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研组公开课
教研引领促提升
金秋十一月,十一初历史教研组悉心耕耘,绽放出三堂精彩的公开课。这三堂课不仅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以及紧密链接中考真题的问题解决策略,有效传递了历史知识,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三颗星,点燃了学生探索历史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憧憬。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刘小敏老师的课,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课前小讲的学生对曾侯乙编钟的介绍令全班同学大开眼界,刘老师顺势引出夏商周时期的辉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兴趣。
刘老师利用“天人合一”“感应上天”“祭祀上天”“书写天地”四个小标题,整合课程内容,有机串联了三个子目,课中多次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升华本课主题,指出“先民的智慧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这一总结不仅升华了课程内容,更激发了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刘志鑫老师的授课内容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整堂课严肃深沉,发人深省。上课前,学识渊博、沉稳自信的田豫康同学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的经历和当时的国家形势进行了介绍,让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就有了深入思考。
本堂课设置了颇具讨论价值的探究性问题链——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能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通过问题链使得课堂结构紧凑,逻辑连贯。学完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后,刘老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学会再次融入感情,认真思考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深入思考中结束本课。
九年级历史
九年级靳欢欢老师的历史课堂聚焦《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通过深入自主学习、问题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们理解这一时期社会进步的四大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并探讨如何运用中国智慧解决这些问题。
在课前小讲环节中,学生以伦敦烟雾事件为引子,揭开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一角。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历史图片的展示,学生们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影响有了直观的认识,也为后续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课堂设计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聚焦于社会进步的四大变化与社会问题。第二板块与中考试题紧密结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来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整堂课中,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是特色亮点。学生们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相互启发,不仅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国智慧来解决实际问题。
评课环节
在评课环节, 历史教研组长邓隆全鼓励组内更多青年教师敢想、敢拼、敢闯,向三位公开课授课教师学习,在试错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实践,实现青年教师综合素养的螺旋式成长。老师们要积极学习关于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政策文件,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更新课程理念,在课堂实践中不断自我调整,在课程评价中不断自我创新。只有以高目标、高要求来律己,才会成就高质量的育人水平。只有贯彻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才能在新时代教育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副校长吴春芳对历史教研组精心准备的三堂公开课给予高度肯定。她强调,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环境、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及不断更新的课程标准,十一初的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拥抱变化,以创新教学方法和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回应时代的迫切需求。
吴校长表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十一初各学科组老师须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方式须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前小讲、小组讨论中的仪表仪态、信息搜集、口头表达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不应局限于单一维度,而应全面考量学生的表现;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小组展示不应仅限于结果的呈现,更应包括过程中的探索、困惑的讨论和解决。同时,也要丰富组间评价的方式,鼓励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学习、成长。
砺志笃行,共绘教学新篇,史海钩沉,矢志不渝育素养。三堂历史公开课,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理念的革新。在探索与创新的征途中,十一初历史教研组将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深耕细作,矢志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掬起一捧捧温热的知识之水,向学生娓娓道来那些饱含深情与智慧的中国故事,让每一堂历史课都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殿堂。
文字:历史教研组
图片:关宇萌
编辑:王梦瑶
审核:宋红涛 邓隆全 皇甫雯
终审:郭 戈 吴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