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于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和民族未来有着重要影响。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制作,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公益支持的系列节目《大教育家》将在央视频APP播出。节目将创新打造沉浸式戏剧场景,还原一场场激情演讲,热血再现张伯苓、蔡元培、陶行知、蒋南翔、于漪、顾明远六位教育界开拓者的光辉时刻,为大家呈现震撼心灵的人生一课。
今天,我们将跟随演员王斑,一同重温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
重温“爱国三问”!
走进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1935年9月17日,张伯苓校长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出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不仅点燃了抗战时期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是对当代学子的有力鞭策。《大教育家》首集节目,以这直击灵魂的三个发问开篇,带领观众回到89年前的演讲现场,一同走近这位著名爱国教育家为历史遮风挡雨的身影,聆听他为时代振臂高呼的声音。
张伯苓,原名寿春,字伯苓,18岁参加中日甲午战争,此后毅然弃戎从教。他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南开建校之初,张伯苓就坚定要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志愿,他也敢于开风气之先,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首集节目中,演员王斑从形象、动作、台词等方面,立体塑造出“大教育家”张伯苓的生动形象。他来到南开大学校园,面对新时代的南开学子,高燃重现了张伯苓先生的演讲时刻。当今天的南开学子与张伯苓校长跨时空对话,在张校长的“爱国三问”下,高声回答“是”“爱”“愿意”,炽热的爱国情怀以穿越时空的力量回荡在时代的回响里。
(以上内容来源:央视频微信公众号)
“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
“教育家精神”薪火相传,本期,我们继续分享霸州市第五中学优秀教师的故事,一展我校教师风采,见证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精神特质, 表达我们对“大国良师”的时代呼唤。
刘颖,霸州市第五中学英语老师,高一年级班主任兼年级组长。
只愿一生育桃李,不问辛苦为谁忙。自参加工作以来刘老师就一直辛勤奋斗在教育教学一线,在艰苦与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
作为班主任,她对班级里每一个孩子的爱就蕴藏在清晨的问候里,融化在课堂的关注里,浸润在温暖的拥抱里……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她的师爱是博大的,也是无痕的。她不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怀着一颗爱心,发自内心地去爱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被爱中幸福成长。
作为年级组长,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遵循教学规律,凸显集体智慧。在校领导的引领下,她所带的年级组成长为一支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团队。凭借高效管理和辛勤付出,她所带的2023届毕业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达49人,向师生家长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颖老师带着爱与责任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真正地践行了师者“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誓言。有耕耘就必有收获,凭着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努力,她在政治思想、教学科研和班级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骨干力量。这种责任与奉献让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为之感动。
赵安强,霸州市第五中学语文老师,高二年级班主任兼年级组长。
作为一线教师,他坚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在课堂上,他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规律性知识,通过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动口、边学边思的学习方法,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总结规律,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成功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赵老师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到了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教育学生时,赵老师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维护学生权益。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赵老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赵老师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
杨润良,霸州市第五中学体育老师,高三年级班主任兼年级组长。
杨老师一直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他总是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深爱每一名学生,给每名学生都创造一个成才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拥有一片阳光地带。他坚持教学面向全体,他坚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他将更多的爱与关怀给予学困生,他用信任的笑将爱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年级组长,杨老师把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周围的同事,奉献给他深爱的教育事业。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的伸出热情之手。他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其他老师,有的老师初教课时摸不着头脑,不会讲课,他就给老师讲解授课的方法。有的老师文化知识、业务知识都很强,就是上课抓不住重点,抓不住学生。他就帮助他说:“教师不但要备课,更主要的是备学生,不能让每名学生适应老师,老师应该适应每名学生”。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年轻老师迅速成长,都成了业务骨干。
杨老师不是超人,也不是无所不能,但他用对学生的爱阐释了何为师德。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将一如既往倾注热情、付出心血、洒下汗水,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