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来复往”栏目开篇语
学术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议是提升论文质量、加强学术交流的关键环节,高质量评审意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建设性的评审意见和修改建议可以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而高质量修改回复的重要性却有必要进一步凸显,不仅可以给作者团队再次审视论文逻辑和写作的机会,还会助力评审专家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修改思路。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是被掩藏了的“学术财富”。从分享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出发,我刊特开设“评来复往”栏目,在征得作者和评审专家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评审主题内容分批次展示优秀的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
本次选择的论文经过四轮评审和修改往复,在此过程中,审稿专家指导细致耐心,提出问题一针见血,作者修改回复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作者团队、评审专家和编辑均有收获。我们从四轮评审中精心选取了四个主题的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分期展出,第一期将聚焦“理论逻辑”。通过分享,我们希望为广大学术同行提供一个窗口,窥见优秀研究成果背后的不懈努力与互助合作。在此,《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特别感谢评审专家和论文作者的信任和支持。
优秀评审意见和修改回复示例
(一)理论逻辑
文章 提出的研究假设如下
H1a 经营困境下的企业家活动配置存在双面性,困境不仅激发了企业家的创新投入动机,同时提升了企业家的关系构建意愿。
H1b 相对于创新投入,困境状态下企业家更倾向于采用关系构建等非生产性策略。
“
专家评审意见
”
文章主效应(H1a&H1b)主要的论述逻辑有两方面。1. 经营困境将激发企业家进行更加激进或更加具有破坏性的行为,以往的研究也探索了诸如创新、战略变革、违规、寻租等一系列企业在经营压力下可能进行的激进行为,那么文章应该阐述清楚为何本文在进行求人”和“求己”的比较时选择关注企业“创新”行为;
2. 随后,文章讨论了由于创新行为周期长,成本大,经营压力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增加可短期见效的关系投入,那么,a) 生产性关系投入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是相互替代的么?b) 基于文章的测量,濒临破产的企业(Altman-Z score)应当不具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同时增加这二者的投入。
“
作者修改回复
”
答:非常感谢审稿专家的建议。现就原文“理论逻辑”方面存在的问题回复如下:
一、为何选择关注企业“创新”行为
以往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的供给在不同情境下并非均衡发展(Baumol,1990),企业家才智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进行配置。正如专家所言,学者们探索了企业在经营压力下可能进行的创新、战略变革、违规、寻租等行为,本文之所以选择关注创新行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方面,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许多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和人口红利的消失,创新投入与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也进一步彰显了创新对于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作用。
另一方面,创新也是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纵观国际环境变化的大趋势,企业发展需要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外界的各种挑战,新形势下中国企业亟需调整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交替过程,企业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培育自身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强化自身创新能力,构建内在创新体系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面对经营困境,企业最好的自救方式就是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提升核心能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朱桂龙和黄金胜,2006),实现逆境重生与战略复苏。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许多学者甚至将创新能力等同于核心能力(Meyer,1997;郭斌等,1998)。创新是企业核心能力建立、应用和提高的过程,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此类创新活动对企业的核心能力有特殊的贡献,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朱桂龙和黄金胜,2006)。当企业陷入困境,在资源枯竭的约束力和环境负效应的压力下,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创新行为才能寻求技术进步,才能为企业在效益追逐和同行竞争中赢得核心能力。困境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能力必须通过投入创新资源获得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进而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与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能力。可见,通过创新提升核心能力是企业走出困境、保证后续增长的关键路径与主要动力,是企业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关注创新行为并验证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正如专家所言,原文可能并未对关注企业“创新”行为的原因阐述清楚,我们对以上内容进行凝练,并在论文修改稿中解释为何选择关注企业“创新”行为,详见修改稿P1第1段(摘要与关键词后的第1段)蓝色字体部分。
二、关系投入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关于创新投入与关系投入的关系,本文认为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但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完全替代关系。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机制,Baumol(1990,1993)认为企业家活动的配置方向将随制度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North(1990)也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家精神配置的制度演化分析框架,他同样认为制度为企业家提供了一种激励结构,正是这种激励结构决定了企业家精神的方向。Baumol(1990)和 North(1990)基于历史分析和制度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制度环境与企业家精神配置的理论框架,后续不少学者也基本支持了这种制度环境决定论(Bowen and Clercq,2008)。这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较好地回答了“关系投入”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家精神配置于生产性“创新投入”还是非生产性“关系投入”将取决于现行的游戏规则,如果制度框架中没有对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激励与报酬,就可能会促使企业家从事更多非生产性关系投入活动;相反,如果现有制度不断优化创新服务政策体系,完善创新投资引导机制,就会促使企业家积极开展创新活动。而对于困境中的企业而言,资源的约束性必然导致“创新投入”与“关系投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若将有限的企业家活动配置于“创新”活动,则必然挤占了企业家参与构建关系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同样,如果企业家将主要精力用于构建关系网络,则意味着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非生产性时间用于与政府打交道,这一过程挤占了企业原本可以投入于创新的资源(阳镇等,2022),减少了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基础,投入于组织创新与自身能力建设方面的力度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创新投入”与“关系投入”之间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另一方面,制度环境之所以影响到企业家精神的配置,其根源在于不同制度环境下企业家选择不同的活动组合将有利于其经济目标的实现,即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家并非采取某种单一的活动形式实现组织发展,企业家才智可以在多种用途之间进行配置(Baumol,1990),通过不同的活动组合方式实现组织目标。比如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家需要面对转型时期的制度环境缺失,这种情况下困境企业为提升绩效和市场价值会寄希望于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求人”方式构建政治关系(Hellman et al.,2003),以便让政府制定和实施对自身有利的经济政策,借此弥补深处困境中的资源约束与经营劣势。但从另一个角度,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创新成为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国家和政府着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可见,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家对于“创新投入”与“关系投入”两种活动的选择并非绝对的“非此即彼”,企业家活动可能会同时配置于这两个维度,并通过特定的组合模式迎合制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