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说内经素问05阴阳应象大论篇③半死半生

健康   2024-09-21 00:15   北京  

  【byb.cn XJ】这是《黄帝内经素问05阴阳应象大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前两篇,分别论述了阴阳为“天地之道、治病必求于本”和男女这人间最重要的阴阳,他们之间性生活的“七损八益“,揭示了男女之间如何做到阴阳互补,从而延年益寿。本篇,继续解读阴阳调和与阴阳失调之间有关系,重点指出:“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换言之,就是当疾病在皮毛时容易治,而一旦病入五脏再治,基本上就是半生半死了,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治未病”的理念。

徐说内经素问05阴阳应象大论篇③半死半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点评】此段仍然是用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来映射人体的阴阳变化。

天人相应图


  ①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这段话,字面上不难理解,但要从原理上理解,还确有困难。下面从网上摘了一段对此话的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中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故“天不足西北”;东南天多地少,故“地不满东南”。人呈靠北朝南位(古人常规位)如上图:左侧靠东,“阳者其精并于上”;右侧靠西,“阴者其精并于下”。左耳目获得精气大于右耳目,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右手足获得精气大于左手足,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本段为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学说的推测,实际上与人的生理不很相符,多数学者认为临床意义不大。但暨南大学医学院张万水等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论述,用此原则指导临床用于温热药治疗疾病。可供参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东南西北划分,重要的一条,是以我国地理中气候的差异为依据的,在相同的时间,温度最高的为南,最低的为北,升温多于降温的为东,降温多于升温的为西。因此,不论在一年中的何时,南方温度总是最高的,故南方定为南,同理,北方定为北。东方的温度常年高于西方,早于西方升温,因此东方定为东,西方定为西。这是我国地理东南西北的划分依据。

  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与自然习习相通,是自然的全息产物,也是自然的缩影,因此,人的结构、生理、病理皆与自然相似。

  系统与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系统越大则影响越大。如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环境对人的影响最大,地球有东南西北之分,人有东南西北之分;人生活的地球处于太阳系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也是其最高温区,心为人体阳中之太阳,也为最高温区;星球是宇宙的基本单位,细胞则是人体的基本单位。

  人的东南西北划分是,左足为东,左手为南,右手为西,右足为北正因为人体中有这样的方位划分,左为东南,右为西北,故东南的阳气并于上时则下虚,西北的阴气并于下时则上虚,所以左手足不如右强,右耳目不如左强。(注:人的东南西北划分,与人的最高温区心脏有关,心是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火,它偏于左,因此,在人体的三部九候内部,左侧体温高于右侧,而在三部九候的外部,右侧温度高于左侧。多数人的右腋温度较左腋温度高0.2度左右,此现象也缘于此。)

  ②帝曰:何以然何以,为什么;,这样

  ③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见前段注解

  ④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见前段注解

  ⑤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都;


  【整段翻译】西北地多天少,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东南方的天多地少,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黄帝问道,为何会这样呢?
  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上部,出现上明下虚,所以耳目聪明但手足不便利。西方属阴,精气集合于下部,所以耳目可能不聪明,但手足便利(中国自古有北方多将军,南方多文人,可能和此有关)。所以,如果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邪如果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会较重,如果邪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也就是说外邪易攻击人体薄弱的部位)。


  【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点评】这段是总结的话,总结天人相应的理论

  ①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有八纪,就是指二分、二至、四立,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和冬至,代表着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地有五理,就是指五行;万物之父母,这段还是来自于“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段话。

  ②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段的意思,已经在前面论述过了。


  【整段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行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


  原文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点评】本段继续以自然现象的变化,来论述天人相应理论。

  ①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惟贤人,只有懂得养生道理的人;

  ②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嗌(yì),咽喉;


  【整段翻译】懂得这些养生道理的人,他配合着天来养头(头要凉),要像大地来保养足部(脚要热),中部的五脏要依靠人的饮食摄入来调理。天之清气通于肺,地之水谷之气通于咽喉,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谷物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


  【原文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点评】继续解读天人相应的理念。

  ①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六经,指的是三阴三阳;为川,人体的经,都是从上往下的,像河川一样贯通人体上下;

  ②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右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右之,左青龙,右白虎,左主肝气为升,又主肺气为降,所以,下雨,实为下降的过程,所以称为右之;名之,命名,称作;

  ③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此话皆形容人体的气机走向,与天象的关系。

  ④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以;,治理,治病;不法天之纪,法在这里当动词,指,不依照天体运行的规律做;


  【整段翻译】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下的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如果不符合自然规律,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点评】此段重点说明了,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不要等病入五脏了才治,那样,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基本上无力回天了。

  ①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这段说的是疾病侵入人体的一个过程,治病要先从轻开始,等病及五脏了,就不好办了。

  ②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换言之,病入五脏了,人的生死机率就各半了。


  【整段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点评】:指出外邪对人体的各种侵害过程。擅长用针的如何治疗。

  ①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感受,外感,感染,下同;心肝脾肺肾的病,与自然界的邪气有关。

  ②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而六腑的病,多是吃出来的。

  ③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外界的湿气,会侵害人的皮肉筋脉。比如,空调。

  ④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这是中医的左病右治,和右病左治理论。

  ⑤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见微得过,观察了解;,指表象或病初起;得,知道;,指病症所在;不殆,不危险。


