论文,是国内外关于汉魏洛阳故城研究的第一部完备的文集,为汉魏故城的研究保护提供了科学详实的基础资料。主编的《洛阳市志·文物志》,记载翔实,考证周密,文字流畅,内容丰富,是总结、研究洛阳地区上下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巨著,荣获全国地方志一等奖、河南省社科一等奖、洛阳市社科特别奖。主编的《洛阳市志·白马寺志》,对白马寺的创建、沿革、高僧、佛籍、建筑、文物、管理等作了全面、系统和科学阐述。集学术性、资料性于一体,是一部能永久保存的文物档案资料,代表了国内白马寺研究的最高水平,填补了白马寺以往没有全面系统专志这一空白。在佛教文化研究方面,主编《洛阳佛教》。对玄奘大师的生平进行深入研究,参与方案编制修复玄奘故里。合作完成18集电视连续剧《唐玄奘》的编剧,是我国第一部反映玄奘大师勤奋好学、舍身求法、刻苦治学,为我国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影视作品,1994年播出后受到普遍好评。

徐金星先生是第一个把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和汉魏洛阳故城联系在一起研究的学者,开拓了客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坚持不懈研究宣传洛阳“客家祖根地”,为我市成功申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做出重要贡献。
参加河洛讲坛,宣传客家文化

徐金星先生长期关注并致力于洛阳古代都城遗址的保护研究,是河洛文化研究宣传的积极倡导者、热心推动者和身体力行者。参与谋划举办的1989年第一届河洛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直举办至今,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徐金星先生等老一辈学者和有识之士功不可没。他参与主编的《河洛文化通论》,是对河洛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为数不多的专著。随着对河洛文化的深入研究,他认为最能代表洛阳本质,最能体现洛阳形象的是“洛阳——中华民族圣地”、“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由此提出了“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的观点,他认为这是最能彰显洛阳本质特色、体现洛阳历史地位的品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提出构建“河洛学”的科学体系,表达了一个学者的责任感、使命感,流露着一个河洛人对洛阳深深的爱。

部分著作
徐金星先生一生勤于治学,为文物保护研究、阐释和宣传,为洛阳历史文化的发展与研究、传播、弘扬,求真求实,科学严谨,笔耕不辍,著述丰厚。他领衔编著的《洛阳五千年》是当今文字版的古代洛阳历史长卷。他主编或参编了《河洛通览》《洛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与河洛文化研究》《中华洛阳》《天下洛阳》《隋唐大运河洛阳段词条释读》《河洛与客家研究》《河洛文化论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辞典》《中原文化大典·名城》《中原文化大典·城址》卷等三十余部,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的代表作。他先后在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专业学术刊物宣读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河洛地区与中华民族》《河洛文化——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洛阳——中华民族圣地说》《汉魏洛阳故城与丝绸之路》《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汉魏洛阳故城和中原汉人南迁》等阐述了他对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丝路文化等的真知灼见。
2006年10月,徐金星老师积极参加丝绸之路申遗文化采风活动,为丝路申遗助力
徐金星先生曾任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洛阳市政协常委、民盟常委。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曾任洛阳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河洛学与民族圣地研究会会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洛阳根在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洛阳河洛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洛阳客家联合会名誉会长、洛阳周公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洛阳玄奘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致力于在他所热爱的洛阳历史文化研究,为都城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佛教文化、丝路文化、大运河文化等的研究、传播、弘扬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殚精竭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2019年12月参加汉魏洛阳故城突出价值研究与保护传承专家座谈会

徐金星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文史学家,堪称“洛阳文史活辞典”。他始终站位河洛文化、洛阳文化发展大局,学思超前,活到老学到老,待人真诚,谦和平易,襟怀坦荡,尊重他人,始终保持“谦逊恭谨,诚以待人;勤勉务实,励精笃行”。他身上有着“上善若水”般的高贵品质,他是“温良恭俭让”般如玉的君子。

讲座
徐金星先生是诲人不倦、甘为人梯的良师益友。他兼任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耐心教诲后辈,悉心培养后学。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善的为人,对学术的严谨和不懈追求、对洛阳历史文化的挚爱、执着一生的研究,影响了所有与他接触的人,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他严谨的学术造诣,高尚的品德修养,成为洛阳文史界的一面旗帜。
2021年4月在汉魏洛阳城志愿者团队成立仪式上鼓励志愿者
徐金星先生对物质生活从不苛求,身居陋室,始终乐观、豁达,精神富足。生活简单质朴,粗茶淡饭、衣着朴素,他一生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书、育人,竭尽所能地宣传弘扬河洛文化,他追求的是大化大爱,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徐先生,您多年企盼梦想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今年10月即将建成开放,第33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10月在洛阳举办,您却不能参加开馆仪式,亲临恳亲大会现场,与来自国内外的客家朋友会面。您提出的构建“河洛学”的科学体系也在实施,这些是您多年不遗余力奔走努力的结果,相信您会在天堂继续为洛阳鼓与呼。
先生虽音容已逝,其精神永存!您就像一颗永不陨落的“金星”,永远成为我们的指路明灯。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为文博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河洛文化的研究弘扬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徐金星先生千古!


  


文字:吕劲松 王阁 王莉萍

排版:黄思源

审定:吕劲松


汉魏洛阳
阅 汉 魏 洛 阳,知 古 今 兴 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