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济各会与道明会:哲学与神学思想的对话与碰撞

学术   2024-12-26 09:03   加拿大  


方济各会与道明会作为天主教会两大重要修会,其哲学与神学思想在中世纪的宗教、哲学与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方济各会与道明会的起源、哲学与神学思想,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一、方济各会与道明会的起源

1. 方济各会的起源

方济各会(Order of Friars Minor, OFM)由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 1181–1226)于1209年创立,起初以简朴生活和追随基督为核心,提倡彻底的贫穷主义(poverty),并将福音传扬作为主要使命。方济各深受基督徒爱与谦卑精神的启发,强调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这种思想体现在他著名的《太阳颂歌》(Cantico delle Creature)中。

2. 道明会的起源

道明会(Order of Preachers, OP)由圣道明(St. Dominic, 1170–1221)于1216年创立,其宗旨是通过传教和教育传播正统信仰,以应对当时的异端思想(如卡特里派)。道明会成员以其学术能力和神学探讨著称,特别注重在大学中传播基督教教义。

二、方济各会与道明会的哲学思想

1. 方济各会的哲学思想

方济各会的哲学思想深受奥古斯丁主义的影响,强调意志和爱的优越性。其代表人物如圣波那文图拉(St. Bonaventure, 1221–1274)、约翰·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 1266–1308)和威廉·奥坎(William of Ockham, 1287–1347)。

  • 灵魂与神的关系:波那文图拉认为,灵魂的最终目的是回归神,而这一过程通过对神的爱与认知实现。他的《灵魂升神之旅》(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描述了灵魂通过六个阶段逐步接近神的过程。

    “从受造物之美升向创造者之美,从感官之光进入永恒之光。”——波那文图拉,《灵魂升神之旅》(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

  • 宇宙的象征性结构:波那文图拉强调,万物都以某种方式反映神的存在,这种象征性结构使得人类可以通过自然和超自然的启示认识神。

  • 司各脱的形式与唯意志论:司各脱发展了形式概念,提出了“本体形式”(formal distinction)的理论,以解决个体性问题。他强调神的意志高于神的理性,并认为救赎并非必然,而是神自由意志的表达。

    “神的意志并非受制于任何逻辑的必然性,而是自由地创造了世界。”——约翰·邓斯·司各脱,《形而上学问题》(Quaestiones Metaphysicae)

  • 奥坎的唯名论与经验主义:奥坎以其唯名论著称,否认普遍概念具有独立存在。他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个体实体才是真实的,并通过“奥坎剃刀”原则提倡思想的简洁与节约。

    “不可假设比必要更多的事物。”——威廉·奥坎,《逻辑总论》(Summa Logicae)

2. 道明会的哲学思想

道明会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采纳与发展上,这一趋势以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为代表。

  • 理性与信仰的协调:阿奎那通过其著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发展了一个系统的哲学和神学体系。他认为,理性与信仰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理性能够帮助人类认识神的部分真理,而启示则提供更高的真理。

    “信仰与理性如同双翼,引领人类心灵飞向真理。”——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 存在与本质:阿奎那的哲学核心之一是对存在(esse)与本质(essentia)的区分。他认为,只有神的存在与本质完全一致,而受造物的存在是依赖于神的。

    “神的本质就是存在本身。”——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三、唯名论及其与几位哲学家的关系

关于“个体”的性质探讨

在奥坎的唯名论中,他提出“上帝的存在不在于普遍性,而在于祂超越一切有限的个体。”这一说法引出了关于“个体”在上帝性质中的问题。奥坎认为,上帝作为个体实体并非“有限的个体”,而是一个完全超越物质界限的绝对存在。

在此语境中,“个体”不是指具体的物质存在,而是指上帝作为独一无二、自足且不可归类的绝对存在体。奥坎强调,上帝的存在不是通过归属于某种普遍类别(如“存在”或“神性”)来定义,而是直接体现为创造者的独特性和超越性。

“上帝并不依赖普遍性,因为祂的本质是无限的、超越一切分类的。”——威廉·奥坎,《神学问题》(Quaestiones Theologicae)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阿奎那认为上帝作为最高存在,兼具普遍性与个体性的完满统一。在阿奎那的哲学中,上帝既是所有存在的共同根源,同时也是具体的独立存在。这种结合被描述为“具体的普遍性”,体现了上帝超越但又内在于万物的本质。

“在上帝之中,普遍性和个体性并不冲突,而是完美的统一。”——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司各脱则以其“本体形式”进一步澄清了个体性的哲学地位。他提出“个体性”(haecceity)是使某一存在区别于其他一切存在的根本特征。这一思想为奥坎的上帝个体性提供了理论背景,即上帝作为独特的“个体性”并不等同于有限的物质个体,而是作为无限本体体现其超越性。

