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HANGUOJI
余隋怀教授讲座
近日,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隋怀教授莅临我校,在体育馆开展了题为“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的文化讲座。余教授以时间为脉络,通过理工科的思维重新审视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全体高三师生们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全景沉浸式视听盛宴。讲座由我校高中部学生处刘智主任主持。
余教授是一名工科博导,但他举手投足间透露的文化自信与丰富的历史人文素养让人叹服不已。正式开讲前的课件上呈现着《千里江山图》的巨幅画作,富有古典意蕴的背景音乐,瞬间将所有听众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中。伴着悠悠乐音,他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明的大门。
讲座之初,余隋怀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二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博物馆?
如何培养杰出人才?余教授引用教育名家的观点阐明了教育的本质:学业成就只占一小部分,幸福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他说到,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这便是感性素质。
他用“冰山理论”生动地诠释了非智力因素(品质、价值观等社会情感技能)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去博物馆?他告诉大家是为了:以史为鉴,了解文化血脉,诗意的想象,提升品味,寻找灵感与启发。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余教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强调了思辨力、创造力、决策力、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战胜科技的唯一出路。
余教授围绕“史前造物”“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秦的制与器”“以人为本的时代”“大唐盛世”“中国美色”“传承创新”等关键词具体展开。“知来处,明去处”,余教授带领大家穿越泱泱中华的五千年,以一件件国宝级的文物为载体,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器物背后所表达的中华文化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他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讲到先秦、秦汉、大唐等历史时期。从大秦建制下形成的创新精神,到汉代设计中传递的人文关怀,再到大唐盛世中激荡的民族文化与自信……通过器物之美、文化之盛、音乐之美、礼仪之深等多个方面,结合音乐、书法、历史等多种元素,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古老中国文化中的造物之美。
有远古的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余教授介绍了人面鱼纹盆的抽象表达、象形文的形象写意,带领同学们感受远古时代的朴素之美。有周原四合院、多功能匕匙、编钟与石磬、彩绘雁鱼铜灯、鎏金银铜竹节熏等,让人体会“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髓。有用来唱诵的《诗经》里的《桃之夭夭》;有“思辨、建制、图强”的大秦帝国的各种精巧设计;有马王堆出土的重量仅49克的素纱禅衣,有龙山里耶出土的秦简……一件件古文物既有时代特质,又讲究材美、工巧,包含了多种创新因素和探索意识。
最后,余教授鼓励同学们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创新精神,不断提升人文艺术素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讲座结束前,余教授提议与会的所有师生,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齐诵《赤壁赋》里的一段文字: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以此呼吁全体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带着这种自信去学习和生活。
大家都还沉浸在文化盛宴中,历时90分钟的讲座已结束,师生们如饥似渴,倍感意犹未尽。很多学生涌向主席台,或向余教授咨询,他都不辞辛劳地一一回答;或求签名,余教授都耐心书写寄语和签名。由此可见,余教授就是教育家精神的最好实践者,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学生笔记
教师感言
今天下午西北工大余教授的文化讲座,我很有感触,同时也很有收获!一个理工科的教授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有着如此细致深入的研究,对教育本质有着如此深刻透彻的理解真的让人佩服!可见真正的优秀人才是全方位的!
哇,真的是跟着教授穿梭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我只想说这样的讲座真的是太棒了!
余教授既给我们开了一扇窗,也给我们架了一座桥。开窗看世界,让大家明白人文素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深知要想走得更远,必有“无用之用”。架桥变通途,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当面对压力时,我们将会少一点急功近利,变得更加的从容笃定。
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的历史文化讲座,带领我们游历史长河,听文物说话,看中国制造,扬文化自信!惊叹于一位工科教授展现出的深厚文化情怀!
