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好惨!当两江总督沦为高危职业时,咸丰皇帝第一个想到了它

学术   2024-11-24 15:01   中国  


清代两江总督,这个曾经的东南第一要缺

在晚清已是一块烫手山芋








当两江总督是份美差时,咸丰皇帝当然不会想到曾国藩,可当它是高危职业时,咸丰皇帝第一个想到了曾国藩


接任两江总督,就意味着要完成一个沉重如山的任务——拿下金陵城,平定太平军。


眼看半壁江山摇摇欲坠,两江成为风暴的中心,曾国藩在此时不得不接任两江总督。


至此,曾国藩的总督生涯在生死之间拉开了帷幕。


19世纪五六十年代风云动荡,两江地区就是彼时的暴风眼,清军与太平军,绿营与湘勇,朝廷与督抚……一种势力挤压着另一种势力,一个派系排挤着另一个派系,它们相互缠绕、斗争,挤出一道道夹缝,把两江总督夹在其中,为中年曾国藩制造出险象环生的生死局。





















多隆阿的离开对曾国藩无疑是重大打击,他的部署失去了一支劲旅,曾国荃陷入了孤军深入的境地。在庞大的金陵城下,曾国荃、曾贞干兄弟只能靠他们自己来抵御强敌了。

弟弟在前线浴血奋战,哥哥在阵后焦头烂额,考验曾家兄弟们的时刻又到了。他们即将面临的是李秀成数十万大军的轮番攻击。不过,还没有等李秀成到来,更为强大的敌人却从天而降,使得整个湘军大幅度减员,士兵们无法正常行动。他们必须先处理一场天灾。


同治元年(1862 年)七月二十八日,安庆衙署。

夜晚,曾国藩来到庭院,观看星象。一颗彗星出现在北极星座间,此非吉象,曾国藩心以为忧。其实这颗彗星在四天前就出现了,那时光芒尚小,尾芒也弱,但直逼北极星座。这里的北极星座不是现在的北极星,而是古代星象家极为关注的在北方夜空的五颗星。这五颗星各有代表,第一颗星代表太子,第二颗星为帝星,代表皇帝,第三颗星代表庶子,其后代表后宫。彗犯北极,为不祥之兆,尤指宫中之变。这一年里京城政治事变迭出,先有咸丰皇帝驾崩,后有辛酉政变,因此当曾国藩看到这颗有芒的彗星直逼北极时,“心窃骇之”。

近些日子以来,他每晚都邀来幕僚,同观天象。从二十四日开始,他就注意到了一颗彗星。二十六日,彗星光芒渐大,直射帝星。二十七日夜阴云,不见。二十八日这天,彗星已过北极星座中的第一颗星,距离帝星不远。不过有幕僚说,这颗彗星光芒还小,应该不会有什么灾祸。


天意茫茫”,曾国藩摸不透这颗彗星到底预示着什么,是人祸,还是天灾?然而,确实有一场灾祸悄然而至 —大瘟疫正在席卷江南各处。


家人、幕僚、各路将帅相继倒下。陈妾日夜咳嗽,病已深笃。季弟曾贞干得了疟疾,上吐下泻,身体虚弱。曾国藩拿出去年花了一百九十两买的鹿茸,派人送到金陵军营中,让弟弟们配制服用,希望季弟的疟疾病情能有好转。七月初四,曾国藩从书信中得知,皖北的李续宜病得必须扶杖出入;七月十七,他又得信知吴彤云已经疟病垂危。不仅如此,鲍超、唐义训、朱品隆等各处将领都相继病倒。


这是一场波及范围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破坏性很强的瘟疫,史称“咸同之际江南瘟疫”。它从咸丰十年(1860 年)夏天开始,到同治元年达到高潮,之后又断断续续地持续到同治三年,主要发生在江苏、浙江和安徽之间。


这场瘟疫的流行病不止一种,而是霍乱、疟疾、天花、百日咳等多种疾病混合并行,因此它的传播性极强,致死率很高,造成的人口锐减用“十室九空”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有学者统计,这是清代江南历次瘟疫中疫死率最高的一次,“疫病死亡人口所占比率大约在 8% ~ 15% 之间,一般不会超过 20%”。但也有极个别地区疫死率高达 40% ~ 50%。按这个死亡率(8% ~ 15%)计算,江南十府一州约有数百万人死于疫病。


