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目录】《地理研究》2024年第11期

学术   2024-11-16 14:33   河南  

《地理研究》2024年43卷第11期最新刊出研究论文16篇。这里仅将论文摘要荟萃,以飨读者。文章全文目前已可在《地理研究》官网和中国知网下载阅读,敬请关注。

期 刊 目 录



新 文 推 介



01

中美制造业结构性权力时空格局演化——增加值贸易网络中的权力转移及驱动因素

易先忠1,高四喜1,张亚斌2

(1. 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 211815;2.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长沙 410079)

摘要:中美制造业权力演化对世界经济地理重塑和地缘经济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既有运用出口增加值溯源测度结构性权力的研究,忽视了权力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维度,也无法从相对权力视角剖析权力转移。本文基于权力来源和发挥作用方式的双重视角,在全球增加值贸易网络中识别两种度量结构性权力的基本方法,运用最新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刻画了2000—2020年中美制造业结构性权力的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表明: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中“中升美降”的权力转移主要体现在输入地位而非输出地位,中国供给地位的提升并未显著影响美国的输出大国地位,而输入地位上的“中升美降”实际体现了中美国内市场相对地位的变化。②中美制造业权力空间布局具有显著差异,中国权力空间向“均衡化”和“多元化”发展,而美国权力空间呈现“网络沉淀性”和“客户黏性”的显著特征,中美权力转移难度加大。③中美权力重点博弈区的空间分布由“全球点状散布”转变为“欧洲集聚分布”,中美制造业权力关系由中升美降的“动态重组”转向均衡竞争的“焦点博弈”,欧洲是中美权力博弈的关键区域。④中美制造业权力转移的关键驱动因素,从地理、文化等多因素驱动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转变,凸显了进一步扩大和开放国内市场在全球经济权力重组中的重要性。本文研究不仅为拓展结构性权力理论进行了新的测量尝试,也为理解权力转移和世界经济地理重塑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结构性权力;增加值贸易网络;权力转移;权力空间格局

CSTR: 32071.14.dlyj.20231048

DOI: 10.11821/dlyj020231048


02

中国城市多中心结构及其经济绩效研究

洪 歌1,2,蒋自然1,张建珍1,王成金3,叶士琳4

( 1.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321004;2. 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杭州 310018;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4.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 350007)

摘要:基于2010年和2020年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和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多中心结构、城市规模与经济绩效间的关系。首先运用ESDA方法测度了城市多中心指数;接着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系统分析了多中心结构对经济绩效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多中心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不同城市规模上的差异,最后论证讨论了本研究与之前多中心结构绩效研究的一致性与差异。研究发现:①中国城市正朝向多中心结构发展。②多中心结构与更大的城市规模均能正向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③多中心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规模较小的城市影响不显著,规模较大的则能显著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正向促进效应将会降低。④资本投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交通水平、对外经贸水平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对经济绩效提升产生正向促进效用。⑤互联网、通信和交通水平的提升能对多中心结构的经济绩效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制定城市空间战略应更多地关注城市自身规模和发展阶段,立足于城市现状,合理推行多中心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发展应综合考虑城市特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模;空间结构;经济绩效;多中心;地级以上城市

CSTR: 32071.14.dlyj.20230910

DOI: 10.11821/dlyj020230910


03

中国城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地方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大数据的分析

张齐林1,孙伟增2

(1.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圳 518055;2. 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南京 211815)

摘要:数字政府建设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引领数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基于地方政府网站工作报表数据测算了2017—2022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政府发展水平,并深入研究了其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水平:①呈现出逐年提升态势,公共服务能力增速最快,其次为安全保障能力,最后是政务公开水平。②表现出东中西递减的地带性规律,且西部与东中部地区差距逐渐扩大。③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随时间逐渐增加。④突显“核心-边缘”结构,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于较高行政等级和五大城市群地区城市。⑤在全国层面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地区内部差异有所缩小。⑥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数字政府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特征、政府财政能力和网络基础设施对各政府数字化指标及在不同地区呈现异质性影响。本研究为中国地方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测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理解数字政府发展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字政府;指标体系;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CSTR32071.14.dlyj.20231174

DOI: 10.11821/dlyj020231174


04

双循环视角下消费型城市流入水-碳测度及来源解析——以北京为例

李艳梅,李瑞芳,付丽媛,魏 玥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0124)