在讲座中,一件件文物带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余教授以丰富的文物实例和生动的讲解,让每一件文物成为历史的见证,生动呈现了中国制造的辉煌历程。他通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这些凝聚着匠心与智慧的物件鲜活起来。这些文物不仅是古代工匠技艺的结晶,更象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激发了我们对中国制造的敬佩与自豪。
此外,余教授的讲座自然地渗透出对文化自信的强调。文化自信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认同,更是对未来的信心。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从容坚定、步履稳健。
通过这次讲座,我相信同学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责任,愈发坚定了维护和弘扬文化自信的信念。
聆听余惰怀教授讲座有感
认识了一个人
认知了一种教育
更浸润了一种文化
杨志为老师
人到中年,可能平时大小会开多了,内心有点麻木了,所以没有太多听讲座和演讲的习惯。直到今天下午听了西北工大余教授的讲座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也彻底了解了自己的无知。回家我跟儿子分享的第一句话是:“之前我错过了好多精彩!”理性的总结便是以后我要多听听这样的讲座,转换我的视角,开阔我的视野。当然,也包括更多感性或理性的领悟。
认识了一个人
说实话,听到学校这个讲座活动的安排,我是抱着只去随便参与看看的想法,但随着教授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富有诗情画意的又不乏逻辑缜密的表述,使我沦陷了。我不知不觉地就跟着他的思路涌入了他的思想,沉浸在他所渲染的那一份意境之中不能自拔。我此刻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认识他了,也许还很深刻。我感叹他的人格魅力,感叹他的认知境界,更感叹他的文化修养与国学修为。一个中国军工七子的长子——西北工业大学的工科教授,却在我眼前完全完全偏离了这个人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文人精神的研究何其之深;他对中国历史的把握何其之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何其之透;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又何其通彻。这些都无不展示着余教授的内在颜值担当。也许我认识了余教授,他就是我心目中真正学者的样子。
认知了一种教育
其实我们绝大部分人只是一个普通老师,还算不得是一个教育者,所以平时我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因为单念这个词,我感觉还是有点遥远,甚至有点高攀了。但余教授的讲座,使我感觉自己离这个词又近了一点,感觉又亲近了些。余教授未谈教育,却全是满满的教育,我想这也许就是最真的教育吧。现实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些急功近利,将读书看作是谋生工具,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实则是关注身外之物太多了。
余教授他开篇就讲了,读书的目的就是使人幸福,这句话很地道,既有物质方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他说每个教育者都要关注自己民族的文化,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开展教育。他认为大自然是灵感源泉;他主张以人为本,推崇极简主义。他认为做教育必须立足文化,唯科技论是要命的;他告诫学生若学习累了,就要学会休息一下;他作为工科教授对文化传承的担当,等等,无不饱含着他对教育的真爱。他的这些思想的引领,无不阐述着教育的本质!
浸润了一种文化
对于中华文明的厚重,我们平常谈中华传统文化,其实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一点,都是从只言片语当中附和而已。余教授心中的文化才是深入骨子里,使我们完全沉浸之中,使我个人心服口服。他像一位文化使者,短短一个半小时内的讲座,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阐述得淋漓尽致,着实令我为之震撼。
我平时每到一个城市,首先必须要到省博物馆游览一遍,自认为有些了解历史文化。但现在感觉自己简直是井底之蛙,一无所知,这份厚重感和体验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过,甚至不知什么味道使我几次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我们任何时候要充满文化自信,任何时候不能质疑中华文明的强大基因!在余教授的言词上,在含着古色的背景音乐中,在古文化的浸润下,我们体会了,感受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到处有闪闪发光的元素,它们发着耀眼光芒照亮着我们的民族历史。
余教授从文字的设计入手,讲述甲骨文、象形字体现了文法自然;以人为本,强调民族的文化底蕴丢不得;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众多观点使我与之共鸣。他侃侃而谈从《离骚》《秦简家书》《汉乐府》,魏晋田园风,到唐诗宋词等文化宝典。从一代代巨匠先哲孔子,庄子、墨子、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到孟郊、王勃、贺知章、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再到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唐宋八家,无不阐述他们是中华文化传承链上的粒粒明珠,他们承载着文化的再现。余教授指出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文上,也体现在物上,从地下深埋了几千年的物件中,我们领略了它们背后先祖的文化;更承载的历史变迁,看到了古代文明的流转,也感受了我们先祖们的无穷智慧。
谢谢余教授带给我们的所有内容,我感觉他就是我们当代的布经传道者吧,他把他认为很精髓的东西呈现给我们,不得不说这场讲座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运,使我们经历一场震撼人心的精神洗礼!
文 章 | 杨杰琼
编 辑 | 唐婉欣
一 审 | 杨杰琼
二 审 | 马冬晴 钟武伟
三 审 | 向雄海 杨革非
如果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