疫病伴随着旱灾、水灾以及兵祸,对当地百姓的影响极大,关于疫情的记载遍布江南各地的地方志。同治元年四月间,嘉兴有吐泻等病,不及一昼夜即死。夏五月,多地大疫:娄县、上海、川沙、南汇、嘉定、江浦大疫,其中上海霍乱大流行,死者数千人;江浦暴发瘟疫,城乡多狼,食人无算。夏秋以来,常熟时疫流行。六月、七月,孝丰瘟疫,民遭兵戈者半,遭瘟疫者亦半。绍兴六月大水成灾,七月,疫大作,加以穷饿,民死者益多。


据学者考证,这场瘟疫持续五年之久,前后波及三十二县次,疫情主要集中在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和杭州府等地。而这些地区正好是湘军与太平军反复争夺的府县。战争无疑加剧了疫病的传播,病毒随着双方部队的行军和战争难民的流动而传至各地。交通较为闭塞、以往瘟疫较少波及的浙西一带也因数次被太平军攻入而成为重灾区,上海则因为难民大量涌入也不断暴发疫情。这场瘟疫基本随着战场的出现和转移而不断被引发和传播。


战争也自然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军队中由于人员聚集和卫生条件差,士兵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极高,史料记载:“秋八月,江南大疫,南京军中尤甚……” 尤其湘军的情况更为严重,太平军因有军医防护而情况稍好。


曾国藩这样描述湘军中的疫情:“兄病而弟染,朝笑而夕僵,十幕而五不常爨;一夫暴毙,数人送葬,比其反而半殕于途。” 在军营里,哥哥一得病,马上就传染给弟弟;早上还有说有笑,晚上就撒手人寰。十个营帐中有五个都没有办法生火做饭。一个人突然病逝,其他人前往送葬,返回时有一半人也都倒在路上。


也许曾国藩的描述有些文学的夸张,但是霍乱、疟疾、天花、百日咳等混合起来的多种疫病让湘军兵勇不是上吐下泻,就是高烧不止,或者咳嗽泣血,却也是事实。大批大批的士兵倒下了。


曾国藩络绎不绝收到各处湘军将领发来的疫情报告。在宁国附近的鲍超军中疾疫大作,勇夫感染生病达一万多人,每日病死者多达几十人。在婺源一带防守徽州后路的张运兰、朱品隆、唐义训各军中的感染率为百分之六七十,连张运兰的弟弟张运桂都已经病死。在金陵雨花台曾国荃的部队中也有上万人感染生病。浙江的左宗棠部超过一半的人也在生病,每次出队不满五成。到了深秋之时,各军将领也或病或亡,李续宜病得身体虚弱,只能拄杖出入;鲍超染病甚重,被送往芜湖养病;张运兰护送弟弟灵柩到祁门,也一病不起;水师大将杨载福也抱重病;自己的季弟曾贞干在金陵城外染病,上吐下泻,卧床不起。更有甚者如猛将黄庆、伍华瀚等都已经病逝。


曾国藩十分忧虑和焦急,他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写道:“天降大戾,近世罕闻。噩耗频来,心胆俱碎!”


他最担心疫情打乱军事部署,让千辛万苦争来的战果毁于一旦。他本希望鲍超攻下宁国后迅速由南进军金陵,缓解曾国荃孤军深入的局面,然而鲍超此时一病不起。他本想让张运兰等部兵驻皖南,抵挡太平军侵入安徽,进攻江西后路,然而张运兰却病倒在祁门,不能回营。


曾国藩束手无策,焦灼万分,“竟日绕屋旁皇,不能作事”。

湘军的医疗体系并不完善,也没有切实可行的防疫治病方法,面对疫情几乎无招架之力。他们能做的只有举行最原始的且带有迷信色彩的“傩礼”。曾国藩不知道这是否有效,不过他觉得聊胜于无,对弟弟说:“大傩礼神,以驱厉气而鼓众心,或亦足以却病。” 于是,曾国荃、曾贞干在军营中“前建清蘸,后又陈龙灯狮子诸戏,仿古大傩之礼”。如今艰危时刻,军队士气最为重要,身能倒,但军心一定不能倒。