摘要:厘清双循环视角下消费型城市虚拟水和隐含碳的空间来源,对消费型城市携手流出区实现共同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为研究案例,基于嵌套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双循环视角测度了通过国内外贸易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的空间来源;再结合水压力和碳压力指数,进一步解析了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来源地的水-碳压力情况。研究结果显示:①北京通过消费外部的水密集型产品或碳密集型产品来缓解本地水-碳压力,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在消费端水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78.08%和84.96%。②国内贸易是北京流入水密集型产品和碳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来源,国内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在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总量中的占比分别为65.34%和88.12%。③北京国内外流入虚拟水和隐含碳的空间来源具有较高集中度,主要受到贸易量空间分布、贸易结构、水消耗和碳排放系数的影响。④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主要流入来源地大部分都属于水-碳压力较高的省区市或国家。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消费型城市重视节水减碳治理并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型城市;虚拟水;隐含碳;多区域投入产出;水-碳压力指数

CSTR32071.14.dlyj.20231056

DOI: 10.11821/dlyj020231056

05

基于精细尺度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时空覆盖效能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葛昊宇1,2,曹卫东1,宋伟轩3

(1.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芜湖 241002;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1135;3. 河海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南京 211100)

摘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科学合理布局是大型灾害来临时居民生命安全的有效保障。本文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采用手机用户画像数据获取日间和夜间人口分布信息,利用路径规划获取通行时间数据,通过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并基于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避难人数信息分析应急避难场所供需比,剖析其供需失衡的成因。主要结论如下:①南京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人口密度耦合性较高,在30min内应急避难场所昼夜覆盖居民数量均较多,总体覆盖效能较好。②南京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水平总体较低,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应急避难场所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均衡性。③南京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与人口单元的供需比整体较差,特别是核心区和江北地区亟需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布局优化。文章最后针对南京主城区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增加数量和优化存量两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时空覆盖效能;两步移动搜索法;供需比;手机用户画像数据;南京主城区

CSTR: 32071.14.dlyj.20231138

DOI: 10.11821/dlyj020231138

06

“活动-环境”交互视角下南京城市街道空间热风险评估研究

张 蔚1,2,甄 峰1,2,陈文婷1,刘沫涵1,2

(1.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2. 江苏省智慧城市规划与数字治理工程研究中心,南京 210093)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尤其是城市高温热浪对居民通勤、休闲等日常活动的影响,已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挑战。精准识别并评估城市热风险对于提升城市热舒适性,保障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论文基于“活动-环境”时空互动视角构建城市热风险评估分析框架,以国内典型高温城市南京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社交媒体数据和街景数据等多源大数据,从热暴露、热敏感和热适应三个维度进行城市街道空间热风险评估,使用聚类模型识别并归纳各类潜在热风险的街道特征。研究发现:①南京中心城区街道空间的热暴露、热敏感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城区中心的热暴露与热敏感风险相对较高,但在仙林、紫金山-玄武湖等片区存在热暴露、热敏感格局的空间错位。②建成环境热适应因子对街道热风险具有适应及调节作用,客观地表温度比主观热感知更易受建成环境影响,街道结构形态与自然环境等维度指标与热暴露风险的相关性更大。③基于聚类分析的南京中心城区街道空间综合热风险格局可分为5种类型,各类型街道空间在热暴露、热敏感、热适应三个维度呈现不同风险等级的空间分异。本研究在精细化的街道空间尺度实现了城区范围的热风险综合评估,能够为提升城市街道整体热适应能力的规划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热风险;街道空间;居民活动;建成环境;聚类分析;南京市

CSTR: 32071.14.dlyj.20231201

DOI: 10.11821/dlyj020231201

07

基于城市建设主体类型的北京城市空间:时空分异与模式探究

刘博雅1,2,吴思敏1,2,邓 羽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持续快速变迁。既有研究鲜有基于城市建设主体类型视角定量研判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与模式。因此,本文基于2006年至2021年北京施工许可证结合企业工商数据源建构城市建设主体及其空间分布数据库,运用综合空间分析法针对多主体类型的时空分异模式开展定量研究。研究表明:第一,政府和民营企业在城市建设主体中占比超85%。城市建设主体呈现空间集聚特征,但存在扩张与收缩、单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等类型差异。城市建设主体均具有邻近交通趋势,伴随时间和类型变化交通依赖性存在差异,且推动了城市建设重点的时空演化。第二,北京城市空间呈现功能拓展区建设、核心区提升和近郊区集中开发三类阶段,多类型城市建设主体具有显著时空异质特征。第三,核心城区从政府及其控股企业主导演化为政府和市场机构双主导;城市边缘区由单一主导向多主体均衡发展;城市建设主体具有明显的多元类型均衡发展特征。从城市建设主体类型角度理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以期为城市空间的高效治理与优化布局提供决策支撑。