  【整段翻译】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六淫),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会损害皮肉筋脉。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点评】此段说的是诊脉观病的情况。

  ①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先别阴阳,别在这里当辨别讲;部分,指病存在的部位。

  ②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喘息,指呼吸;所苦,指病人痛苦之处;

  ③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权衡规矩,脉学术语,指冬秋春夏四时相应的脉象。《脉要精微论》曰:以春应中,言阳气柔软;以夏应中,言阳气盛强;以秋应中,言阴升阳降,气有高下;以冬应中,言阳气居下也;病所主,指病的病发生在何处;

  ④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尺寸:脉学术语。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诊脉的寸关尺示意图


  ⑤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无过,没有过错;不失,没有过失。


  【整段翻译】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点评】:本段说明根据病情轻重来治疗的流程

  ①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始起,开始,初起;,针刺,这里应该是指刮痧;

  ②其盛,可待衰而已待衰,等待其衰退;

  ③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是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是顺病势向外发泄。意思是病邪浮浅的表证,可以用向外发泄的“解表法”从汗解除;重,指病在里,病邪内结;,指用泻下或其它攻削的方法治疗。例如腹中瘀血结块,当用“破血消症”药攻削,使它逐渐消除;,是病邪将尽而正气未恢复;,是扶助正气,使正气旺盛而病邪尽去(扶正驱邪)。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可改用温阳健脾,如胃苓汤(苍尤、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朮、猪苓、茯苓、泽泻),以加强脾的运化水湿功能,消除余肿。

  ④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形不足者,指形体虚弱之人;补之以味,用厚味补益。

  ⑤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凡停留在这些部位的痰涎食积等有害异物,可用“吐法”把它消除。,在这里特指吐法;,是病邪在人体的下部;,指用通利二便的方法,使病邪从下而出;竭之,指让病邪枯竭;中满,指气阻滞于内而胸腹胀满,也就是病邪在中部;,是指调利其气,使胀闷消失。例如气与痰湿阻滞中脘,胸腹胀满,可用“和胃理气”法。或饮食积滞而引起脘腹胀痛,可采用“消导”之剂。

  ⑥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渍形,治疗学术语。指用汤液或熏蒸浸渍取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表证,用此法以散邪气(发汗法);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在这里,栗悍者,指慓悍,指邪气急猛而言。对于邪气急猛的病证,采用适当措施,以遏其势,以缓其急,待病势收敛,病情缓解后,再审因论治。“”,有制止,抑制之意。《尔雅·释话》:“按,止也”。“”,有收取,抓捕之意。《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收字注:“收,取也”。《说文》:“,捕也”。在这里,“收”引伸为“攻”解;实者,指实症。

  ⑦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这里的,指患病的人体;守,守住,控制;,即病的范围。

  ⑧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掣引,有导引、挽回、升提之义。由于气虚的形成各有不同,故治疗时,有缓中补虚、甘缓调理、辛温升提、苦辛开泄等等不同治疗虚证之法。一般而言,对气虚欲脱之危重病人,应当峻补,对元气虽虚,但病邪未尽,不任重补者,当用缓补,即用“掣引”之法。


  【整段翻译】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刮痧);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用解表法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通二便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和胃理气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解表发汗法,使其外泄;对于邪气急猛的病证,采用适当措施,以遏其势,以缓其急,待病势收敛,病情缓解后,再审因论治。观察病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判断病人的气血所在,控制其病邪的范围,所以血实者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本次总结

  在本篇中,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是提出了人体的阴阳,与中国地理上阴阳的关系指出西北多阴,而东南多阳有概念,即“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第二继续强调了治未病理念,提出了“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的观点。


  关于第一点,人体东南西北的划分是天人应象理论的充分体现,有没有科学道理呢?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但也有观点认为,其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

  左足归肾,左足之病多从肾从水论治

  左手归心,左手之病多从心从血论治

  右手归肺,右手之病多从肺从气论治

  右足归肝,右足之病多从肝从血从津论治

  双手之病,多从心肺论治

  双足之病,多从肝肾论治

  右耳目之病,多从气论治

  左耳目之病,多从血论治。

  同时,提出了左病右治,和右病左治,也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当代的老中医周尔晋曾经写过一本《人体X形平衡法》治病的书,主要是利用了这个观点。


  关于第二点,其实是和《徐说内经素问02四气调神大论②治未病论一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也就是治未病论。换言之,人不要等病到五脏了,再去治疗,那其实就已经晚了,生死各半了。而是病在皮毛时,就开始治疗,把疾病杀死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终于在本篇结束了。它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阴阳,乃中医两大精髓之一,因此,但凡学习中医的人,都要认真研究阴阳学说。我们相信,阴阳这一观点还会在《黄帝内经》以后的章节中反复提及,毕竟,阴阳的重要性在于“治病必求于本”。


  在结束了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之后,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将精读《黄帝内经》第六篇阴阳离合论。


别有病网
\x26quot;别有病”网站(www.byb.cn),2008年8月8日上线。由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主办。   采用纯自然的绿色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无论中药、西药均不吃),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机能,最终使客户的健康状况得到本质的改善和飞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