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班奈特太太,读懂时满眼泪花
文化
文化
2024-12-25 21:44
湖南
记得在高三的时候第一次看了《傲慢与偏见》的书,当时看完的感想就是一段爱情故事,很纳闷何以会成为经典文学。最近刚好有了些空闲,因缘际会又想起了这部小说,重新又将它看了一遍,也许是随着年纪成长看见的事情也有了一些不同,决定将他们给记录下来。
一、 英国的婚姻观
从小说中观察到,当时的英国男女15、16 岁就会开始向外社交,找到自己喜欢的对象然后结婚,20岁以后才结婚就会被认为已经太晚。凯瑟琳夫人的角色是威权的代表,从她对班奈特家族的批判可听出,家中长女必须最早社交并结婚,接着才能依序往年纪较小的女儿参与社交圈。因此,在听闻伊丽莎白家中排行老二,20岁)表明姐姐珍(家中老大,22岁)尚未结婚且妹妹们已经开始参与各式舞会时,觉得真的是天下大乱跟不可置信。这也许代表着其他权贵以及渴求成为权贵人士的社会期待,当然,也许不是,也许是因为凯瑟琳夫人对自己女儿能否顺利嫁给同样为权贵的达西的不安,而是她将想象中完美女性该有的样子,都投射并塑造在她女儿身上(而女儿办不到时则以身体虚弱为由来抵挡),因而面对其他女孩也严厉持有同样的期待。凯瑟琳夫人对伊丽莎白及达西成婚传闻的震怒反应,以及达西在写给伊丽莎白的自白信中,都隐含着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有钱人讲求门当户对,而中下阶层的人民则渴求透过婚姻取得往上爬或是说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机会。书中让我很惊讶的还有一个东西,叫“特许证”。英国当时规定结婚需要有婚姻通知,又可分为“婚姻公告”以及“特许证”,其中特许证需要像达西一般的身家背景才有可能使用。原来结婚不是两方及两方亲属同意即可,还需要受到认识或是不认识的周围邻居“同意”。根据英国当时的法律,一般在婚礼举行前三周,在教堂或其他法律规定的地方宣布拟定的婚姻通知,或者在连续三个星期日的教堂礼拜上宣布拟定的婚姻,以便任何了解这一桩婚事的人能提出反对意见,这称为“结婚公告”。如无异议,一般人就凭结婚公告结婚。在特殊情况下,可由主教颁布特许证。班奈特太太希望他们凭特许证尽快结婚,而不要凭结婚公告结婚,因为她担心有人阻扰这门亲事。我震惊到完全无法理解这个规定当下设立的目的。于是查阅了一番,发现“婚姻公告”(也延续到了现今。无论英国当地人或是外地人要在英国结婚,在结婚前 28 天需向政府提出 “ Give Notice ”,并且要到地方议会“面试”。目的在于政府需要审查婚姻关系的真实性,以及有没有假结婚或犯罪的可能。如果均被认为没有任何问题,负责单位 Home Office 就会寄出允许结婚的通知信。身处在中国,想结婚找一个好日子跟结婚证人就可以到户政事务所登记,要不要办婚礼,以及婚礼要办在哪里,都可以依个人意愿决定。然而在英国,不只要先向政府提出结婚预约 “ Give Notice” ,双方都要经过面试,确保回答的一致性,并且要在政府规定的场所完成结婚仪式,才算完成结婚手续。对于结婚要外人同意,还要被面试(为了通过面试可能还要先跟另一半套好招),然后得到政府的“允许结婚通知”,这样的流程,我真的仍旧崩溃地无法理解。二、班奈特太太对女儿有如藏在包心菜最里面的爱