关键词:城市空间;城市更新;城市建设主体;时空分异;空间模式

CSTR32071.14.dlyj.20240037

DOI: 10.11821/dlyj020240037

08

饮酒休闲消费偏好的地域特征研究:李白指数

刘 逸1,2,陈海龙1,陈了凡1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2. 旅游可持续智能评测技术文化与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珠海 519080)

摘要:饮酒休闲消费日渐成为居民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对酒类偏好一直存在着地域认知,但地理学始终未针对这个问题提供科学的分析与解释。因此,本研究试图证实酒类消费地域性偏好的存在,并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具体而言,本研究以城市作为空间单元,在控制城市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因素影响下,结合酒类关键词搜索指数和高德地图酒类POI数据,探测地域偏好分布规律与特征。为了让研究结果通俗易懂,本研究将酒类休闲消费偏好命名为“李白指数”,继而细分为李白预期指数和李白消费指数。研究结果表明:①两个李白指数的分布特征与传统文化中对国人饮酒行为的地域偏好认知不一致。李白指数未呈现明显的南北、东西分异或者遵循胡焕庸线的地理分布特征,偏好最高的地区不是气候寒冷的东北或者经济最发达的北上广,而是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川渝地区。②自然环境维度中,温度越低,李白预期指数越高;温度越低、日照时长越短,李白消费指数越高;而降水、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对两个李白指数均不产生实际影响。③社会经济维度中,房价水平、夜间灯光与两个李白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的发现纠正了传统对饮酒偏好地理分布特征的认识误区,验证了温度、日照等自然环境因素和房价、夜间灯光指数等社会经济因素对酒类消费的影响,是新环境决定论的一次积极运用,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同时,本文也是多源异构数据综合利用的一次有益尝试。

关键词:饮酒休闲消费;地域消费偏好;新环境决定论;李白指数;营销地理

CSTR: 32071.14.dlyj.20231120

DOI: 10.11821/dlyj020231120

09

“资源导向-市场导向”视角下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识别与错位研究

郑 鹏1,2,孙怡欣1,莫 媚1,席建超3

(1. 郑州大学管理学院,郑州 450001;2. 中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郑州 450001;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旅游品牌基因是品牌建构的基础要素。文章针对青藏高原各地市旅游品牌建构中资源价值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现象,基于品牌基因理论对青藏高原20个地级市进行研究。利用近三年资源导向视角的规划史料与市场导向视角的游记文本数据,通过LDA主题模型、共词分析、品牌错位指数计算方法,探究“资源导向-市场导向”视角下的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构成,并进一步分析双重视角下的品牌基因错位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资源导向视角下,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识别框架由品牌主体基因、品牌附着基因、品牌混合基因、品牌变异基因4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构成。②市场导向视角下,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识别框架由4个基因维度和13个基因子维度构成,相较于资源导向视角多了“风味饮食”子维度,少了“民族村寨”和“节庆赛事”两个子维度。③“资源导向-市场导向”视角下的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之间具有显著的错位特征,且各基因维度的错位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性。总体上青藏高原各地市品牌建构处于负向错位状态,主要以本土资源为导向。文章以“资源导向-市场导向”的对比视角来识别青藏高原区域旅游品牌基因并对两者的错位现象进行研究,既关照了青藏高原各地市品牌实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聚焦于区域旅游品牌错位现象,丰富了旅游营销理论体系。

关键词:“资源导向-市场导向”视角;旅游品牌基因;品牌错位;空间分异;青藏高原

CSTR: 32071.14.dlyj.20240027

DOI: 10.11821/dlyj020240027

10

居住区建筑高度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及调节效应研究——以杭州为例


党云晓1,王恒博1,孔令强1,张文忠2,3

(1.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 310018;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城市竖向开发改变了居住环境,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探索城市竖向开发与居民健康的关系。文章解析城市竖向开发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路径,并引入建成环境要素在建筑高度与居民自评健康关系之间的调节效应,以杭州为例,基于建成环境大数据与2023年城市体检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门槛模型及调节效应模型,验证居住区建筑高度对居民自评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居住区范围内平均建筑高度与居民自评健康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并且因居民的居住楼层和楼栋高度不同而异。②居住区建筑高度与居民自评健康的关系受到建成环境调节,公园广场、道路连通度、土地利用混合度强化了居住区建筑高度的正向作用而空间开敞性弱化了建筑高度的正向作用。③建筑高度的健康效应在不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居住在3层以上的中青年人、低收入者、育儿家庭群体以及本地人的自评健康对平均建筑高度的正向影响更敏感。本研究以期丰富健康地理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城市更新进程中健康城市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筑高度;自评健康;建成环境;调节效应;杭州

