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听说香港教育制度和资源比较好,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轻松的读书环境,我们举家移民香港。
第一代移民注定是牺牲的一代!人到中年的我来到一个全新的地方、一个陌生的城市。
在这里,我没有亲戚朋友、失去了事业、失去了语言交流功能(听不懂不会讲)、作为女性我甚至失去了姓氏。
不仅如此,我还失去了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技能(文化差异),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我都不懂。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总之,一切必须从头再来!刘欢那首《从头再来》听得人感慨万千、泪流满面,我的情绪一度陷入低落状态~~
意识到抑郁倾向的慢慢靠近,我告诉自己必须走出去,去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定位。于是我开始了融入的漫漫长路~~
融入香港社会很难!这是我很多年来的感受。语言障碍为其次,文化差异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语言不通带来的融入障碍
让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去感受这种、因交流不畅带来的误会及融入障碍吧!
故事一
队友上午买菜回来直感慨:“唉!不会讲广东话买个菜都不方便。”
“又怎么了?” 我问。
“我想买1扎葱+1扎香菜,因为担心卖菜的老头儿听不懂普通话,我就自己拿好让他给我袋子装。“ 队友说。
“这没问题呀,他不给你袋子吗?” 我说。
“不是!老头已经准备好袋子等在那里了,但嘴里叽哩呱啦的很不高兴的样子。”队友说。
“他为啥不高兴?” 我说。
“我也不确定,好像是说我只需告诉他买什么,他会帮我装好,而我自己拿让他感到不被信任。” 队友说。
“那给他解释清楚,你没有不信任他的意思,只是担心他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才自己拿不就OK了吗?” 我说。
“解释了,但他好像没听懂,又叽哩呱啦说了一大堆,我也没听明白是什么意思。” 队友说。
哈哈!这种场景不是个案,经常把队友搞得焦头烂额,总对我抱怨香港人奇怪得很。
我很理解队友的心情,既便我会讲广东话,有时与原生香港人沟通同样会产生误会和障碍。
故事二
儿子上小学时,我参加了学校的话剧团。剧团里所有演员都是家长义工。包括导演,也是一位从事导演工作的义工妈妈。
第一学期我专跑龙套,在同一出戏里扮演多个角色。第二学期导演终于发现我的“才华”,就让我担当女主角。第三学期我成为唯一主角~一棵千年老树。
导演无意间发现我会弹吉他,还说下学期可以排一出有弹奏吉他情节的戏,给我一个展示的机会。由此,我就单方面地认为导演挺欣赏我 。
那时的我到港不久,正处于缺乏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時期,內心迫切希望能有个合适的社会角色。
如果能有机会得到导演的推荐,经常参加一些校外的话剧表演,给更多的孩子带来欢乐,不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我在心中暗自盘算:“得找个机会和导演套套近乎。”
某天排练结束,我和导演正好同时离开校园,我俩边走边聊天。
以下对白本是广东话,为方便读者阅读,改用普通话形式描写。
“你接下来去哪里?” 导演随口问道。
“我回家,就在附近,你呢?” 我说。
“我去沙田办点事。” 导演说。
“沙田挺远的,你怎么过去?如果搭地铁我们刚好同路,我会经过地铁站。” 我心里暗暗高兴,终于有了和导演套近乎的好机会。
“我去湾仔。” 导演突然改口道。
“ ? ⋯⋯ ” 我一愣,她的答非所问令我不知该如何接话。
导演见我没有任何回应,大概也觉出我情绪的突然变化,就没再多说什么,礼貌告别向对面的小巴站走去。
我沮丧地想:“ 刚才不是说去沙田吗,怎么突然又说去湾仔,是故意不想和我同路吧!”
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我觉得原生香港人好奇怪、真难相处。这次经历成为我心中香港社会很难融入的又一个佐证。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和导演的对话也是一场误会。香港人讲话常夹杂英文,我问她搭什么交通工具去沙田,她回复:“搭Van仔”(小型巴士,香港俗称「Van仔」)
她的回答完全没问题,而我却误解为“灣仔”。反过来,我当时的反应可能更加令她感到莫名其妙吧!
文化差异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初到香港,我接触最多的是学校的家长妈咪。她们普遍乐于付出、不求回报,我欣赏这种高尚品质、也想和她们交朋友。
然而很难,这与排斥或歧视完全无关,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差异太大,难以融合。
这种感觉好难用文字描述清楚,我们继续听故事吧!在故事里去感受、去领会可能更加真切。
故事三
俊熙妈咪是三个孩子的妈咪,她的双胞胎儿子与我儿子同班,她同时是一家补习社的负责人。
她很友善,每次碰到总会笑眯眯地主动打招呼。我对她印象很好,但我们平时没有任何交集。
半学期的时候,我的马大哈儿子中文书又不见了。开学季已过,书局已不可能再卖课本,我到哪里去买一本新的中文书呢?
经验丰富的俊熙妈咪说,也许大经销商的库房还能买到,但库房都在郊区、地势偏远。
乐于助人的俊熙妈咪,本已为我查好具体地址,后来又担心我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干脆自己抽空帮忙买回。
我非常感动,她既要照顾孩子、还要管理补习社,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忙人。为我买书,至少要耽误她大半天时间。
而且她不止一次帮过我,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帮到她,也很愿意和她交朋友。但我们的关系始终热乎不起来,因为价值观不同。
我的价值观:
有句俗话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它强调了人进入社会后,需要依靠朋友和人际关系来生存和发展。
在我以往生活的大环境里讲究人情,人们在付出的时候,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会有积累人脉、铺宽路子的成份。
俊熙妈咪这么热情主动地帮助我,应该也会有什么目的吧?所以我一直等待着她的有所求,也期待在互助中收获一份友情。
她的价值观:
付出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她不是因为我而付出,更不是因为什么目的才付出。
在她的概念里,当别人有需要时,就应该尽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这是她的责任、一种社会责任感。
因为价值观不同,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必然不同。她对我给予帮助之后,就把这事抛之脑后了,而我还在原地一厢情原地心心念念。
无数次的误会和“冷遇”,让我感到想与原生香港人打成一片好难、想要融入香港社会好难!
然而,多年以后我回过头看,才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而不自知,我错误的理解了融入的意义。
现在的我,轻松快乐地生活在这个城市,身边有一群相处融洽的朋友,我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内地背景,俗称港漂圈。
在社会中,我有自己的定位、会参与社会活动。我有自己的公司、有稳定的收入、有温暖的家,我从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爱这个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美好品质的城市、爱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我常常为香港人的狮子山精神而感动!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我早已融入这个理性、包容、多元、自由、开放的城市。
居港杂记35
作者想说的话:
70后妈妈,缓缓地讲述着自己丰富的人生故事。
这里没有如何赚钱的干货、没有人生大道理……
这里只有轻松、清趣和温暖。
在忙碌的生活中,当你感到疲累、烦闷、无聊的时候请来歇一歇,一起听故事感知美好、感知生活。
待安抚好身心,再出发继续为生活打拼。
如果喜欢文章有感触与我分享,欢迎留言,期待与您真诚交流。
关注|点赞|在看|转发|
是您对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