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进口还有新机会吗?

文摘   财经   2024-11-01 13:12   广东  
作者 | 杨学海
全文3680字,图表2张,阅读需35分钟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就2024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介绍,最新的初步测算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增长11.5%。其中,出口1.48万亿元,增长15.2%;进口3991.6亿元,下降0.4%。而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7万亿元,增长14.4%。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17.7%;进口0.4万亿元,增长5.3%。

从目的地和来源地看,自美国进口占16.7%、澳大利亚占11.3%、日本占10.6%,德国、法国、新西兰这些国家也是主要的进口来源地。从商品结构看,进口中,美妆及洗护用品占28.8%、食品生鲜占25.2%。从国内区域看,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及江苏,进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

量化咨询基于2023年全年、2023年前三季度、2024年前三季度数据,做了一个基本的2024年全年测算。预计202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68万亿,相比2023年,增长11.24%,其中出口2.14万亿,增长16.5%,进口5475亿,下降0.15%(仅为量化咨询根据自身模型测算,仅供参考),2018-2014年历年数据如下图:

出口增速在下降,进口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以上面量化咨询的预测来看,相比去年2024应该是微降的状态。这种情况2021年、2022年都出现过,2023的增长年似乎只是补回了三年特殊情况的消费存量。连续几年颓势也说明整体跨境电商进口市场已相对萧条,从平台商家营收及利润、新品牌引入的节奏等来看,都不及之前。而从进口保税仓、物流等服务商角度来看,更是因操作成本上升及补贴的各类问题,导致痛苦不堪,以前火爆的跨境电商会议上占半壁江山的进口链条从业人员现在都不怎么出现了,空留了一个江湖。

原因其实挺多,包括三年特殊情况的配套环节不稳定,到国内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总体新鲜度在下降、消费降级、还有包括美妆、保健品等的国货崛起,当然也包括类似韩免等产品的采销两端的透明化导致市场从业人员转向等。市场的增长受限或萧条知道导致一个明显结果,就是都不挣钱了,品牌商、代理商、代运营商、服务商都不挣钱了,也不知道这条赛道上该怎么挣钱了。

那么跨境电商进口还能愉快的玩么?怎么玩?

01

六大监管机制调节会带来增长

相比纯市场因素占主导的国内电商市场,跨境电商是监管政策、市场等多要素协同导向的。量化咨询基于多年的经验分析,认为主要有六大机制。

▎六大监管机制

六大机制均是由监管部门管理管控的跨境电商进口的各方面政策范围或限制。主要是为了在试点一方面能够管控整体体量,摸索经验,同时也不至于对一般贸易等原有进口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从包括食品、化妆品、药品等方面的安全性考量,做一定的规范性限制。

六大机制包括显性的三个机制、非显性的三个机制:

显性机制:1.正面清单,涉及可销售的具体产品范围;2、购买限额,包括单次和年度的个人购买限额;3.跨境电商综合税,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叠加机制。

非显性机制:1.部委白名单,包括海关总署及农业部等部委的准入白名单,就是对敏感类食品、保健品、水果生鲜、宠物食品等的企业准入机制;2.产品成分,是指在正面清单和白名单许可范围内产品特定成分限制;3.试点体系,比如跨境药品保税试点区域及药品试点名录。

还有其他机制,主要是监管侧的柔性执法,还有一些双边政策因素的宏观限制等,比如日本排放核废水导致的产品准入问题,这些不在讨论之列。这六大机制一直左右着跨境电商进口发展的速度及整体规模。经历过跨境电商进口10年发展尤其是“4.8新政”的朋友应该对这些有深刻的体会。

▎六大监管的调整诉求或建议

有了对六大调节机制的基础认知,我们看看跨境电商进口未来要想持续发展及扩大,还有哪些着力点,或者说对跨境电商进口现行政策的调整建议或诉求。

1、正面清单。这个自然是希望能够持续扩大,比如药品类的,保税鲜肉类,动漫卡通等文化类产品、宠物食品等。同时,建议是否可以在增加正面清单的类目数量基础上,增加新的维度,比如国家或国际区域联盟维度,对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及其他贸易友好国家、贸易顺差较大的国家适度放开更多品类,比如农产品等。

2.购买限额。购买限额是否调整到更多?现行的购买限制为单人单次5000人民币,超过则按一般贸易模式征税,从实际申报及操作等角度来说,基本比较麻烦,所以平台及商家索性都将选品及售卖范围控制在5000以内的商品;那是否能调高?比如单次限额调整到10000元,年度调整5万元,这样原本5000以上的产品比如中奢类、高价值电器产品就可以进来了,年度购买总量也可以多些。

