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初中生杀人警示:当孩子举起屠刀,整个世界都有罪
文摘
社会
2024-03-20 01:43
江苏
河北邯郸三个初中生残忍杀害同学,埋尸灭迹,引发公愤。因为当事人皆是未成年人,涉及校园霸凌,而且杀人情节极其恶劣,故此社会反响敏感而又强烈。
有声音表示,这三个凶手明知小孩杀人后“公家”不能拿他们怎样,然后动起手来丧心病狂。如此有预谋作案,符合法律定义上的主观恶意。但冷静一想,这三个农村土孩子真的完全知道行为后果与法律惩戒的关联了?刑事追责的条件和区分知识真的普及到他们的头脑了?不管怎么争议,三个恶魔的所为已造成严重后果,相信检察部门会很快依法审核是否予以刑事追责。强调的是,根据现行法律,这三个未成年凶手,将毫无疑问获得免死金牌。可料想到死者家人此刻是多么悲伤与愤然,希望这三个人畜能受到法律严惩,要不难平心头之恨。无奈,古今“杀人偿命”法则碰到当今的“未成年人”标签则会卡壳。个人情感终代替不了法理律条,群情激愤也不能成为法外用刑的理由。死刑不上未成年人。面对法律不可撼动也不容更改的威严,调低入刑年龄标尺,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戒力度,不是某个人因为一个事件能轻松做到这些的。明知这个司法背景,仍坚持叫嚷“弄死他们”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利用天下父母的疼爱之心收割眼球,给自己蹭流量。这类人释放网络戾气,输出文字暴力,和爱动刀子杀人的真凶没什么两样。另外一类人则比较理性,要求让这三个杀人魔鬼去见阎王,认为年龄小不是逃脱惩罚的理由,还说这起案件的处理结果会成为以后对待校园霸凌案件、事件的参考样本,如果霸凌者获悉这三个同道施暴后还能逍遥自在,行凶作恶更加有恃无恐。能理解这样公义情绪,但这里要认清一个逻辑关系,校园霸凌现象本是不该发生的,其被主流排斥的属性毋庸置疑,不能成为决断这三个人存留世间的唯一指标,即使杀了这三个小兔崽子,大家深恶痛绝的校园霸凌也不会完全绝迹。“人之初,性本善”。其实初涉人世的孩子恶的习性远远胜过善的习惯。生活中不难发现,孩童的虐待、占有、攻击等顽劣表现尤为突出。哪怕是成年人,心中各种恶念依然稳稳占据思想阵地呼之欲出,更有人善于用权力地位或金钱美言来掩饰自己禽兽之心。最终是法律、规则、教化、道德等主流意识逼退恶张扬善,维系人群及社会的基本秩序。对恶魔的人道,就是对常人的施恶。公众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危害的担忧由来已久,面对邯郸悲剧,与其竭力呼吁严惩恶者,不如冷静审视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视线移出邯郸,校园内的拳打脚踢声早已不绝于耳,校园外的惨剧其实一直在酝酿、在上演。是谁在用污秽不堪的画笔涂抹孩子们善于接受事物的饥渴心灵?是什么妖魔让天真的孩子心理扭曲人性灭绝?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差,他们的违法犯罪不乏有监护不全、关爱不足、管教不严、保护不力等因素,不能简单归罪其自身。看看我们身边的下一代,小小年纪就学会仇恨,被导演背炸药包炸碉堡,持红缨枪去批斗戴高帽的地主,然后去高喊打倒这个主义痛骂那个帝国,最后一双双美丽大眼竟容不下一套衣服、一瓶矿泉水、一个红圆点。这样怪异的园地能结出什么好果子来?校园暴力为显性的未成年人伤害故事中没有赢家,邯郸那三个关在铁栅栏里的害人精也许还闹着要回家要手机打游戏什么的,他们和死者一样都是孩子,或说这四人都是受害者,都是灌输了一切极端思想唯独没有培植向善情怀的变味教育牺牲品。关于留守儿童的沉重话题,又随邯郸事件浮出文字水面。普查统计出的近5亿农村常住人口中,有3.3亿人平均月收入只有800元,其中夹带4200万17周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留守在乡野之中,经济窘迫直接造就出优质教育资源的荒漠,父母背井离乡打工,留守的孩子就这样抛在农村野生散养,要么随爷爷奶奶生活,要么淹没于光怪陆离的手机信息,也在为庞大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据作贡献,还出现“弑母”等突破人伦的惊天记录。邯郸凶杀案留给我们太多思考,这个案件的驱动意义不该是入刑年龄的重新设定,该是对未成年违法犯罪成因的探寻,该是对新生代们教化塑造的干预,这才是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无辜的。但当法律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被权力绑架被金钱熏染时;病态教育和缺位教育并行,甚至教育成为定制人生的权力工具时,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毁灭机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具冰冷尸体。别以为邯郸的铁锹只会埋葬邯郸的一个小生命。当孩子举起屠刀时,整个世界都有罪。要知道,每个人胸中都驻着一个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