CSTR: 32071.14.dlyj.20240398

DOI: 10.11821/dlyj020240398


11

从发现到超越:西方乡村发展思想的理论脉络与研究展望

刘 轩,刘祖云,杜焱强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乡村如何发展一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西方乡村发展文献的系统综述,旨在总结其思想的理论演进脉络并展望研究议题。总体来看,西方乡村发展思想经历了从简单向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阶梯式演化历程,在百年学术积淀与实践探索中,遵循着“发现乡村—重塑乡村—超越乡村”的演化轨迹,形成了跨学科、多理论、宽视野的理论格局。在“发现乡村”时期,城市研究的兴起引发了对乡村现象与问题的关注,并催生出早期乡村发展思想;在“重塑乡村”阶段,伴随着乡村社会转型与学术研究复苏,乡村发展思想的核心内涵与特征得到重新定义;在“超越乡村”时期,西方出现大量“不是乡村的乡村”实例,乡村发展思想在对象、目标和手段层面有了显著突破。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处于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应加强对中国式乡村地理和城乡治理问题的关注,致力于本土概念与理论的建构;突破西方城市中心主义的桎梏,总结中国乡村发展的典型案例,走“以农为本”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振兴;西方经验;文献综述;演进与展望

CSTR: 32071.14.dlyj.20240056

DOI: 10.11821/dlyj020240056

12

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核心力量叠加过程及多维效应——以沂蒙山区竹泉村为例

樊立惠1,2,苏 铮1,3,吴 军1,4,王鹏飞5,张学波1,2,刘志刚1

(1.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日照 276826;2. 曲阜师范大学黄河生态研究院,曲阜 273165;3.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4. 精品旅游业态创新与标准化建设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日照 276826;5.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重新定义了乡村地区从城乡农副产品的供应地转变为游客休闲度假场所的变迁事实。为强化该理论对东部不/欠发达地区乡村变迁实践的解释力,探究核心力量在时空尺度上的叠加逻辑,文章基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统一过程模型(RUP)和深度理论分析,构建了适用于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情境下的RUP二维分析框架,提出可供验证的研究假设,并以沂蒙山区竹泉村为典型案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21世纪以来,竹泉村经历了项目先启(商品化前期)、项目建设(早期商品化)、项目运营(高级商品化)3个阶段,这是特色资源、政府权力、企业资本和游客市场等核心力量,诉诸历史事件并不断叠加的结果。随着旅游型乡村空间商品化的逐渐深入,竹泉村的资源与景观实现创新更新、空间功能日趋多元化、生计渠道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及人居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文章验证了商品化理论适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大都市郊区以外的旅游驱动型乡村转型重构事实,提出了一种透过历史事件发生逻辑解析乡村空间商品化核心力量叠加过程的新方法,该方法模型可以有效地解构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形成与演进机制,并且能够更具体地明确能动性主体的行为逻辑。研究有望为乡村项目论证、发展合力优化,甚至政府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地方重要事项提供有益支撑。

关键词:乡村空间商品化;核心力量;叠加过程;多维效应;RUP 模型;沂蒙山区竹泉村

CSTR: 32071.14.dlyj.20230964

DOI: 10.11821/dlyj020230964


13

旱区造林固碳有效性对降水的依赖效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何钰龙1,丁振民1,2,3

(1.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2. 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南京 210037;3. 南京林业大学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南京 210037)

摘要:植被稀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和森林恢复具有很强的碳封存和生态修复能力,但是旱区造林的固碳有效性依赖于降水的空间分布。为了揭示旱区造林固碳有效性对降水的依赖效应,本文以中国陕西省为例,综合运用地理遥感技术、面板门槛回归和部分线性函数系数面板数据模型评估了不同降水条件下造林固碳的有效性,包含环境有效性和成本有效性两个方面。结果表明:在环境有效性方面,陕西省造林固碳具有显著的有效性。随着以造林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在陕西省大范围地实施,2000—2020年陕西省植被碳汇总量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造林固碳的边际贡献为462.647t/km2。陕西省干旱地区的造林固碳边际贡献为512.868t/km2,是其湿润地区的2.67倍。在面板门槛模型中,当降水量在366.468~525.470 mm之间,陕西省造林固碳的环境有效性处于最优区间内,造林固碳的边际贡献为511.493t/km2。在部分线性函数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中,降水对陕西省造林固碳环境有效性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分布规律;当降水量达到495.539mm的阈值时,造林固碳的最大边际贡献约为534.691t/km2;当降水量超过该阈值时,造林固碳环境有效性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是在降水相对丰沛的区域,光照辐射相对较少,导致植被固碳效率降低。在成本有效性方面,陕西省造林固碳成本总体上随着降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干旱地区的造林固碳更具有成本优势。陕西省造林固碳在干旱地区的成本为581元/t,比湿润地区低16.29%。因此,需要尊重“林-水-碳”交互作用规律,充分发挥旱区造林固碳的环境优势和成本优势,优化旱区造林空间活动以实现造林固碳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降水;旱区造林;植被碳汇;环境有效性;成本有效性;部分线性函数系数面板数据模型