“上帝的个体性既不同于物质世界的有限性,也不同于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一种全然独特的绝对性。”——约翰·邓斯·司各脱,《个体性论》(De Haecceitate)

唯名论的基本观点

唯名论主张,普遍概念(如“人性”或“善”)并非具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仅仅是人类用来描述个别事物的语言符号或名称。这一思想与实在论(Realism)形成对比,后者认为普遍概念具有独立的客观存在。

2. 奥坎的唯名论

威廉·奥坎是中世纪最著名的唯名论哲学家。他否认普遍概念具有实体性,认为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奥坎剃刀原则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要求避免假设任何无必要的存在。

奥坎对上帝存在的理解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他否认普遍性具有实体性,他通过“唯名论的神学”强调,上帝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实体。奥坎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种超越的经验,不能通过普遍概念来定义,而是需要通过启示和信仰来认识。他以上帝的绝对能力(potentia absoluta)为基础,认为上帝的存在是最终的因果解释。

奥坎说““上帝的存在不在于普遍性,而在于祂超越一切有限的个体。””——威廉·奥坎,《神学问题》(Quaestiones Theologicae)

3. 司各脱与唯名论

尽管司各脱不直接被视为唯名论者,但他对个体性的探讨和“本体形式”的提出为唯名论的发展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持。他认为个体性(haecceity)是事物区分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从而强化了对个别实体的关注,这一思想与唯名论有一定的亲和性。

“个体性是存在的核心特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个别事物。”——约翰·邓斯·司各脱,《个体性论》(De Haecceitate)

4. 阿奎那的温和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关系

与唯名论不同,阿奎那是实在论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普遍概念不仅存在于人的思维中,还具有某种独立于个体的存在。阿奎那主张,普遍性是神在创造世界时赋予事物的本质特征,普遍概念的存在为理性认识神和世界提供了基础。

阿奎那对上帝的理解强调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他认为,上帝作为最高存在,其普遍性并不等同于抽象,而是一种完满的具体存在。普遍性在上帝那里被提升为无限的具体性,体现了存在的终极意义。

“上帝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祂既是个体又超越个体。”——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四、司各脱、奥坎与阿奎那观点的关系

1. 意志与理性的对立

司各脱与奥坎都强调神的意志优于理性,而阿奎那则主张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司各脱认为神的决定是自由的,而非逻辑推演的结果;奥坎更进一步,否认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具有真实存在。这种观点挑战了阿奎那的理性神学体系,削弱了理性在神学中的地位。

2. 存在与个体性

阿奎那强调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性,而司各脱通过“本体形式”理论深入探讨个体性的来源。他们在哲学基础上有所分歧:阿奎那关注普遍性的概念,而司各脱和奥坎更倾向于关注个体与具体经验。

3.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争论

奥坎的唯名论直接挑战了阿奎那的实在论,将普遍概念从本体论层面拉回至语言和思维的层面。这一争论反映了中世纪后期哲学从形而上学向语言分析和经验主义的过渡。

4. 简洁性与复杂性

奥坎剃刀原则提倡思想的简洁,与阿奎那复杂的哲学体系形成对比。奥坎认为哲学应尽量避免无必要的假设,这一原则对后世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历史作用与影响

1. 教育与学术

方济各会与道明会在中世纪的大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道明会尤其活跃于巴黎大学与牛津大学,其成员常担任神学教授。方济各会则注重通过灵性训练与传教来传播其思想。

2. 异端斗争

两大修会都积极参与反对异端的斗争,但方式有所不同。道明会更多通过智性辩护来应对异端,而方济各会更注重以实际行动来体现信仰的力量。

3. 文学与艺术

方济各会的自然神秘主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晚期的文学与艺术,如但丁的《神曲》中对天堂的描述。道明会则以其对逻辑与结构的重视影响了经院哲学的发展。

六、结论

方济各会与道明会作为中世纪天主教会的两大重要修会,在哲学与神学领域具有互补性。方济各会强调灵性与爱的维度,道明会则注重理性与系统性。司各脱与奥坎进一步深化了方济各会的哲学思想,与阿奎那的系统神学形成了鲜明对比。唯名论的兴起,尤其是奥坎的思想,标志着中世纪哲学从普遍性向个体性与经验主义的转变。它们共同塑造了中世纪的思想文化,同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与神学遗产。这种遗产不仅体现在基督教信仰的延续中,也影响了西方思想的整体发展,为现代哲学与神学的对话提供了重要基础。



哲学门
不懂$ 2^{\x5caleph_0\x5c} $不得入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