3.跨境电商综合税。这个是否可以下调进一步下调?从目前的总体7折计算模式调至更低,或者增加比如国家、贸易友好国家等维度分级下调,或者单独调整消费税的计算折扣比例等。如果下调,可以降低用户总体消费成本,增加总体销售量。据说,有可能取消国际快件的免税额度,继续保留万国邮联体系邮件的免税额度等说法,这个无法确定真实性,如果真调,对跨境电商全额征税的政策也算是个平衡。

4.白名单。这方面因为涉及到消费者安全、国际贸易机制等,且当前给予各国白名单内企业总量已经够多了,调整的必要性不算很大,不做具体讨论。

5、产品成份。这个主要是包括已经在正面清单和白名单许可范围内产品特定成分的适时限制。从早期的濒危物种成分的认定,到三乙醇胺、NMN成分再到药食同源等的认定,导致也是此起彼伏的限制发货等,怨声载道。因为新的成分总是在出,监管往往会后置,但如果发现可能存在稳定或暂时无法确定,就会导致全网或区域性产品下架、退仓等各类问题,导致商家很是苦恼。希望是在化妆品和保健品、食品等占主流消费的品类里,能够有一种更好的机制,保障沟通及监管的稳定性。

6.试点体系。特殊品类仓库,比如药品保税仓试点。目前已在郑州及北京试点几年,上海洋山已经获批但似乎还没正式开展业务。多个综试区都提出过诉求希望能扩大试点,但根据原来海关总署发布的文件中描述:“原则上不进行新的试点审批”就断了大家的希望。所以多地都建议是希望扩大试点区域,同时扩大试点的许可药品名录。


如果上述机制能够做进一步调整,那进口依然还是会有不少的增量,消费者的需求可能会被重新调动起来,且对于一些顺差较大的国家不失为一种扩大友好合作贸易往来的良好机制或措施。当然,在正面清单及综合税计算等措施上增加国家等维度,显然会带来巨大的监管工作量,也会带来行业测算及经营的复杂度,还需要整体权衡。

02

现有政策体系下还有哪些机会

如果上述六大监管机制能调整,哪怕部分比如清单扩容、限额调高,显然是可以提升跨境电商的整体市场规模和消费热情的。抛开机制的调整,现行政策下,跨境电商进口还有哪些新的机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还是可以进一步深挖拓展,发现新的增长点。

1、销售渠道增量。目前国内主流电商平台都早已开通了跨境电商进口板块,比如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抖音跨境、快手跨境、唯品会海淘等。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被给予厚望的平台,一直都没开通,就是微信小店的跨境业务。据说腾讯今年也在基于一系列的动作比如小店的统一整合等,有意放开小店的跨境进口业务,从而就可以在视频号及公众号带跨境电商商品。原本说是今年能放开,现在看来还要迟一些,如果放开,那无疑会给大家带来很好的增量,市场会兴奋一阵,包括品牌商、贸易商还有保税仓及物流服务商等都是新机遇。虽然抢占的可能是原有其它平台的存量,但好歹是个机会。

2、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的技术性创新。海关总署在早期的文件里明确规定是不准开展线下自提的,当然各地也有零星的通过在保税区门口设点即时申报提取、快递自提柜等方式的,但体量上显然有限,且严格意义上对总署的规范性要求还有些差异。而目前一些新的技术性创新正在推动跨境电商线下店重新展露。比如通过保税区无人机、无人车等方式运输至线下店或提货点等。这种规则上完全是合理的,就是成本等根据距离及模式等不宜,总体不低。而且无人机在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监管模式与传统的车辆号牌在卡口识别核销等模式显然不一样,对监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3、物流服务提效。目前保税仓及直邮基本最快也要次日达,如果与同城配送及本地生活等体系合作,打通小时达等快速配送体系,应该也是个不错的机会。

4、品类深度挖掘。在2016年海关总署发布的跨境电商正面清单中正式加入榴莲等生鲜水果品类后,又于2019年及2022年做了调整。逐步加入了更多品类。截至目前,可通过网购保税模式进境的生鲜水果及相关类商品已经达到100多类目。其中重点包括非鲜的肉类、水果类、生鲜类产品,消费需求巨大,但因相比传统陡增的供应链难度,一直没能放量,感觉这部分是个机会。具体水果生鲜类清单如下:

最后,也是希望大家还是持续的保持信心,跨境电商进口也十年了,已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一方面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寻找增量机会,全力创新,另一方面就是大家能够来及时的提出包括对六大调节机制的合理化诉求。严格意义上来说,现在还是试点期,在各综试区试点,所以有合理建议提出来多探讨也应该是会有些反响的。

· END ·

烦请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感谢!






量化咨询
专注跨境电商进出口、综试区发展战略咨询。综合性产业园区全面策划及战略咨询服务;跨境电商进出口全流程全节点培训;行业发展分析、地方跨境电商未来发展规划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