当然,此时他最担心的还是九弟曾国荃,如果他也染病,攻克金陵就彻底没了指望。不过上天眷顾曾国荃,“营哨官无不病者,惟统帅曾国荃日夜拊循,独无恙”。很快季弟曾贞干也幸运地从疟疾中康复过来。


转入深秋,他们真正的敌人要来了。


——第四章 金陵困局:咸同大瘟疫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金陵困局不是曾国藩第一次应对的生死困局,也不是最后一次。

之前还有三次困局:兵败靖港,跳河自裁;九江又败,二度投湖;兵困祁门,悬剑帐中,随时自裁;之后还有一次:平捻无功,河遇风暴,又处置天津教案,饱受清议煎熬,写下遗嘱备后事。


曾国藩大事记年表

祁门被围


曾国藩担任总督的前后二十年间,深陷生死困局不下五次这是由他身处晚清大变局的夹缝中所导致的。

《夹缝中的总督》以曾国藩为圆心,以曾国藩的五大生死困局为五个同心圆,随着每一局半径的增长,圆面积不断增大,曾国藩要处理的局面也越复杂,同心圆覆盖的晚清人物、政局、战场、人事、亲族等关系也就越多、越复杂。

本书用精巧的叙事,通过奏折、日记一层层揭示出晚清督帅如何处理自身与时代、家事与国事、欲望与权力的复杂关系,以此从总督之死的视角考察晚清史


向上滑动阅览

《夹缝中的总督》目录


自序    

序章  曾国藩之死   

第一章  靖港跳河   

01 兵败自杀 

02 墨绖从戎 

03 八旗、绿营和团练 

04 以团练始,不以团练终 

05 审案局 

06 永顺营事件 

07 与王錱的分途 

08 “屡试屡变”办水师 

09 与咸丰皇帝的战略分歧

10 湘军出征 

11 初次自杀之谜 

12 湘潭大捷 

13 君臣之防 

14 祭奠恩师,挥师田家镇 

第二章  九江策马 

01 九江大战:遭遇石达开 

02 兵阻九江 

03 另立内湖水师,弹劾江西巡抚 

04 塔齐布病逝,萧捷三阵亡 

05 罗泽南别走 

06 蜡丸隐语,棋危劫急 

07 非位任巡抚,决不能以治军 

08 丁忧反思,中年改弦易辙 

第三章  祁门被围    

01 再度出山莅事 

02 三河镇大败:湘军最严重的一次惨败 

03 先轸归元何日是? 

04 好战友胡林翼 

05 “图皖”的方案 

06 太湖之战:安庆大战前的预演 

07 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 

08 两江总督,何担重任? 

09 兵入祁门,兵困皖南 

10 安庆大决战 

第四章  金陵困局    

01 节制四省军务 

02 杭州陷落及曾国藩的南路战略 

03 上海告急,淮军入沪 

04 曾国藩围攻金陵的部署 

05 兵进雨花台 

06 多隆阿临阵退出 

07 咸同大瘟疫 

08 雨花台血战四十六天 

09 季弟殒命 

10 太平军进北攻南 

11 曾国藩金陵考察 

12 李秀成的不归路 

13 天京攻坚战 

14 曾沈厘金之争 

15 难兄难弟 

16 最终的胜利 

17 功成后的猜忌 

第五章  临淮遇险与天津名裂  

01 剿捻新任务 

02 剿捻战略 

03 屡辞“节制三省” 

04 河防之策 

05 思退隐 

06 河防失败,辞职引退 

07 鞭跛鳖而登太行 

08 天津教案始末 

09 曾国藩的遗嘱 

10 曾国藩的对外思想 

11 办案思路 

12 查案辩诬 

13 法国的要求 

14 上折 

15 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16 以和结局 

尾章  铜官感旧   

尾注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Book 



👇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学术星球
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自媒体之一。
 最新文章