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推荐】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

学术   2024-10-25 13:40   河南  

研究背景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相关学者基于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聚焦内涵阐释、内在逻辑、实现路径等理论层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研究,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研究相对缺乏。

对此,我们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绿色环保行业,开展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章对于完善新发展背景下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具有学术意义,也是城市地理学面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学术响应。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理科学进展》2024年第7期



01

研究数据与方法

如何构建从新质生产力空间格局到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关系映射,是研究开展的关键问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抓手。本研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绿色环保3个细分行业为例,利用截至2023年底企业对外投资数据构建城市网络,开展从新质生产功能网络到城市网络的空间映(图1)。

图1  基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新质生产功能网络构建


02

研究结论
在空间结构方面,图2展示了基于智能制造(图2a)、生物医药(图2b)、绿色环保(图2c)行业对外投资的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总体上,在三个城市网络中,无论是高强度还是高密度的功能联系,均呈现出明显的“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较于以往基于企业分支机构、交通流与人口流动、知识合作或专利技术转移等城市网络,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的中高强度网络联系呈现出以北京为中心的长距离、跨区域的放射型空间联系特征,这一格局与以往“菱形结构”存在明显区别

图2  基于不同行业对外投资的新质生产功能网络


进一步通过网络关系的强化来衡量自变量对于网络关系建立和关系强度增加的影响,同时通过区分发送者效应和接收者效应,揭示影响城市资金流出(对外投资)和资金流入(吸收投资)的因素(表1、表2)。结果表明,以驾车距离为代表的地理距离,对于生物医药和绿色环保行业的网络强化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但对于智能制造企业网络结构未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三个细分行业的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的关系强化均受到省际边界的显著负向影响。这表明,随着信息化、中国重大区域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距离对于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空间联系的制约作用相对弱化,但省际边界的阻碍效应仍然是制约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关系强化的重要因素,反映出行政壁垒、制度壁垒、政策差异性与约束性、地方竞争等因素对于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关系强化的抑制作用。


表1  变量选取及其说明


表2  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感悟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量、新质态还是皆有之?是仅限于革命性、变革性的生产力跃迁,还是当前应更多着眼于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甚至也包括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与行业中的应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尚未发生还是已经发生、尚在形成?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重视经世致用,相较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积极研究,如何基于地理学视角开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
新质生产力除了包含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先进生产力质态外,同样包括利用新技术赋能传统行业、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此可见,未来研究在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到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助力传统行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境下城市新质生产功能网络的空间关联与影响机制。


全文内容如下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 者 简 介

赵梓渝,1986年生,吉林长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网络与人口流动网络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Cities 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袁泽鑫,1999年生,山东淄博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城市网络与旅游流网络研究。

王士君,1963年生,黑龙江延寿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地理学会监事会监事、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经济地理、城乡规划领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魏冶,1983年生,吉林梨树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领域为城市网络、城市与区域韧性、东北“五大安全”等。曾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itiesHabitat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IJGIS、《地理学报》《地理科学进展》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感谢对本刊的关注与支持!










来源:地理科学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创刊于1982 年,目前为月刊。《地理科学进展》是北大中文核心、CSCD、CSSCI、CNKI、CSTPCD、CHSSACD、Scopus、GeoBase、JST等主要数据库来源核心期刊。


网址:

http://www.progressingeography.com

电话:010-64889313,64854170 

E-mail:dlkxjz@igsnrr.ac.cn


  

    竭诚欢迎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踊跃赐稿,欢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要学术会议等组织专辑/专栏。


欢迎扫码关注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交流】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