CSTR: 32071.14.dlyj.20231061

DOI: 10.11821/dlyj020231061

14

秦巴山区阔叶林地上生物量格局分析

姚永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要:秦巴山区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发育了多样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其森林生态系统及固碳潜力等关系到区域生态平衡及国家双碳政策的具体布局。阔叶林是森林的主要类型之一,目前秦巴山区森林地上生物量研究集中于太白山、神农架、火地塘林区、秦岭中段等地,或只关注单一或几种典型树种的生物量,尚未从区域上系统分析和估算阔叶林生物量的状况。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获取的267个阔叶林样方数据,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阔叶林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法研究地形、气温、降水及人类活动强度(HAI)4个因素对阔叶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秦巴山区东部阔叶林地上生物量低,中、西部高;经度方向上呈两种变化模式即南、北两侧山系的生物量自西向东逐渐升高,中部(陇南-汉中-十堰)生物量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度方向上自南向北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模式。垂直方向上,阔叶林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模式。②区域内阔叶林地上生物量格局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因子的影响作用表现为气温>地形>HAI>降水,即除气温、降水和地形等对植物生长发育、分布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外,人类活动对区域内阔叶林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以为秦巴山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碳存储能力、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支撑,也能为国家及区域生态规划、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秦巴山区;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生物量密度;阔叶林

CSTR: 32071.14.dlyj.20231135

DOI: 10.11821/dlyj020231135


15

中国货运保险非均衡发展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叶士琳1,2,王佳韡3,祁新华2,陈奕鑫2,蒋自然4

(1.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福州 350117;2.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 350117;3. 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州 350117;4.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321004)

摘要:货物运输保险是物流运输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供应链韧性与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基于城市级货运保险统计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了2005—2021年中国货运保险非均衡发展格局及动态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对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定量识别。研究表明:①中国货运保险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式缓慢增长趋势,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实现不同程度增长,西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②中国货运保险发展水平的空间非均衡性和集聚性显著,高水平城市表现出向博台线和胡焕庸线围合的第1 象限集聚分布趋势。③中国货运保险发展水平整体空间差距悬殊并呈持续加剧趋势,其主要来源为地区间差距。④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货运保险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货运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地级城市。⑤对外贸易规模、市场活力、市场主体数量、金融资本区位商、货运规模、经济水平和经济开放度是中国货运保险非均衡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明显,保险供给和市场需求维度因子是主导交互因子的重要组成。本研究有望为中国货运保险业空间布局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货物运输保险;影响因子;时空格局;地理探测器;物流业

CSTR: 32071.14.dlyj.20240072

DOI: 10.11821/dlyj020240072

16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警察盘查与街面犯罪空间分布关系研究

范卓颖1,宋广文1,龙锦颖1,蔡 樑2,陈建国1

(1.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公共安全地理信息分析中心,广州 510006;2.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芝加哥 IL60637)

摘要:警察盘查作为主动性警务的重要策略,是各国警察为维护社会治安和预防犯罪而普遍行使的一种手段。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西方国家,且仍未有研究探讨警察盘查与犯罪时空分布的非线性关系及其空间异质性。为此,本研究以中国某一大城市的中心区为例,使用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与SHAP加性解释器方法研究盘查与犯罪的关系,发现:①对本周犯罪的预测而言,最重要的预测指标为上一周盘查数量,其次为周遭人口和本地人口比例。②结合SHAP加性解释器对其进行解释,发现上一周盘查数量对本周犯罪整体呈负向影响,且两者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上一周盘查数量为5.0个标准值/周时负向影响达到最大。③空间上,整体上来看,盘查起明显负向作用的网格多位于人流密集的商业中心。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犯罪热点与非热点区域的警务策略差异,在热点区域加大盘查力度能有效遏制犯罪,在非热点区域则不然。本研究结论可为优化警力空间部署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丰富中国犯罪地理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犯罪;警察盘查;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盘查数量;交互效应

CSTR32071.14.dlyj.20240051

DOI: 10.11821/dlyj020240051

长按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来源:地理研究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交流】 包括:空间经济、城市经济、土地经济、交通经济、城市规划、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学科领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