班奈特太太是一个见识浅薄、愚蠢、认为金钱权贵比什么都重要、爱巴结有利人士、常让伊丽莎白感到羞愧的母亲,而她一生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都嫁掉。班奈特太太只要有任何能够把女儿嫁掉的可能,都能够振奋她的兴致,随之而来的聒噪都再次显得她的无知,也容易使得女儿们在外人眼中的形象一再扣分。柯林斯先生(班奈特先生的表亲)的出场,引出了“限定继承”一事。由于班奈特先生没有儿子,因此在班奈特先生离世后主要财产将会由柯林斯先生这位表亲全权继承,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班奈特太太这么急着要把女儿们嫁出去的原因。由于很多土地都附带着封建义务,即使到了小说写作的19世纪初叶,仍然如此。其他的封建义务都逐渐可以使用现金来代替,可是被规定了服役人的地产就无法用金钱替代,尽管实际上这种服役早已废除。班纳特家的那块地产,就是被限定承担出一个服役男子义务的土地,因此只能由男子来继承。这被称之为限定继承地产,或者叫“限嗣继承地产”,确实是英国当时非常普遍的现象。第一次看见班奈特太太这个角色的时候,觉得好吵好聒噪,怎么可以这么的让人无语。不过,如今再看这个角色时,我看见的是一个极度担忧自己女儿颠沛流离的母亲。班奈特太太当然也难以接受这莫名其妙的限定继承。身为一个母亲,若因丈夫离世而会让五个女儿无处可去,那心会有多无助。何以使她有了这些让人无语的性格?她的“认为金钱权贵比什么都重要、爱巴结有利人士”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是否也只是希望她的孩子未来能够生活安稳呢?只是处在家产随时可能被夺走的恐惧下,又更加深了这些愚蠢的行为,而也因并非在上层阶级出身,自然不晓得何为正统的得体礼仪,这样的缺陷造成达西一度将这纳为结为连理不利的理由之一。伊丽莎白面对母亲每次在达西面前的谈吐,虽然羞愧地使她痛苦万分,但在面对这可能因此而使她再次与达西疏远时,她某种程度选择了以无奈来看待她母亲的种种,而非离弃。我想这也反映了从古至今家庭的样貌吧,无论家是怎么样的状态,家庭是一种很独特的系统,成员之间发展出的情感与关系网络,并无法说断就断,尽管企图远离却也难以脱离,因为没有人能被取代。三、从伊丽莎白身上看见两性关系的前卫思想
整本书的时代背景,透露了人们期盼透过婚姻来翻身或稳定生活的气息,最典型的代表即夏绿蒂,为求生活有所保障,而愿意嫁给自以为是、趋炎附势、唠叨的柯林斯。夏绿蒂有如当时女性为求生活安稳以及跟着眼光而活的社会缩影。简·奥斯汀对伊丽莎白的刻画则是聚焦于她的本质,活出有个人思想、明白自己是谁、不因追求财富而允许信念受辱、坚信爱情应该是要两方有真正情感方能结合的代表。伊丽莎白固然有她的傲慢与偏见,但她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成为的是她自己,而不是社会所期待的女性”。当她发现因偏见而未能理性看见威科姆那些伪装善,与得体的目的,同时误会不善于表达与真正善良的达西时,她内心痛苦地挣扎着,试图说服自己理性理清真相,以及责备自己过度自信地断定达西的不人道。这呈现了她并非一味否定达西的人格,而是在确认事实后选择重新去理解达西这个人。我在想也许是因为达西看见了伊丽莎白最纯粹的本质,她对于自己思想的自信与对于家人的爱,有别于众多女性因看上达西的丰厚财富而靠近他,伊丽莎白的真使他相信这能为他的带来真正的幸福,而这股魔力也带他突破了门当户不对的心魔,甚至为他极为厌恶的威克姆善后。因为他不希望伊丽莎白因此而受到伤害。所谓的“我爱你”,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我很喜欢,尊重而且珍惜那真实独立的你。而如果真的有什么,是我能够为你做的,帮得上你的,在不委屈我自己本质的前提下,而你又愿意让我付出的话,那将会是对我来说非常珍贵的礼物。”在200多年前,那个男尊女卑观念极为厚重的时代,简·奥斯汀就已经道出女性在关系中,渴望能在思想独立的同时,也能与另一半相互依赖的期盼,而这样的观点至今仍然是许多女性在追求与努力的。我想这就是《傲慢与偏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让世人一再回味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